首页 理论教育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保障生态、环境、生活、经济的安全合理用水要求,防洪抗旱,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未来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1.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统筹、协调水利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十六大把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列为基本国策,强调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保障生态、环境、生活、经济的安全合理用水要求,防洪抗旱,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未来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经济的发展,要求水利的基础保障作用更高,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会削弱,水利的发展必将保持与国民经济的同步发展。因此,加大治水投资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水资源的自然恢复规律的破坏,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

2.进一步加强水利的宏观调控、加大中央水利投入力度和完善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市场机制

拓展和改革水利投资政策,继续坚持中央、地方、社会和个人共同办水利的方针。在鼓励股份合作办水利,拓宽水利建设资金的来源,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的同时,鉴于水利作为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事业,必须加强中央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确保2020年水利投资占同期GDP的比例在0.6%左右,每年投资绝对值在1900亿~4200亿元;考虑水污染防治等投资需要,大水利行业投资的合理比例应在0.85%左右,每年投资绝对值在2700亿~6200亿元。

3.根据我国自然特点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全面规划具有时代特征的水利建设的总体布局

根据我国水资源的自然状况和分布特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地域特点,不断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建立合理的清洁节水型生产模式。在投资结构、投资方向、投资布局上,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具有时代特征的水利建设的总体布局。特别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以及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包括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沿海重要经济区的水利建设总体布局。

4.在实现防洪建设与减灾工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缺水风险与供水安全

洪水灾害的抵御和风险管理,指导思想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发展到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体系。未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供水的保障和安全,供水保障将跃升为水利首要的任务和工作重点。减少缺水风险保障供水安全,实施跨流域调水、提高用水效率节约用水以及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人适应于水(自然)的资源经济相匹配的优化格局,是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供水的有效手段。

5.为实施生态水利战略提供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方面的保证(www.xing528.com)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督执法。要统筹考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要严格做到“三同时”;要大规模地开展生态建设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要坚持预防监督、保护环境和综合治理、建设生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进行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和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大面恢复保护植被;要进行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借鉴和吸收国外水土保持方面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中国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尤其是水土流失机理模型、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等方面的科技水平。

6.进一步研究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下的水资源供求关系调整的机制和制度,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水利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我国水权和水市场,推进利用市场经济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良性的水利发展机制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关键的意义,是实现水资源总量约束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高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必须走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方式,在维护流域水循环过程平衡与稳定的基础上,建立统一、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7.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强化水资源综合和科学管理

加快水管理体制改革,对防洪抗旱、供水、排水、节水、治污、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进行统一管理,确立统一、集中、综合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水资源管理新体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8.全面提升水利行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准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完善多层次的培训网络,构建水利职工队伍学习型社会的最佳平台。大力推进水利职工队伍的继续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发挥人的作用和体现人的价值,提高水利行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准,提升水利行业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