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实际应用效果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实际应用效果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将上述相关理论、方法与模型系统应用于全国及分流域的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研究中,取得以下12个方面的重大实践应用成果。上述4项水灾害损失总计5638 亿元,占当年GDP的6.31%。单从1999 年水利建筑业统计数据分析,每亿元总产出对劳动力的直接占用量为2590 人,间接就业效应更大,经分析水利建筑业的就业总效应为12.12万人/亿元。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实际应用效果

本书将上述相关理论、方法与模型系统应用于全国及分流域的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研究中,取得以下12个方面的重大实践应用成果。

1.水利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我国水利的巨大作用和国外水利发展模式与投入水平的经验表明,未来水利仍将是国民经济投资建设的重点

纵观我国1949~2000年的水利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1949~1978年、1979~1990年和1991~2000年三个阶段,其水利建设内容与投资方向有着一定差异,结合发达国家不同时期水利发展策略、投入政策和投资水平以及取用水量变化规律的分析,可以看出水利发展及其投入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1)水利基建投资总量逐年递增,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投资增长速度趋缓,但逐渐保持在某一稳定的比例。

(2)水利工程的投资主体,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心任务的转变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是根本,水利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保证灌溉,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防洪、供水、水电等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3)水利基建投资来源发生变化:第一阶段是国家按计划拨款和群众投劳;第二阶段是国家投入占64%、国内贷款占4.0%、自筹和其他占29%,利用外资占3%;第三阶段是国家投入占39%、国内贷款占13%、自筹和其他占41%,利用外资占7%;第四阶段是国家投入占46%,国内贷款占11%、自筹和其他占39%、利用外资占4%。

国内外水利发展模式与投入水平表明:水利投入总体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规模、水旱灾害状况、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等诸多因素有关。国家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达到一定水平,水利投入占国家总支出和GDP的比例会逐渐呈现下降趋势,但保持在某一比较稳定的比例(如日本的中央水利事业支出占同期GDP的0.8%~1.1%),水利投入绝对值随着经济发展迅速增加,反映了水利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密切程度;水利投入结构一般表现为水资源开发时期以工程建设投资为主到逐步过渡到以管理投入为重,后又呈现环境投资比重显著增长的发展态势;在我国的任何经济发展阶段,防洪抗旱投资在水利总投资中始终占有较大比重,反映了防洪抗旱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尽管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的要求与依赖程度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发展的卓著成就与作用和国外水利发展模式与投入水平可以清晰看出,未来水利仍将是国民经济投资建设的重点。

2.水灾害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水利建设在减少和控制水灾害损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地位基本确立

从1949 年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水利建设,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水利事业发展尤为迅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例如,七大江河现有的防洪工程,对占全国1/3 的人口、1/4的耕地,还有包括京、津、沪在内的许多重要城市,以及国家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已起到了安全保障作用;在占耕地总面积2/5 的灌溉农田上生产了全国70%粮食和90%以上的蔬菜,灌溉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基本保障了城镇生活工业生产的供水问题,促进了偏远地区经济发展,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等。但是,自然界频繁的水旱灾害,加之现代人类活动带来的水污染及地下水超采等一系列新的水问题,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仍会造成极为惨重的损失和危害,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威胁。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

2000年我国洪水灾害的年期望损失为860 亿元左右,约占2000 年GDP的1%,而1998年洪涝灾害损失达2551 亿元,约占当年GDP的3%;缺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738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97%;根据实际供用水的水质状况,水环境污染对工业、农业、市政工业和人体健康四个方面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为1746 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8%;在生态环境方面,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68 亿元、地下水污染损失358亿元、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面沉降损失368 亿元,共计1294 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45%。上述4项水灾害损失总计5638 亿元,占当年GDP的6.31%。显然,如不加强水利对国民经济的保障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财富激增,未来各类水灾害对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大,表明我国水利建设的安全保障任务仍十分艰巨。

为此,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水利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十五届三中全会把水利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突出位置,水利在国家的地位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发展到现在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了水利建设的方针和任务。1998年长江嫩江大水以后,国家大幅度增加了水利建设投资,三峡南水北调等超大型水利工程的相继建设,水利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地位已基本确立。

3.水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投资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突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流域特征,经济发达地区用水效应相对显著,而且不同流域水利投资表现出不同的对国民经济后向拉动效应

自1949 年后50多年来,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和安全保障效应。由水利投入占用产出分析计算,水利基建单位投资(元)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包括防洪、供水、灌溉、水电、水土保持等)为3.108元,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的间接效应为0.497元。水利对国民经济另一重要拉动作用是较大的就业效应,对缓解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所研究的30个国民经济部门中位列第五位。单从1999 年水利建筑业统计数据分析,每亿元总产出对劳动力的直接占用量为2590 人,间接就业效应更大,经分析水利建筑业的就业总效应为12.12万人/亿元。

各流域的水资源状况不同,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对水利的依赖程度和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别,水利针对不同流域的国民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也截然不同:

(1)从用水效率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用水效率高,如东南诸河、海河、淮河、长江、珠江单位用水产生的效益较高,特别是东南诸河相对所拥有的水资源数量,其单位GDP消耗的水资源最少。

(2)流域的部门用水系数和产业结构是影响用水效益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经分析,在部门用水系数方面,淮河流域最具节水效应;在产业结构方面,海河流域优势显然。总体而言,海河与东南诸河单位水资源的价值发挥得最大。

(3)增加单位水利基建投资,在不同流域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具有不同的拉动GDP增长的后向效应,对国民经济所有行业排队,水利建筑业投资的拉动作用在松辽流域处第2位,黄河和海河流域均列居第9 位,而东南诸河相对其他流域排位居后,为第15 位。

4.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关系不断改善,但自身协调指数明显滞后于水利协调发展指数,要特别重视水利行业内部协调发展关系

根据本次提出的水利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对1997~2005 年的水利协调发展进行了评价,以1997 年作为水利协调发展指数值定义为基点(以1997 年为100),则1998 年、1999 年、2000 年和2005 年水利协调发展评价指数分别为119、134、148 和177,表明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程度正在逐年提高。1997~2005 年水利协调发展指数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7.4%。分析成果表明,1997~2005 年间增长最快的为环境协调指数,其次为社会协调指数,第三为经济协调指数,增长最慢的为自身协调指数,其中环境协调指数超前于水利协调发展指数,而自身协调指数则明显滞后于水利协调发展指数。因此,未来一方面要进一步调整水利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应更加重视水利行业内部协调发展关系,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稳步、快速地发展。

5.根据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水利投资规模的预测分析,提出了水利投资适宜规模、发展方向和分项投资的适宜比例。综合50 多年水利投资过程和本次研究提出适宜规模,可以看出不同发展阶段水利投资调控比例正逐步趋于合理

水利基建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效应,既有正效应(水利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也有负效应(移民、淹没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等),还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和机会成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的变迁,水利所面临的基本任务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具有不同功能与效用的各类水利工程的重要性程度在不同时期也会有所不同,投资的重点和结构也必将要随之不断地调整。本次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水利投资的适宜规模进行了对比预测:

(1)基于水利投入占用产出表(共有51 个部门,其中水利部门12 个)的水利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分析结果为:水利基建投资占GDP 的比重与其总效应相关,水利建设的最佳投资规模应为水利基建投资占GDP的比重0.79%~0.84%,适宜范围为0.75%~0.89%。我国各类水利工程的投资比例近期(至2005 年)以防洪投资最大(37.97%),其次为供水(26.68%);中期(2010 年)防洪投资比例有较大下降(20.2%),供水比例有较大幅度上升(40.49%),另外,水库、灌溉、除涝和水电的投资比例都有所下降,而水土保持投资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2)在充分考虑水利行业特点的条件下,基于绿色核算理论的水利与资源环境一体化国民经济核算整体模型分析结果为:2020年前水利总投资(包括治污投资在内)占当期GDP的0.86%~0.88%比例区间时GKP达到最优,即水利与国民经济处于最佳的协调发展状态,合理体现了水利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关系。未来基于四大水问题的最佳水利投资比例为:2010 年,防洪、供水、治污和水保分别为28%、36%、27%和9%,2020年调整为22%、36%、32%和10%。

社会发展进程和上述对比预测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强水利设施的供水保障作用、防治水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将成为近期和未来水利建设的工作重点,供水工程、水环境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的投资占水利建设总投资的比例应适当增加;随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的逐步建成,防洪投资比例会逐步下降并稳定到某一水平。

综合50多年水利投资过程和本次研究提出适宜规模,可以看出水利投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增有减,但逐渐趋于合理。“一五”到“十五”期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GDP(当年价)的比例在0.22%~1.47%的范围内变化,其中“二五”最高,达到1.47%;“七五”最低,仅为0.22% (见图16.1);2005 年,水利基建投资747亿元,占GDP(当年价)的比例0.41%。2010~2020年之间,我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比例应控制在GDP的0.6%左右,每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绝对值在2000 亿~4200亿元之间。考虑水污染防治等投资需要,大水利行业投资的合理比例应在0.85%左右,绝对值在2700亿~6200亿元之间。

图16.1 我国不同时期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GDP的比例及未来合理投资区间

6.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是未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势的重要手段,不同区域和行业的水利投入结构和方向有待适时调整,各流域水利投资方向为南方以防洪为主,北方以供水为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质量产品竞争的需要,对供水的质量、数量和保证率的要求都将提高,保证生态环境的基本用水将成为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如何合理地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的需水要求,是水利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面对日趋紧张的水资源局势,建立节水防污型的产业结构、缓解水资源危机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产业部门的产品耗水率、污水排放率、技术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水资源的耗减表现为明显的部门和地域特征。因此,要保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产业用水状况必须与当地水资源状态相适应。在缺水地区,应减少大耗水行业和高污染排放部门的产品生产,如造纸、农业等,多发展节水污染少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丰水地区,相对可多增加高耗水多污染排放的产业部门,转移缺水地区的供水矛盾;最终通过产品贸易,达到消费需求整体平衡。从整体产业规划和发展方向而言,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逐步提高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比例,降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用水水平。

分析研究我国水利措施的边际成本和收益,北方地区发展灌溉面积的边际成本较低、其益本比较高,南方的水电边际成本很低、其益本比相当高,接近于4。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主要是在各大流域的上游地区,而水土保持益本比较高的地区是在长江、东南诸河、珠江等地区。防洪建设的重点是在各大江河的下游地区,而投入产出效率最高的是长江、淮河、东南诸河等地区。在农业水利措施中常规地发展灌溉面积的益本比最差,而发展果园、中低产田改造、林草地灌溉的经济效果比较好,这要求农业结构必须调整,向高效经济的生态农业、节水农业转变,相应的水利措施也要转变。农业节水的边际成本目前比较低,但随着节水力度的加大其边际成本呈上升趋势。城市污水处理的边际成本受两方面的影响,污水处理级别的提高会使成本提高,处理厂规模的加大会使成本下降,从而导致处理成本变化不会很剧烈。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在防洪减灾、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水利投资的结构还不近合理,需随着各类水问题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

在流域投入结构上,针对各流域水问题的差异,由模型预测,未来各流域投资分配比例见表16.1。其中长江及黄淮海流域投资比重相对较大。

表16.1 近远期各流域水利投资适宜比例 单位:%(www.xing528.com)

在投资方向上,南方应以防洪为重,北方将以供水为主。长江、淮河、珠江以及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不容忽视,将成为水利投资的首要方向。黄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投资必将不断上升。总体来说,北方地区的投资比重增加,南方地区投资比重降低。变化的原因在于水利工程投资重点的变动,供水工程的中期投资比重比防洪工程要高,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投资比重必然上升。各项水利投资占GDP的比例,见表16.2。

表16.2 各项水利投资占GDP的比例 单位:%

7.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现代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中国既是世界上洪水最严重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洪灾损失最严重的国家,同时还是世界上洪水最难治理的国家,这就决定了过去和将来防御洪水灾害都是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50 多年的防洪工程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蓄、滞、疏、排功能的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不计群众投劳折资前提下,防洪投入与效益之比约为1∶6。根据在建工程和近期规划,到2010年我国防洪工程体系格局将基本定型,从投入和减灾效果衡量,半个多世纪来以提高防洪标准、防御设计洪水为目标的大规模工程建设将告一段落,但其所形成的这一工程体系原来是,未来也将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减轻洪水灾害影响的主体。防洪减灾实践表明,现代防洪减灾工作是一种对洪水灾害的抵御和风险管理,因此,其指导思想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发展到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现代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本次研究提出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了更好地建设防洪减灾体系,根据实际需求在时空上合理安排防洪投入,开展了洪水风险区划和洪水风险分析,进行了洪水灾害评价和洪水灾害损失评估,估算了未来防洪投资与洪水损失。计算结果表明:基于成灾面积及其单位损失、保护区面积及其地均GDP、历史洪水淹没面积、流域径流深、防洪体系调控能力等因素,2000水平年全国十大流域洪水灾害的年期望损失约为860 亿元,占GDP 的0.96%;在防洪减灾体系建设过程中,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如果投入力度从现状的300多亿元增加到2010水平年和2020 水平年的767 亿元和1394 亿元左右,年期望洪灾损失占GDP的比重将从现状的0.962%减少到0.576%和0.365%,但其绝对值仍将达到1800亿元和2600亿元左右。十大流域可基本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当七大江河遭遇相当于流域防御目标洪水的典型历史洪水时,可能淹没范围将从现状工程条件下的31 万km2减少到规划工程条件下约11 万km2,减少65.0%。

第二,在防洪减灾体系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6 个方面:①在暴雨中心经常出现的区域,并且有建库条件的江河干支流上,兴建水库或控制性工程进行调洪削峰;②加大“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投入,保证湖泊洼淀对洪水进行削峰和滞洪;③“加固干堤,疏浚河湖”,提高河道承泄洪水的能力;④为确保蓄滞洪区蓄滞江河的超额洪量,国家要通过立法保证补偿机制的实现,达到蓄滞洪区正常运用的目的;⑤加强对洪泛区的土地利用和风险管理,使其在遭遇大洪水时,能适时有序地利用垸区、滩地滞蓄洪水,削减洪峰,分蓄部分洪水;⑥要特别强调对防洪减灾体系的运行维护,随着防洪减灾体系的逐步完善,运行维护费用占防洪投入的比例将从现状的50%左右增加到2020年的70%。

第三,基于合理的洪水风险调控准则和洪水管理政策与措施的防洪减灾体系运用的主要调控对策包括:①由于洪水的形成、演进和蓄泄机制,是一个巨大的流域系统工程,流域内各种设施和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都会影响洪水的进程和对防洪的要求,从而需要编制流域统一规划,抓紧薄弱环节建设,完善防洪工程体系;②充分利用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洪水、洪灾形成机制,利用防洪工程体系实施综合预报调度,进行防洪风险管理;③在发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要充分利用分蓄行洪区,以确保城乡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和重要工业交通的安全;④在加强防洪的同时要加强灾后的救济和重建工作。

8.通过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在适当的投资条件下运用综合措施对缺水进行调控,规避缺水风险、提高供水安全保障

干旱缺水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重大水问题,2000 年一般年份全国缺水300 亿m3,以海河、黄河、辽河及淮河最为严重,占全国缺水量的70%。缺水所造成的全国经济损失为1738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7%,因此如何保障供水安全、规避缺水风险、减少缺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书结果表明,2010年国民经济总需水为6160亿m3,总供水为5900 亿m3,缺水约260 亿m3;2020 年国民经济总需水量为6440亿m3,总供水量为6250亿m3,缺水190亿m3。从供需分析可以看出,为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局面,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对缺水进行调控,增加北方各流域的特别是黄、淮、海、辽河流域的供水能力,其主要措施是全面节水和靠外流域调水来解决,而南方主要靠节水与开发当地水资源来解决。为保证供水目标的实现,至2020年供水投资在GDP中的比例需保持在0.3%左右,绝对值在980 亿~2200亿元,其中80%以上的资金集中在地方六个流域。

通过采取提高水安全调控措施,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状况可以得到有效缓解,而南方地区可以达到基本不缺水。其中松花江流域在两个水平年均基本不缺水;辽河流域在2010年通过实施东水西调工程使缺水状况得以缓解,但2020年还需要考虑从松花江流域调水才能基本解决其缺水状况;得益于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的实施,2010年海河流域的缺水局面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缺水依然比较严重,淮河流域缺水基本可得到缓解;而由于南水北调东、中线对黄河流域缺水调控的影响不大,因此其缺水显得更为突出。2020 年东、中线二期及西线一期实施后,海河流域缺水基本得到控制,但因受水区范围有限,其缺水仍为全国最大;淮河流域缺水可基本解决;黄河流域缺水局面可得到缓解,但缺水率仍然偏高,需进一步加强西线二期建设。由于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2010 年、2020 年建成一些供水工程后,基本可以解决缺水问题。西北诸河流域,由于未来规划的供水工程比较多,所以缺水也将大大缓解。

通过缺水调控以后,按GDP调整后的数据计算,2010 年和2020 年缺水损失分别为3135 亿元和3490 亿元,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明显降低,从现状的1.97%降低到1.0%和0.5%,基本可达到规避缺水风险,提高供水安全程度,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9.以实际供用水的分级水质为基础估算了全国水环境污染损失,建立了投资—质量—损失响应关系,提出了合理的水环境保护投资方案以及相对应的水环境保护的目标

在本次研究中,提出了基于水环境投资、COD削减量、水环境质量、水环境损失系统核算的定量方法和优化模型,建立了投资—质量—损失响应关系,提出了合理的水环境保护投资方案以及相对应的水环境保护的目标。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

(1)主要污染源出现结构性变化。水污染对国民经济的危害程度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水污染已成为我国目前危害最大的水问题之一,且我国水污染未来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是相当严峻。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污染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增加了水污染治理的难度。20世纪80年代初期,废水排放主要以县及县以上的工业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目前因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已经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从排放总量的17%上升到34%。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面源污染呈扩大趋势,是我国湖泊、水库和河口地区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成因之一,也是我国水体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三致”类有机污染物种类增多、超标倍数增高的主要来源。在点污染源增强、面污染源扩大的同时,目前我国污水处理率水平却比较低,截至2000 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34%,大部分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2)对水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初步估算,并首次实现了损失与用水水质的直接挂钩,克服了以往根据区域水质状况评价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用水损失的严重缺陷。

水污染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重大损失。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至2000 年底,全国总供水量5618 亿m3,其中,劣Ⅲ类的水量约占36%,劣Ⅴ类的水量约占6%。生活用水量劣Ⅲ类占1.7%,劣Ⅴ类占0.5%;工业用水中劣Ⅲ类的占5.8%,劣Ⅴ类的占1.2%;农业用水中劣Ⅲ类的占29%,劣Ⅴ类的占4%。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算,2000 年全国水污染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值高达1746 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8%。其中,工业经济损失量最大,占总量的40%,农业经济损失占28%,人体健康经济损失占22%,市政经济损失占10%。

(3)通过国内外对比分析提出了水环境投资方面合理的投资比例。根据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整体模型预测,在保障较高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投入力度下,不但未来国民经济发展新增加的污染物质(如COD)可以全部处理削减,现有存量污染物质的排放量也可以削减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说,GDP在2005~2020 年期间,从18 万亿元增加到72万亿元,但COD排放到环境中的量从1197 万t下降到713 万t,不增反减,这主要是环境治理投资的贡献。通过COD的削减,可实现大部分水功能区的达标。预测到2020年,全国95%以上的水功能区能够达标。

因此,必须要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水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强化水质监控和目标管理,持之以恒地、坚持不懈地改善我国水质总体状况呈下降的状况。

10.加强水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建设,提高水生态的价值与服务功能

水土流失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2000 年全国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67.6 亿元,占GDP 的0.631%。水土保持具有显著的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估算,1950~2000 年全国水土保持措施净效益(资源净效益和经济净效益)按不同时段综合价计算为2160.09 亿元,年均42.35 亿元;1950~2000年水土保持措施产投比按不同时段综合价计算为3.21。根据整体模型的模拟计算,2010年和2020 年水土保持的适宜投资分别为258.00 亿元和623.00 亿元,水土保持产生的效益将分别达到472.32亿元和997.57亿元。在不增加人为加速侵蚀的情况下,按2005 年综合价计算,2010 年和2020 年的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分别降为345.00亿元和258.70亿元。占GDP的比例将由2000年的0.631%降为2010年的0.107%和2020年的0.035%。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明晰水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对于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我国淡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统计和初步估算,2000 年全国淡水生态总价值4.96万亿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占总价值的7%,间接使用价值占93%。从淡水资源构成看,地表水生态价值3.9 万亿元,其中直接价值占8%,间接价值占92%。地下水生态总价值1.05 万亿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占3%,间接使用价值占97%。对水生态损失也进行了探讨。经测算,2000 年全国地下水污染损失358 亿元,主要集中在松辽、淮河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面沉降损失368亿元,主要集中在海河与长江流域。2000 年全国水生态价值年期望损失为626 亿元,占GDP 的比例为0.70%。根据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的模拟计算,在合理的水利投资结构下,2010年和2020年全国水生态价值分别为9.70 万亿元和18.25 万亿元,水生态价值年期望损失分别为946.00亿元和1564.00 亿元。可以看出,我国水生态价值将快速增加,损失绝对值有所增加,但占GDP的比例将大幅下降,从2000 年的0.70%下降到2010年和2020年的0.30%和0.22%。

上述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机构、加强预防监督、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全面提高水土保持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价值将快速增加,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直接影响生态价值,此种影响往往是巨大的。由于生态价值主要是间接价值,这种对生态价值的影响往往不易被人们所注意,而生态价值的巨大变化将显著影响国民净福利,因此,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水利应该成为现代水利的战略目标。实施生态水利战略需要有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方面的保证。

11.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发生的虚拟水在国际间和区域间的转移分析,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

通过分析计算,1999 年中国通过农产品贸易进口的虚拟水量达到了284 亿m3,其中南方地区虚拟水净进口量达到173 亿m3,粮食虚拟水进口量占到了进口总量的80%;出口的虚拟水量达到189 亿m3,粮食的虚拟水出口量占到出口总量的74%。1999 年我国虚拟水的净调入量达到95 亿m3,其中粮食虚拟水净进口量占到总量93%,有利于供水安全的保障。

国内各区域间虚拟水的转移分析表明,由于我国天然的水土资源不匹配,造成我国南方富水地区通过农产品的交换从北方贫水地区调入的虚拟水量1999 年达到了516 亿m3,加剧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的形势。这为我国如何实施合理水资源配置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信息和基础,由此可初步判断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调水工程是实现我国南北水资源合理配置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行之有效的途径。

12.在适宜的水利投入下水问题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水利将对国民财富发挥巨大的保障和增值作用,新时期我国水利发展任务将围绕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展开

在自然界频繁的水旱灾害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和危害的同时,人类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所造成的自然状态的破坏和不平衡,同样给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在流域分布的表现上,南方因自然气候等不可控的不确定因素,洪水损失仍然处于各大流域首位;黄淮海流域及辽河地区缺水损失在各大流域中相对较大;海河、淮河、西北诸河流域由于水污染和缺水双重原因,水生态损失难以得到有效改善,生态问题是未来面临的重点难题;长江、海河、珠江的水污染问题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还将严重困扰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通过整体模型的合理配置,在各类水利措施适宜投资规模的情况下,未来四大问题造成的损失将不断减少,总损失将由2000 年占当年GDP比例5.5%降为2010 年的3.1%和2020年的1.6%。通过模型分析,各项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发挥的作用显著,其基础性、资源性、战略性地位不断得以显现和上升。由方案比较分析,2010年增加单位投资的效益为促进当期社会总资产(GKP)净增加1.64元,2020 年增加单位投资的效益为促进当期社会总资产(GKP)净增加1.96 元。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财富的增值,水利投资将会体现出更高的效益。

针对我国现阶段水利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与主要任务,新时期我国水利发展应当围绕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展开,其要点包括:①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②以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用水安全为主的节水型社会体系建设;③防治水污染、提高水生态功能与价值的水资源保护体系建设;④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