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地区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西北地区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6 个省(自治区),国土面积430多万km2,接近全国的45%。面积达290 万km2的西北诸河地区,适合人类居住的绿洲面积仅10 余万km2。因此,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是西北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

西北地区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6 个省(自治区),国土面积430多万km2,接近全国的45%。西北地区的基本特点是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水土资源极不匹配(土多水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全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35mm,仅为全国平均值的36.7%;水资源量2344 亿m3(不包括内蒙古东部),仅为全国的8.3%;森林覆盖率7.29%,仅为全国平均值的40%左右(其中甘肃9.37%、宁夏4.85%,新疆1.68%,青海0.35%),天然植被稀少,沙漠众多,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和沙尘天气的主要发源地,沙尘暴天气的影响范围已达400万km2,几乎覆盖了半个中国。全国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裸岩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有80%在西北。面积达290 万km2的西北诸河地区,适合人类居住的绿洲面积仅10 余万km2。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西北诸河流都出现了下游断流、尾闾湖泊干涸,植被大面积衰败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西北的开发必须把水利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协调、节水增效、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突出重点,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1.生态环境建设

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许多地方低于150mm的生态需水下限,生态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因此,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确保重点、宜治则治、宜荒则荒的原则,重点加强长江黄河河源区、关中平原、宁蒙河套地区、青海湟水谷地、甘肃黄河谷地及河西走廊、新疆绿洲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生态安全。在自然条件严酷,水资源承载能力十分有限的地区,则应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生态环境建设的合理标准和规模,不宜盲目与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攀比。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特别是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三化”草原,应通过发展牧区水利,建设灌溉饲草料基地,促进牧民定居和草原的轮牧、休牧、禁牧,严格制止乱垦、乱挖、乱扒等破坏草原的行为,争取在2010年前使草原生态恢复到20 世纪80 年代的水平。要加大农村小水电开发力度,推广以电代燃料及其他清洁能源,减少柴薪砍伐,保护天然植被。1994年10月起实施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利用世行贷款1.5 亿美元,现已通过验收,为今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近受到世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全球世行项目中的“旗帜工程”。

2.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与人口、耕地和生产力不相匹配,加之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粗放、用水效率低等方面的原因,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缺水与用水浪费的现象并存,又进一步加剧了缺水危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西北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进展较慢,农业在三产中的比重和农业用水比重都比较高,如陕西、青海、甘肃的农业用水比重分别为66.3%、68.7%和77.2%,内蒙古为82.3%,宁夏为92.6%,新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用水量最大(2000年为508.5 亿m3),农业用水比重仅次于宁夏居全国第二位(91.3%)。因此,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是西北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关键

近几年来,西北地区通过大型灌区改造、渠道防渗、发展多种节水灌溉方式、调整水价等多种手段,节水灌溉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甘肃张掖市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用水效率明显提高,每年减少黑河引水量2.5 亿m3;内蒙古自治区的亩均灌溉用水由1997 年的487m3降低到2005 年的378m3;甘肃由653m3 降低到559m3;宁夏由1648m3降低到987m3;青海由647m3 降低到613m3 等。工业和生活节水水平也相应提高,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反映综合用水效率的万元GDP用水量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如新疆由1997 年的4224m3下降到2005 年的1830m3,宁夏由4880m3 下降到1292m3,青海由1324m3下降到561m3,内蒙古由1484m3 下降到443m3 等。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更大,节水潜力也比较大。所以,西北地区应进一步抓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工作,大力推广张掖全面建设节水社会的经验,不断提高节水水平。要继续以农业节水为重点,在大力加强平整土地、渠道防渗、低压管道等常规措施的同时,积极发展喷灌、微灌、膜上灌、膜下灌等科技含量较高的节水新技术,并结合各种农业措施和多种非工程措施,在取水、输水环节节水的同时努力提高田间水的利用效率和作物水分生产率

3.优化资源配置,开源与节流相结合

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2344亿m3,单位面积产水模数5.45 万m3/km2,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5,且时空分布不均,近期实际可利用量不足1200 亿m3。因此,必须根据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优化水资源的时空分配格局,合理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和区域间的国民经济用水,并在继续加大节水力度的同时,合理开发多种水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具体有:(www.xing528.com)

(1)继续兴建一批大中型骨干工程,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

(2)兴建引大济黑、引大济湟、引大济西、九旬峡引水及新疆的引水、调水工程,逐步优化水资源区域分布格局。

(3)加大跨界河流开发力度,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4)在年降水量大于250mm的丘陵山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其他缺水地区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工程如甘肃的“121”集雨工程(每户建100m2集雨面积、2眼水窖、1处庭院经济),在解决人畜饮水、播种保苗和作物生长敏感期补水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成效。

(5)开发利用空中水,人工增雨增雪。

1995~2000年,全国有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人工增雨4230 多次,增雨面积达到300多万km2,累计增加降水量2100亿m3。对于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来说,利用适宜的成雨条件,积极组织开展人工增雨增雪,将是一个缓解干旱缺水危机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