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淮河流域又发生大水,损失惨重。据统计,淮河流域10 多年来的水污染防治已累计投入约700亿元,淮河水质有了明显好转。因此,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丝毫不能放松。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淮河流域跨豫、皖、苏、鲁4 省,人口1.6 亿人,占全国的12.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2.5%,GDP占全国的13.7%,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之一,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淮河介于长江黄河之间,地处南方和北方、东部和中部、湿润区与半干旱半湿润区、平原与山区、海相和陆相等地理、气候分区的交接过渡带,具备多种致灾因素,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交替发生。特别是从1194年黄河南堤在河南原阳县决口,黄河南下夺淮入海长达661 年,将上万亿t泥沙带到了淮河中下游平原,淤平了湖泊,抬高了河床,使原本独流入海的淮河失去了入海通道,大大加剧了淮河的洪涝灾害。据统计,黄河夺淮后,淮河流域从16 世纪到20世纪中叶每100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旱灾59 次,成为一个“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重灾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淮河流域又发生大水,损失惨重。在国家百废待兴、经济极端困难、抗美援朝战争紧张进行、进军西藏和大规模剿匪等军事行动同时进行的情况下,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拉开了根治淮河的序幕。经过50 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全流域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600座,总库容426 亿m3,建成3 级以上堤防3800多km,河道疏浚整治、蓄滞洪区建设等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淮河流域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黄河夺淮后对整个水系造成的破坏,加之大规模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淮河流域的水旱灾害仍十分严重。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淮河又成为七大江河中水污染最为严重的一条河流,根治淮河还任重而道远。根据淮河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发治理的重点是:保障防洪安全,加强水污染防治,水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1.保障防洪安全

2003 年6 月,淮河入海水道全线建成通水,从而结束了淮河800 年来无独立入海水道的历史,提高了洪泽湖的泄洪能力,防洪标准由50 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确保下游2000万人的防洪安全。目前,国务院1997 年确定的19 项治淮骨干工程大部分已经完成,2007 年将全部建成,淮河流域“蓄泄兼筹,以泄为主,水库、分蓄洪区、干支流堤防、入江入海水道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将基本形成。规划到2010年,淮河流域达到防御1954 年洪水(相当于百年一遇)的能力。按60 天设计洪量约800 亿m3,水库、湖泊蓄洪115 亿m3,分蓄洪区65 亿m3,圩垸25 亿m3,分流入沂河55 亿m3,保证下游安全泄洪。沂、沐、泗水系达到防御1957 年洪水的能力(相当于50年一遇)。

目前,淮河防洪减灾体系还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①上游拦蓄能力不足,特别是淮河干流上游尚无大型水库,上游水库仅能控制山丘区流域面积的1/3;②中游行洪不畅,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滞后,运用困难;③下游泄洪能力不足,入江水道设计能力12000m3/s,实际仅为8000m3/s左右;④干支流堤防防洪标准偏低,大部分只能防御10~20 年一遇洪水;⑤平原低洼区排涝标准低。淮河流域防洪区面积17 万km2,人口1.2亿人,是七大江河中最大的,其中易涝区耕地面积1000 多万亩,多年涝灾损失占水灾总损失的2/3;⑥洪水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2.加强水污染防治

1989 年、1992 年和1994 年,淮河流域发生了3 次全流域性的大面积水污染事件,此后呈不断加剧的态势。2000 年,淮河流域的废污水排放量达到62 亿t,当年地表径流量为877 亿m3,污径比为1∶14,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达73.8%。在191 条支流中,有80%严重污染,在枯水季已成为泛黑发绿的酱汤,水污染主要指标COD超标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已成为全国七大江河之最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淮河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由于淮河流域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占很大比重,其中乡办、村办的小造纸、小化工、小皮革、小酿造等企业达6 万多家,高耗水、重污染、效益低,有的小造纸厂万元产值的废水排放量达7000多t。加之环保意识薄弱、环保投入很少,导致水污染不断加剧。(www.xing528.com)

1994年以来,淮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和水污染防治规划,并在1997 年底实施“零点行动”。到1998年1 月1 日零时,所有企业都必须按照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做到达标排放,否则一律关停。到2000年全流域关停年产5000t以下的小型化学制浆造纸企1100 多家,取缔了污染严重的“15 小”企业3870多家;投资近200 亿元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点源污染防治设施380 项;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立污染防治责任制等,使水污染不断加剧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据统计,淮河流域10 多年来的水污染防治已累计投入约700亿元,淮河水质有了明显好转。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环保投入不足,设备运行费用高、监督执法不严、管理体制不顺、地方保护主义等各方面的原因,许多地方的水污染状况又出现反弹,有的甚至已退回到治理前的水平。因此,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丝毫不能放松。要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理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管理体制,做到权责统一,加强流域机构统一管理水资源、统一管理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职能,建立区域行政长官水污染防治责任制和“谁污染、谁治理”的机制,加强省际断面水质监测工作,加大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力度。

3.水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由20 世纪50 年代的900m3左右下降到目前的390m3,而用水量却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000 年,全流域用水总量已接近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70%,加之严重的水污染又使相当一部分水资源失去了使用功能,进一步减少了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仅次于洪涝灾害和水污染的又一个突出问题。

2005 年,淮河流域人均用水量272m3,为全国人均值的63%,是全国九大流域片中最低的;万元GDP 用水量195m3,为全国平均值的63.9%,仅高于东南诸河(192m3);亩均灌溉用水259m3,在十大流域中仅高于海河(242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1 m3,为全国平均值的48%,仅高于海河(50m3)和辽河(68m3)。因此,从总体上看,淮河流域的用水效率在各大流域中是相对较高的,但与先进地区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节约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还有一定的潜力。

今后应继续坚持防洪、抗旱、减污并重,开源、节流、增效并举,把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放在首位,以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根据大水之后必有大旱的自然规律,从抗拒洪水向管理洪水和利用洪水转变,争取防洪安全和利用洪水资源的双赢。节水减污是相辅相成的,减少水污染也可以相对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此外,雨水利用,海水和微咸水利用等,也都是弥补水资源总量不足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