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流域水利发展和土地改造情况-数据汇总

长江流域水利发展和土地改造情况-数据汇总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8%,2005 年人口4.3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33%。1949 年以来,长江流域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4 万余座、3600km 干堤和3 万多km支堤,民垸普遍加高2~6m,累计土石方40多亿m3,防洪能力大大提高。如1949~1980 年,长江流域共围垦水面1.1 亿亩,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湖泊数量从1056 个减少到306 个,水面从8500km2缩小到2300km2。

长江流域水利发展和土地改造情况-数据汇总

长江黄河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上游的三星堆文化遗址,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游的6000年荆楚文化,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8%,2005 年人口4.3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33%。GDP为6.2万亿元,占全国GDP的33%。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耕地占全国的23.8%,2000 年,仅长江中下游的粮食产量就占全国粮食产量的28.6%,其中稻谷占55%,大豆占24%,薯类占25%,小麦占12%;经济作物占全国的31%,其中棉花占25.5%,油料占35.5%,糖料占18.4%,瓜菜占30.2%;长江流域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开发治理好长江,对于实现水利与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开发和治理长江的主要问题是防洪、生态保护、河势稳定和合理开发水资源,可以概括为: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

1.保障防洪安全

与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相比,长江的水患在历史上并不突出。据史料记载,长江洪水灾害在唐代是平均18年一次,宋元时期5~6 年一次,明清时期约4年一次,1921~1949 年平均2.5 年一次。1950~2000 年共发生严重水灾7 次,平均7年一次,其中1954年和1998年均为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

1949 年以来,长江流域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库4 万余座、3600km 干堤和3 万多km支堤,民垸普遍加高2~6m,累计土石方40多亿m3,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多年来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抬高;盲目围垦湖泊湿地,导致蓄滞洪能力大大降低。在“1998”大洪水中,长江堤防共发生险情9000 多处。经沿岸670万干部群众和数十万解放军与武警官兵严防死守、奋勇抢险,耗费麻袋和编织袋2.6 亿条,草袋8300多万条,土工布近800 万m2,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洪灾损失。全流域受灾人口8400多万人,成灾面积9300 多万亩,死亡1562 人,直接经济损失1345 亿元。

“1998”洪水之后,国家投入数百亿元加强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对中下游3000多km干堤全面进行加固加高,防御常遇洪水的能力大大提高,但超标准洪水和特大洪水的威胁尚未完全解除。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长江防洪安全体系,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洪水猛兽”向人水和谐转变,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逐步做到泄洪行洪有通道,蓄洪滞洪有空间,洪水利用有手段。第二要继续完善以长江干堤和支堤民垸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支流水库和蓄滞洪区为配套的防洪工程体系。在堤防加固的目标基本实现以后,要逐步把重点转移到支流水库建设,分蓄洪区建设和河道整治上来,不断增强蓄泄兼筹的能力。第三是不断提高洪水风险管理水平,科学制定不同的洪水风险等级分区及其防洪目标和防洪措施,制定洪泛区洪水保险、风险分担制度,建立健全洪水预警预报体系、洪水高风险区应急抢险预案和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加强河道管理、采砂管理、岸线利用管理、滩涂开发利用管理、洪泛区土地利用管理和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管理等,完善社会防洪减灾安全体系,从单纯依靠建库蓄洪、筑堤拦洪向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转变,以人水和谐的要求控制和约束人类行为,规避和降低洪水风险,从而达到防洪减灾的总体目标。三峡水库建成后,总库容393 亿m3,其中防洪库容221 亿m3。按照规划,再遇到1954 年洪水时,通过水库和分蓄洪区联合运用,可保证荆江堤防的安全和中下游河道的安全泄洪。

2.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长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9860 多亿m3,占全国的35%,人均水资源量2230m3,大致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持平。目前,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19%左右,如考虑南水北调工程总调水量450亿m3,则开发利用程度相当于23%左右。从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持最低通航水位和维持合理的入海水量的要求,全流域的河道外用水不宜超过30%,所以长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已经有限。因此,要实现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首先必须全面规划,合理配置水资源,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第二是修建水利水工程必须考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第三是建设项目应实行多目标决策,充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特别是以发电为主的工程应充分考虑供水功能、防洪功能和汛期统一调度的问题;第四是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为了满足流域内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和跨流域调水的要求,长江流域同样必须把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作为一个中心环节来抓,并通过节水来减少水污染,为支援北方缺水地区的用水和本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出贡献。

3.维系优良生态

长江在古代本来是一条难得的“好江”:水量充沛、水体清澈、植被繁茂,其中游(湖南的洞庭平原和湖北的江汉平原)有一个巨大的湖泊——云梦泽,成为天然的洪水调节库。但由于千万年来泥沙淤积,偌大的云梦译早已不复存在,仅剩下洞庭湖和湖北境内的零星小湖。由于历代王朝的重农劝耕政策和清朝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致使长江流域人口猛增,滥伐森林、围垦滩涂湖泊愈演愈烈,加之17 世纪南美的玉米等旱地作物传入中国,使山区植被受到大面积的垦伐,从而使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949 年以后,我国人口继续快速增长,滥伐森林和围垦湖泊湿地的状况也没有从根本得到遏止。如1949~1980 年,长江流域共围垦水面1.1 亿亩,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湖泊数量从1056 个减少到306 个,水面从8500km2缩小到2300km2。与此同时,长江上游的森林覆盖率也不断减小,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如今长江在整个汛期几乎都是滚滚黄水。

长江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2000年的废污水排放量达到234亿t,占全国的37.7%。除了城市和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之外,长江的船舶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包括舱底水、压舱水污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沉翻船泄漏污染,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等。目前长江航道上共有船舶11 万多艘,每年运输有毒有害物品500万t,旅客运输量3000万人次,常年在船舶上生活的人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量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据1990~2001 年不完全统计,长江上累计发生撞船、沉船、翻船事故880起,大量的油类、化肥农药和其他有毒有害化学品泄入江中。此外,沿江大小码头共堆积各种固体废物3000 多万t,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被雨水冲入江中。

1998年6 月,葛洲坝电厂拦污栅前各种漂浮垃圾高出水面2~4m,电厂被迫停机51 台次,损失电能2650万kW·h。水污染给沿江各地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仅长江口的渔业产量每年就减少50 万t,经济损失达30 亿元,沿江城市的自来水厂因改变取水方式和增加水处理费用而造成数十亿元的损失。因此,要维系长江流域优良的生态环境,任务十分艰巨。

(1)切实加大水土保持力度。(www.xing528.com)

1)天然林保护、封育禁伐,退耕还林,利用自然修复力恢复天然植被。长江流域气候湿暖、降水充沛,生态自我恢复能力较强,只要封育禁伐措施落实,监督管理到位,可以在较短的周期内收到显著成效。

2)大力开发丰富的水电资源,发展水电代燃料工程,可以收到减伐林木、保护植被,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环境,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等综合效益。

3)在不具备电炊条件的地区,为农民提供天然气、煤气煤炭等燃料或推广沼气等多种措施解决农民的能源问题,巩固退耕还林和封育禁伐的成果。

(2)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

1)重点加强长江源区、三峡库区、重要城市水源区、特别是南水北调水源区的水资源保护,确保广大群众饮水安全。

2)按照水功能区划的要求,确保各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

3)加强对城市和工业点源污染的源头控制,确保所有城市到2010年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大城市特大城市达到70%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达到100%。

4)合理控制化肥、农药用量,实行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大幅度减少面源污染。

5)理顺水污染防治统一管理体制,从纳污能力核定、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审批、排污口监督管理、超标排放处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

6)高度重视船舶污染问题,尽快理顺管理体制,明确部门管理责任,建立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罚、补偿机制,把船舶污染问题纳入水污染防治一体化管理的轨道

4.稳定河势河床

长期以来,大规模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长江的河势与河床平衡。如滥伐森林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淤积抬高;围垦湖泊减小蓄洪能力加剧洪水灾害;盲目与水争地、筑堤挡水,改变河流流向等。荆江大堤就是从明代开始“与水争地”的产物,结果成为洪水风险最高的江段,成为长江防洪中的心腹大患。由于改变了长江的水沙条件,中下游河道为达到新的平衡,必然会产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淤变化,对两岸堤防和护岸工程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引起主流流向、江湖关系、河道泄洪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其拦沙作用,中下游的水沙关系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理论研究和科学试验,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原型试验,探索和掌握其客观规律,制定正确的对策措施,稳定河势河床,维持长江的生命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