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开发水土资源、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日益加剧。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 万km2,每年流失土壤50亿t;沙尘暴的发生次数不断增加,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长江、黄河等主要江河的河源区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湖泊、湿地不断萎缩,北方地区河流断流、湖泊湿地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土地荒漠化和“三化”草原面积不断扩大;崩岗、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江河湖库水污染状况不断加剧;近海海域污染严重、赤潮危害程度不断加剧等。据环保部门估计,我国每年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已达GDP的4%左右。
因此,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又长远的意义。
1.水土保持
截至2005 年,我国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7万km2,种植水土保持林7 亿多亩,种草6000多万亩,建成水柜、水窖、水池、水塘等微小型蓄水工程1200多万处,每年增加保水能力250亿m3,减少土壤侵蚀15 亿t,其中减少入黄河泥沙3 亿t、入长江泥沙1.5 亿t;建成基本农田1.9 亿亩,每年增产粮食143 亿kg,经济林7000多万亩,每年生产果品250 亿kg;黄土高原多沙粗沙累计建成淤地坝11 万多座,坝地450多万亩,累计拦沙210亿t,取得了防洪、拦沙、增地、增粮等多重效益。实践证明,坚持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我国的水土保持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针,并逐步从依靠工程措施为主向利用自然修复力为主转变,不断加大封育、保护力度,提高水土保持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监督管理水平。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01~2010 年平均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 万km2,10年累计50 万km2;小流域治理每年2000 条,10 年累计20000 条;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新建淤地坝6 万座,坝地270万亩,每年减少黄河泥沙5 亿t;通过综合治理,使全国主要江河泥沙量减少10% (南方)~20% (北方);治理区林草覆盖率提高4%~6%,2010年达到18%;新增基本农田8250万~9900万亩,年均增产粮食476万~562 万t;新增经济林1.37 亿~1.64 亿亩,年均增产果品4366 万~5240 万t;新增水土保持林3.28 亿~3.95 亿亩,年均增加活立木5102 万~5133 万m3、薪柴1.02亿~1.22亿t;新增草地8.3 亿~9.9 亿亩,年均增产饲草5526 万~6630 万t;水土保持将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2.牧区水利与草原生态保护
我国有草原40亿亩,但由于长期来过度放牧(如2000 年全国草原承载能力为1.71 亿只羊单位,但实际载畜量达2.39 亿只羊单位,超载39.8%)、滥垦(1950~1999 年牧区共开垦草原2.6 亿亩)和乱挖乱扒(挖中药、搂发菜等累计破坏草原1.9亿亩),可利用草原不断减少,仅1980年以来就减少了3 亿亩。在现有的可利用草原中,退化面积占90%,其中重度退化和中度退化的有21 亿亩,占62%。1980 年以来,牧区人口增加了33%,牧畜头数增加了46%。但同期草原产草量下降30%~50%,载畜能力下降30%,有的地方超载率达70%~80%,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不断加剧,北方许多沙化草原已成为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沙尘天气日数由20 世纪50年代的6d/a增加到近期的20d/a,其中2001 年高达60d。因此,牧区水利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www.xing528.com)
牧区水利和草原生态建设的重点是灌溉饲草料基地(草库仑)建设和天然草场轮牧、休牧、禁牧相结合,逐步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状况。建设1 亩灌溉饲草料基地,一般可产草1000kg以上,相当中等天然草原40~50亩,可以使100亩天然草原休牧4~6 月,根据全国牧区水利规划,2010 年预计牧区人口达到1.036 亿人,按人均饲养26 只羊单位计,共2.69 亿只羊单位,每只羊单位每天需饲草2kg,每年共需饲草约1970亿kg。规划新增灌溉饲草料基地3800 万亩,可对26 亿亩退化草原进行围封、轮牧、休牧、禁牧,利用自然修复力,使草原植被恢复到1980 年的水平,平均产草量由50kg/亩提高到65kg/亩,荒漠盖度由10%~20%提高到15%~30%,草原化荒漠盖度由15%~25%提高到20%~40%,天然草原总产草量达到1240 亿kg,人工种草466 亿kg,各类饲料265 亿kg,满足全部载畜量对饲草的需求,扭转天然草原长期超载的局面,使草原生态得到恢复和改善。
我国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可开发的农村小水电约1.3 亿kW,大部分位于长江、珠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不仅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别,而且提供大量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柴薪砍伐,有利于保护植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截至2002 年底,全国有1500多个县、3 亿多人口主要以小水电为能源,装机总量3100多万kW,年发电量1030亿kW·h。根据规划,可相对集中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的地区有2830 万户,1.04 亿人口,需装机2406 万kW,年电量340 亿kW·h(按户均装机0.85kW,电量1200kW·h/a计)。规划到2010 年解决684万户、2630万人的问题,装机582 万kW,重点是燃料缺乏、生态脆弱、威胁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的地区。到2020年再解决1860万户,6670万人的问题。
规划实施后,每年可减排CO2 2 亿多t,SO2 92 万t,减排效益360 亿元。每年可少砍伐柴薪1.49 亿m3,相当于保护森林3.4亿亩,提高当地的植被覆盖率,为实现全国植被覆盖率到2020年达到20%作出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