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促进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建设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促进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目前尚未解决饮水安全的还有3 亿多人。15 年间累计解决饮水安全人口2.6 亿,占需解决饮水安全人口总数的82.5%。

建设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促进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黄河断流、地下水严重超采和湿地萎缩为主要特征的北方地区缺水危机不断加剧,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瓶颈。为此,必须把解决供水安全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加大水资源工程建设力度,构建水网络体系,建立水权水市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等综合措施,实现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在区域间和用水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并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构建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

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工程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形成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主体框架,辅以一大批区域性的调水工程,初步形成一个水资源空间配置的网络体系,在其覆盖范围内实现水资源的东西互补、南北调配,有效改善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区域分布不均的格局,缓解北方地区的缺水危机。

按照规划,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和中线一期工程将在2010 年前建成通水,分别向山东、江苏北部、北京、天津、河南和河北等地供水,调水量约185 亿m3,将初步缓解华北、山东半岛等地区城市的严重缺水问题,有效控制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并兼顾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初步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2010 年以后,东线二期、中线二期、西线一、二期工程将相机开工,预计到2030 年总调水能力将达到370亿m3。2030年以后相机建设西线三期工程,工程全部完工后,总调水能力将达到450亿m3左右,将极大地改善这一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

2.建设水资源调蓄工程

水库是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手段,且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我国现有水库8.5 万多座,总库容约5600 亿m3,但其中大型水库仅470座。由于泥沙淤积和病险隐患,累计损失库容40%左右,目前每年实际调蓄能力仅2000亿m3,仅占年径流量的6%左右,调蓄能力明显不足。水库在为人类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移民问题、淹没损失问题、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问题、对河流水系的干扰问题、引发地质灾害和水污染问题、对下游地区的溃坝风险问题等。但与水库的正面效益相比,总体上应是利大于弊、功大于过。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今后水库建设仍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们也必须对过去的水库建设进行反思,高度重视和慎重对待水库的负面效应,尽量避免或减轻水库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全面、科学地进行多方案比选和替代方案的比选,选择地形地质条件好、综合效益显著、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坝址,继续修建一批生态环境友好型的水库。

“十五”期间,我国新增水库库容约450 亿m3,2005~2020 年,预计再新增水库库容1500亿m3左右,届时全国水库总库容将达到7000 亿m3 左右,我国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将显著增强,蓄水工程供水量占供水总量的比重将达到45%左右(2000年为39%),供水保证率将有较大提高。

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60%以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www.xing528.com)

截至2000年底,国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修建了大批农村饮水工程,累计解决了2.25 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使达到饮水解困标准的人口达到8.8 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5%;达到饮水安全标准的人口6.1 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6%;自来水进户的人口达到3.7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0%。但由于人口增长和水资源条件(水源、水质等)的变化,需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又有所反弹,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微生物超标、有机污染、氟化物或砷含量超标、盐类浓度过高、供水保证率低等问题,已解决饮水困难的地区也存在标准偏低的问题。因此,目前尚未解决饮水安全的还有3 亿多人。其中西南地区因工程性缺水约8400 万人,东北、华北局部地区因资源性缺水7800多万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沿海地区因污染性缺水7000 余万人。近期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重点,一是容易引起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微生物严重超标问题;二是氟化物和砷含量超标问题;三是苦咸水问题;四是重度有机污染问题;五是局部地区干旱缺水问题。解决饮水安全的主要内容,一是水源保护;二是饮水工程建设,包括水源、管道、水厂等;三是水质化验、监测体系建设,包括设备购置和人员培训。

按照规划,2010 年前解决饮水安全人口6000 万人,人均投入约需450 元,总投入270亿元左右。

2010~2020年,解决2亿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并进一步改善1.5 亿人口的饮水水质问题。15 年间累计解决饮水安全人口2.6 亿,占需解决饮水安全人口总数的82.5%。

4.城市供水安全保障

城市是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物流中心,人口与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对供水水质和供水保证率要求很高。同时,由于城市集水面积相对狭小,自产水资源量较少,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较高,而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水污染又进一步减少了水资源可利用量,使城市缺水危机更加突出。我国城市化率已由1950年的10.5%和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5 年的43%,城镇人口已接近5.6 亿人,城市的GDP、工业产值和利税占全国的75%~80%,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660多座建制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10座严重缺水。到201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45%以上,城市人口达到6 亿人以上,城市和工业需水将进一步增加。据有关单位对全国地级以上(包括一部分县级市)365 个城市的水资源规划,预计2010 年总需水量将达到800 亿m3以上,如按现状用水效率预测,2010年将缺水331 亿m3,在综合考虑节水、污水处理回用和新增供水的基础上,缺水量为62.7亿m3,缺水率7.5%;如不超采地下水,则缺水量达95 亿m3,缺水率为11.3%。由此可见,城市供水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京津唐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部分沿海城市的缺水危机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全面推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对城乡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实行统一调配,对水源、水厂、管网、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实行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大节水和污水处理回用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同时,加快南水北调和一批区域性调水、引水工程以及其他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并建立健全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干旱危机应急预案,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5.供水安全保障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国供水能力达到6600 亿m3,实际供水量6000 亿m3左右,其中农业用水3800亿m3左右,工业用水1400亿m3 左右,生活用水800亿m3 左右,最小生态用水保证率65%左右。全国地级以上和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全部建立干旱危机应急预案,确保特殊干旱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

到2020年,全国供水能力达到7000 亿m3以上,实际供水达到6400 亿m3 左右,其中农业用水3800亿m3,工业用水1700亿m3,生活用水900亿m3,最小生态用水保证率70%左右。全国所有设市城市都建立干旱危机应急预案,并保证预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