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好坏受入河污废水排放的直接影响。表9.6 显示1997~2000 年3 年间的各流域污水排放量变化情况。
表9.6 各流域污废水排放量
注 1997 年、200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水资源公报》,2005 年各流域污废水排放量根据2000年数据推算。
总体上说,全国污废水排放持续上升,2000 年比1997 年增加了6.2%,2005 年比2000年增加了15.6%,各流域差异较大。水质相对较好、污染较轻的东南和西南诸河,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增加明显。
影响河流水质的因素除了污废水排放外,还与径流量大小有关。同样的废污水排放强度下,丰水年水质会好于枯水年。污径比为污水排放量和流域地表年平均径流量的比值,是反映一个流域环境压力的重要指标。
污径比能够反映流域的污水排放强度和径流量这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对水质的影响。地表平均年径流量计算是偏保守的,因为还没有考虑河道外耗水量造成的径流减少和自净能力下降这一重要因素。
表9.7 显示各流域1997 年、2000 年和2005 年的污径比及变化情况。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基本规律,污径比增加明显的流域,污废水排放量增长也很明显。例如,2005 年海河流域污径比较2000 年增加了18.32%,同期废污水排放量增加了15.4%左右。表9.7中的结果还揭示出这样的一条规律:水污染出现恶化趋势的南方各流域普遍存在污径比提高的总体趋势,这说明,不能因为水量丰富就忽视对废污水排放的控制。河流水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河道废污水的排放和径流的变化。因此,不仅要控制污染排放,同时也要对河道外耗水进行合理的控制。
表9.7 主要流域现状污径比和变化趋势 单位:%
污径比变化受径流和废污水排放两个因素的影响,是径流和废污水排放两方面的贡献。如果令废污水增长率为第一自变量X,地表径流变化量为第二自变量Y,因变量污径比为Z,则有下面的关系式:
(www.xing528.com)
如果X=0,即废污水量恒定,则:
图9.1 污径比与径流量的变化关系
即:污径比与径流量变化呈反比关系。见图9.1。
按照这种关系,如果径流量减少40%,污径比会增加67%;如果径流增加40%,污径比会减少29%。因此,要对径流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减少因为人为原因导致径流衰减和水质的恶化,并适度增加生态环境径流量。
如果Y =0,即地表径流量恒定,则:
即:污径比变化等于废污水排放量的变化。
从全国来说,全国河流水质总体上呈退化和污染加剧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废污水排放量仍在增加,而同期地表径流有所减少。从流域来说,两个因素共同影响河流水质。按照实际效果和对水质的作用方向,有同向影响,也有异向影响。同向影响包括恶化类同向影响和好转类同向影响。以1997~2000 年这一阶段为例,好转类同向影响即废污水减少径流增加(如黄河和西北诸河);恶化类同向影响为废污水增加而径流减少(例如东南诸河)。异向影响包括废污水增加径流也增加(海河、淮河、长江、西南诸河)和废污水减少径流也减少(松辽和珠江)。对于异向影响类型流域的最终水质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哪个因素起主要作用。例如,1997~2000 年间,辽河流域尽管废污水排放减少了11%,但径流却减少得更多,达33%,因此,最终的污径比还是增加了33%,导致污染河长增加了7%。珠江流域尽管废污水排放减少15%,但径流却减少31%,导致污径比增加,水质总体上明显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