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污染状况及其影响-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水污染状况及其影响-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0 年生活污水排放量占34%,工业废水占66%。生活污水已经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大部分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全国农用化肥总量由1980 年的1269 万t增加到2000 年的4146 万t,年均增长率6.1%。我国江河地表水主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超标污染物指标为COD和氨氮等。2005 年全国评价湖泊48 个,全年期水质达到Ⅰ~Ⅲ类标准要求的湖泊有17个,部分水体受到污染的有19 个,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湖泊有12个。

水污染状况及其影响-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随着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也逐年上升。1980 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315 亿t,2000年、2005 年分别增加到620亿t、717 亿t,污废水排放总量分别比1980年增加了0.97 倍、1.28 倍。各大流域片不同时期的废污水排放量见表3.5。

表3.5 全国各流域片废水排放量年际变化 单位:亿t

资料来源 1980 年、1990 年资料来源于《中国水资源质量年报》,2000 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水资源公报》,2005 年各流域数据根据2000年数据推算。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工业技术水平比较低,经济增长伴随着大量资源的消耗与污染物的排放,同时期我国城市化率相对较低,污废水排放主要以工业废水为主。198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污废水总量的83%,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污废水总量的17%。80年代以来,工业污染治理是以县及县以上的工业企业作为重点。经过不懈的努力,重点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由1981 年的26%和13%提高到2000年的95%和82%。工业总产值在增加了约8倍的情况下,工业COD排放量由1986 年的725 万t下降到2000年的662 万t。2000年县及县以上的工业企业COD排放浓度平均为265mg/L。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能耗大,乡镇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而其污染治理水平相对较低,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国家环保局调查结果显示,“八五”期间,乡镇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迅速增长,1995年乡镇工业废水排放的平均COD浓度高达1135.6mg/L,是全国县级以上工业污染源平均COD排放浓度的3.5 倍。近年来,通过强行关闭高污染的小造纸、小制革等“十五小”乡镇企业,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出现下降趋势。尽管如此,2000年全国乡镇工业平均COD排放浓度仍高达619mg/L,比县级以上工业污染源的COD排放浓度大一倍多。这些统计数据反应了乡镇工业高污染、低处理的特点。(www.xing528.com)

随着生活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全国生活污水排放总量持续增长,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例逐年升高。2000 年生活污水排放量占34%,工业废水占66%。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指标COD的排放量由1986 年的292 万t上升至2000 年的740万t,生活污水排放COD占总量的比例由1986 年的29%升至2000年的53%。生活污水已经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还比较低,截至2000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34%。大部分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近20年来,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稳中有升,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由1980年的14638万hm2,增加到2000年的15630万hm2,20年间增加了近1000万hm2,年均增长率为0.3%。全国农用化肥总量由1980 年的1269 万t增加到2000 年的4146 万t,年均增长率6.1%。单位播种面积农用化肥的使用量由1980 年的87kg/hm2增加到2000年的265kg/hm2。农用化肥主要以氮肥、磷肥为主,其中氮肥占农用化肥的52%左右、磷肥占17%左右。农业生产中氮肥和磷肥的利用率通常分别在40%和20%左右,大量化肥通过土壤下渗污染地下水、通过农田排水和暴雨径流污染地表水体。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地表水体氮和磷的重要来源。水体营养盐的大量增加是湖泊、水库和河口地区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成因之一。我国农药使用总量和单位面积的农药使用强度尚呈增长的趋势,据统计1997 年全国农药使用总量为114万t,2000年增加到132 万t,单位面积的农药使用量也由1997 年7.4kg/hm2增加至2000 年的7.9kg/hm2。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环境。受监测条件限制,我国尚未将有机污染物纳入常规水质监测体系,但是一些局部水体抽样调查表明,2000 年对长江、珠江、第二松花江太湖等35 个江段合成有机物调查,水体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三致”类有机污染物种类多、超标倍数高。

由于这些原因,1992~2000 年,我国总体水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水质评价河长中,符合地表水Ⅰ~Ⅱ类水质标准的河长比例逐渐减少,劣于Ⅴ类水体的河长比例逐年增加。1992 年,全国评价河长中,将近50%长度评价河段的水质优良,符合地面水Ⅰ~Ⅱ类标准,劣于Ⅲ类水标准的污染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33%左右;2000 年全国评价河长中符合地面水Ⅰ~Ⅱ类标准的河长比例只有29%,8年间Ⅰ~Ⅱ类水体河长比例下降了21%,劣于Ⅲ类水标准的污染河长占评价总河长比例为41%,其中劣于Ⅴ类的严重污染河长比例17%左右。2001 年以后,由于资源水利的发展,水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全国河流水质有所好转。2005 年,全国Ⅰ类、Ⅱ类、Ⅲ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60.9%,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39.1%。我国江河地表水主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超标污染物指标为COD和氨氮等。从污染来源初步分析,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我国的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

湖泊和水库的水质也不乐观。2005 年全国评价湖泊48 个,全年期水质达到Ⅰ~Ⅲ类标准要求的湖泊有17个,部分水体受到污染的有19 个,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湖泊有12个。湖泊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对47个湖泊的营养状态评价结果显示:32 个湖泊为富营养,14 个湖泊为中营养。2005 年全国大部分水库水质较好,以Ⅱ类、Ⅲ类水为主。在评价的320 座水库中,水库水质为Ⅰ类的14座,占4.4%;为Ⅱ类的135 座,占42.2%;为Ⅲ类的106 座,占33.1%;为Ⅳ类的34座,占10.6%;为Ⅴ类的10 座,占3.1%;为劣Ⅴ类的21座,占6.6%。水库水质评价的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全国水库的营养状况以中富营养为主。在评价的270座水库中,中营养水库182 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67.4%,富营养水库88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32.6%。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汇总数据,2000 年地表水供水量中,劣于Ⅲ类的水量约占36%,劣Ⅴ类的水量约占6%,其中生活用水量劣于Ⅲ类占1.7%,劣Ⅴ类占0.5%;工业用水中劣于Ⅲ类的占5.8%,劣Ⅴ类的占1.2%;农业用水中劣于Ⅲ类的占29%,劣Ⅴ类的占4%。比较来看,生活用水的水质还是比较好的,农业用水的水质相对较差。分流域看生活用水量中水质劣于Ⅲ类的比例全国平均为1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流域有松花江、黄河、淮河和太湖。工业用水量中水质劣于Ⅳ类的比例全国平均为1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流域有松花江、辽河、黄河、太湖和东南诸河。农业用水量中水质劣Ⅴ类的比例全国平均为1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流域有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总体上看南方的供水水质好于北方。在各类用水户中,生活用水水质最好,工业次之,农业水质最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