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水利发展基本任务:探究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新时期水利发展基本任务:探究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基本实现全国灌溉用水总量的零增长。做好水利血防工作,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发生。

新时期水利发展基本任务:探究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近年来,水利系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实现了治水思路的重大转变,确立了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注重给洪水以出路,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积极解决人民群众的饮水困难,努力保障饮水安全,妥善处理水利建设与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等方面的矛盾;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稳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实施泵站改造,发展农村水电,加大了中西部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老、少、边、穷”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水利投入,促进了城乡水利、区域水利的协调发展。

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水利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困难和问题。防洪减灾综合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的洪水威胁严重,近年来每年发生在中小河流的洪涝灾害损失占到整个洪涝灾害损失的60%~80%;农村还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水质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身体健康;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将带来不利影响。2006 年我国在大江大河普遍来水偏枯、汛情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因旱人饮困难数、大牲畜饮水困难数、洪涝灾害死亡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等5 项灾害指标,都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以来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一年。这表明,我国水利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任务还十分艰巨。

因此,应按照科学的治水理念,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加快水利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同时,要通过创新水利发展模式,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经济社会自律式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水利工作方针和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全国水利建设的总体布局为:以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为轴线,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巩固和提高东部地区的水利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全国水利保障体系。针对东中西部不同的水问题及水利建设特点,通过保障防洪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当前形势,水利发展要根据水利建设实际和国家财力状况,合理安排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投资比例,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突出重点,提高效益。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水利规划,统筹兼顾防洪保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依法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妥善处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部门间、城乡间、区域间,以及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等关系,协调工业、农业两者之间的用水比例和合理配置生活、生产与生态用水。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水利发展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3.1 适应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进行制度建设,要通过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基本实现全国灌溉用水总量的零增长。

2.3.3.2 充分考虑洪水风险,努力实现人与洪水和谐相处

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洪减灾战略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加强洪水预警预报和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努力实现人与洪水协调相处。

“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城市及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使多年平均洪涝灾害损失率降低到占GDP 1.0%以下的目标。一方面,要完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健全综合防洪体系,增强抵御洪水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防止侵占行洪通道,增加洪水蓄泄空间,给洪水以出路,有效规避洪水风险。同时,要把解决洪涝灾害问题与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利用洪水资源。

2.3.3.3 根据水环境承载力,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保护好水资源

要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切实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提高我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十一五”期间,我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要提高到60%以上,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划,根据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和水域允许纳污能力,核定纳污总量,全面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依法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积极探索排污权的有效管理和有偿交换,运用经济手段防治污染。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2.3.3.4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切实加强农村水利

要把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重点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问题。“十一五”期间,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灌排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要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 亿亩,净增有效灌溉面积3000万亩。要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恢复水库功能,消除安全隐患。要加快发展农村水电,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扩大小水电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实施水电增收解困工程。做好水利血防工作,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发生。要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注重预防和监督,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与环境,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2.3.3.5 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维护河流健康(www.xing528.com)

根据河流的发育演变规律、自然特性和服务功能,科学合理地规划好河流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做到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带来的生态影响问题,完善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落实项目建设期生态与环境保护措施。开展水利工程运行生态评估工作,建立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调度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的作用。

在综合考虑水利发展的环境、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水利部确定了“十一五”时期水利发展十大目标,使新时期水利发展的任务更加具体,更加明确。

(1)健全和完善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建立洪水管理制度,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及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多年平均洪涝灾害损失率降低至GDP的1.0%以下。

(2)解决1.6 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

(3)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 亿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 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73m3降低到120m3以下。

(4)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新增年供水能力400 亿m3,水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5)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56%提高到60%,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水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6)净增有效灌溉面积30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36%降低至34%。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00万kW,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7)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比较完备的水法规体系,水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8)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国家水权制度,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9)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初步实现水利信息化。

(10)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

【注释】

[1]1 亩≈667m2,全书下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