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在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速率的加快,水资源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突出,洪旱灾害交替发生,洪水风险损失加大,水土流失还未有效遏制,污水治理与环境保护形势逼人。
2.3.2.1 防洪能力偏低,洪水风险增加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目前,全国70%以上的固定资产、44%的人口、1/3 的耕地、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都分布在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地区,受洪水威胁严重。虽然“十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强了长江、黄河等以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及病险水库的加固,大江大河的抗洪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防御灾害的管理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防洪要求不断提高,相对而言我国防洪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工程防洪标准仍然偏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防御灾害的管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仍有70%的城市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部分堤防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隐患;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灵活运用的条件,启用困难;还有近40%的海堤未达到设计标准;病险水库的加固工作还未完成,不仅影响效益发挥,还对下游构成严重的洪水威胁;防洪非工程措施不够完善,有些地方仍然盲目围垦河湖,严重侵占行洪通道和调蓄空间,加之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使一些地方的洪灾损失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已超过1 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 的1.8%。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防洪保护区内的经济存量、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大幅度增长,洪水灾害的风险和损失呈加重趋势,影响深度、广度与强度不断增加。因此,防洪减灾仍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3.2.2 干旱缺水问题突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少,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及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加之长期以来水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供水增长速度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全国区域性缺水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之一些地区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用水浪费和水污染,使缺水矛盾进一步加剧。
目前,全国一般年份缺水量近3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占80%以上,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达3 亿多亩,年均减产粮食200多亿kg;工业年缺水60亿m3,影响工业产值2400亿元。全国660 座城市有400 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8 座严重缺水,尤其是京津等特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将会发生严重的水危机。2000 年我国北方地区发生大面积干旱,粮食损失约600 亿kg,减产量相当于近几年平均年总产量的11%。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6 座城市已经发生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全国地下水多年平均年超采量高达71 亿m3,已形成164个区域性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达18万多km2,其中严重超采区7.33 万km2,部分地区已经发生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现象。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用水需求将不断增加,对供水量和水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缺水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www.xing528.com)
2.3.2.3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 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其中水蚀面积165 万km2,风蚀面积191 万km2。大约每年损失耕地100多万亩,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 亿t,导致土地贫瘠,河湖水库淤积,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洪涝、干旱和风沙灾害。全国200 多个贫困县有87%属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约1.7亿人口和3.15 亿亩农田受到荒漠化危害和威胁。据估算,全国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大。
长期以来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用水方式,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减少,进而影响水资源的良性循环。保护环境,进行生态水利建设正是适应生态急需恢复和保护的需要。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要求,我国制定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纲要》,合理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将优先予以满足。
2.3.2.4 水环境不断恶化,饮水安全存在隐患
根据2005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工业废水(不包括水电直流冷却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年排放总量已从1949 年的20 多亿t增加到717 亿t,而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48.4%,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10个水资源一级区1300条河流的3200个监测断面,总长14.05 万km的评价河长中,全年Ⅰ类水河长占5.1%,Ⅱ类水河长占28.7%,Ⅲ类水河长占27.1%,Ⅳ类水河长占11.8%,Ⅴ类水河长占6.0%,劣Ⅴ类水河长占21.3%,污染河长占39.2%。流经城市的河段64%为Ⅳ类、Ⅴ类或劣Ⅴ类水,50%的城市地下水均不同程度地遭到污染,城市湖泊受到中度污染,有些淡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在118座大城市中约有98%的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岸海域劣Ⅴ类海水占23.8%。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严重影响了饮水安全,尤其是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首要问题。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特殊的水情决定了我国治水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依然严峻的防洪形势、不断加剧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状况,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防洪减灾、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改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战略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适当超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