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本主义理论诞生的背景
人本主义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二)人本主义理论的内容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动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
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地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的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强调对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员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员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潜能观(www.xing528.com)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员的潜在能力。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员的潜能。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员为主体”,另一方面也重视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员的潜能。
2.自我实现观(自我发展观)
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员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员自我实现(发展),把学员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员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员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每个学员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员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3.创造观
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员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情感因素观
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与发掘学员潜能、发展学员创造力都有着密切关系。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了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员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方面。学员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育者必须充分地为学员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员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期坚持下去。这种情感因素的创造,一要教育者积极引导,二要积极进行鼓励,三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5.师生观
人本主义更重视师生定位观。师生之间的关系以情感为纽带,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教育者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员,根据学员的个性差异,相信学员,尊重学员,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员在学习中没有感到压抑或负担,让学员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得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教育者由主宰者、权威变成学员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导,这样才能让学员的学变成真正的自主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