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志与意志行动
1.意志的概念及特征
意志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从意志的定义可以看出意志有以下三个特征。
(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由于人们具有自觉地根据目的采取行动的能力,所以人们能够发动符合目的的行动并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自己的目的。人的意志还能制止不符合目的的行动;人的意志不仅能够调节人的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例如,在篮球比赛时,如果下定决心去争取胜利,那么,队员就会自觉地付诸行动,抵制外界的诱惑,抵抗身体内部的疲劳和伤痛,积极备战。
(2)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人的行动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有些动作是不随意的,这些动作是在无意中发生的不由自主的动作,如手受到针刺会立即缩回、膝跳反射等。有些动作则是随意动作,这些动作是受意识支配的动作,是实现意志行动的基础,如学生进行的游戏就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组成的意志行动。如果不掌握必要的随意动作,意志行动就无法实现。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随意动作,才可以根据目的去组织、支配和调节一系列的动作,组成复杂的意志行动。
(3)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在意志行动中,为了达到目的,常常需要克服各种困难(主要包括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不管是克服哪种困难,都需要意志努力。内部困难主要是指人在行动中有相反的要求和愿望的干扰。例如,学生在学习一些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时,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付诸行动。外部困难主要是指人在采取行动完成预定目的时所遇到的客观环境中的障碍。例如,在室外活动时,我们往往会遇到天气不好、场地狭小、器材不够等情况,而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或计划,就必须想办法克服这些外部障碍。内部困难比外部困难更加难以克服。因此,在克服这些困难时,先要克服内部困难,如果内部困难得到解决,那么外部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2.意志行动
意志和行动是分不开的,只有通过行动才可以将意志表现出来。人在采取行动之前,一般都要考虑做什么和如何做,然后根据考虑好的计划采取行动,克服在行动中遇到的困难,最后达到目的。这种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的有目的、有意识、自觉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有目的、有意识的意志行动可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都需要意志的参与。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行动前在头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括在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确定行动的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出行动的决定。
①权衡动机冲突
动机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它与活动的目的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在某一活动中,往往会有很多种动机的参与,有时这些动机之间会产生矛盾。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矛盾,就会给意志行动造成内部障碍,从而影响到行动的顺利执行。因此,由动机到行动,往往要经历一些动机之间的权衡。
对于单一动机的意志行动,可以从动机直接过渡到行动。而对于多种动机的意志行动,虽然有多种动机交叉,但这些动机并没有原则性和根本性冲突。例如,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动机既包含了个人兴趣,又包含了对健康的追求,还包含了人际交往的动机,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因此都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并存并对意志行动起推动作用。
但有些意志行动也是多种动机交叉,但动机与动机之间会有矛盾和冲突,往往难以并存,也很难从动机过渡到行动。只有化解了动机间的矛盾冲突,理顺动机之间的关系,恰当地选择一些动机,意志行动才可能顺利进行。在处理动机冲突时,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意志水平。一般来说,意志坚强的人在处理原则性动机冲突时,能坚定地使自己的行动服从和服务于集体或国家的利益,而对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也能恰当地进行取舍。这里所指的原则性动机冲突,是指个人主观愿望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道德要求相矛盾的动机冲突。例如,学生发现有人破坏体育器材和课堂秩序,是挺身而出进行制止还是考虑同学之间的面子关系而听之任之呢?这样的动机冲突就是原则性动机冲突。相反,一些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如周末是看球赛还是去锻炼,就不涉及违背社会道德标准或客观规律的问题。意志薄弱的人不仅处理不好原则性动机冲突,在非原则性动机冲突面前也表现得犹豫不决,这通常会导致选错方向或遭遇失败。
②确立活动目的
活动目的是指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动机对于行动具有驱使作用,而目标则对行动有吸引作用。目的之间也常常会有尖锐的矛盾和斗争。这就导致人们不知如何取舍,产生心理冲突;而这些冲突不解决,又常常会阻碍行动的进行。因此,确定活动的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另一重要环节。
人的意志行动通常表现为接近或回避某一目标。根据意志行动的这一特点,可以把冲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双趋式冲突。双趋式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个体,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目标,这时就出现了双趋式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体现了这样的冲突。例如,操场上同时进行两项或多项有趣的活动,一名学生既想参加这一组的活动,又想参加另一组的活动,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双趋式冲突。
第二,趋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是指同一事物或目标对个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既愿意接近目标,又想回避它,从而引起内心的冲突。例如,体育教师在找某一位学生出来给大家进行示范时,有些学生就会产生趋避式冲突,他们既想在同学面前显示一下自己,又害怕自己如果示范得不好,会遭到同学的讥笑。
第三。双避式冲突。双避式冲突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是个体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他又必须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就会产生双避式冲突。例如,有些女同学怕脏怕累,不愿意上体育课,但是不上体育课又怕老师点名,又不得不去上体育课,这样的矛盾冲突就是双避式冲突。
第四,多重趋避式冲突。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出现一种更复杂的情况,个体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个体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拒绝)另一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叫多重趋避式冲突。
③选择行动方法与策略
当人们克服了动机矛盾,明确了活动目的,也就是说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采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解决问题。在选择行动方法和策略这个环节中,好的方法和策略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好的方法和策略则产生事倍功半甚至失败的效果。
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人们都会事先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周密的思考,对时机、策略、方法做出选择。在多数情况下,达到同一目的的方式方法有很多,需要人们对这些方式方法做出选择、权衡利弊,这就是决策。决策是一种判断,是从若干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有效的方案以达到既定的目标。因此,要对各种行动方式方法的优缺点及可能导致的结果逐一进行分析、比较。有时只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了解与学习。行动方法的选择与策略的制订是一个人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发挥作用的综合产物。例如,体育教师在为学生制订运动方案时,既要综合考虑要达到的目标、达到目标的时间、学生的身体状况和个性特点等,还要考虑锻炼的时间、次数、频率、项目等。
④制订行动计划
进行合理有效的行动还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按照客观规律,考虑和安排行动的顺序。在制订行动计划时,既不能不顾现实情况,盲目地制订计划,又不能左顾右盼而迟迟不能形成计划,必须很果断很周密地制订行动计划。而且,在制订计划时还要考虑留有余地,方便在行动中灵活调整,以趋完善。这些活动的进行都会有意志的参与。例如,接着上面的例子,体育教师在综合考虑后不能犹豫不决,要迅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锻炼方案。
(2)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实施阶段。由于意志行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目标,只有执行事先的决定或计划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即使行动目的制订得再远大,计划进行得再周密,都是没有意义的。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①执行决定要及时
做出了决定,下一步的关键就是执行。是否及时执行决定,是否付诸实践,以及实际行动中执行决定的情况如何,都是判断个体意志是否坚强的重要指标。及时执行决定是指在应该采取果断行动的时候必须采取行动,既不害怕后退,也不强硬蛮干。在执行决定的整个过程中,既要踏踏实实地按计划进行,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执行计划要坚定并不意味着机械刻板地去执行,而是要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实事求是,果断地调整计划,并改变方法去实现目的,这也是意志力坚定的表现。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告诉学生敢拼,不但敢拼,还要头脑灵活。在跳山羊时,一些学生在临近“羊”时就会胆怯害怕,这时就要鼓励学生勇于拼搏。如果还是过不去,那就要考虑通过把握好哪些环节才能跳过“山羊”,是助跑速度不够快,还是支撑手的力量不够。
②要勇于克服困难(www.xing528.com)
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例如,一些已经放弃的目的和计划可能会重新在头脑中浮现;对已经确定的目的、计划有时也会产生动摇;出现新的动机冲突;受到长期形成的习惯、心理定势的干扰;受到新诱因的诱惑,动摇了原来的决定;社会、自然环境的艰险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体力、脑力的高度紧张,知识经验的不足;失败与挫折带来的畏难情绪以及成功带来的骄傲情绪等。只有战胜这些内外困难,所采取的是意志行动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例如,想好明天一早去锻炼,但是早晨发现下小雨了,究竟是去还是不去呢?这就是在执行时遇到了外部困难,只有克服了这样的困难,才是意志行动的表现。这时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性锻炼手段,不出屋门就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③能够正确对待挫折
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挫折是难免的,这种挫折感可能有时给人的打击比较大,使人放弃努力。挫折其实一点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如果把挫折看成可以增强人的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人们用更好的方法去满足需要、实现目标的台阶,那么,挫折和失败就不可怕了。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挫折和失败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成功包含着挫折,挫折孕育着成功。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经受住各种挫折和打击带来的失败感与挫折感,能够正确地面对成功和失败,懂得冷静地分析受挫原因,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并积极寻找有效的补救方法,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有些同学会因为动作不规范而受伤,下次再也不敢进行此项练习了。教师要想引导这些学生克服原来的阴影,就需要认真分析原因,并找出能够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
意志行动的两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没有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就不可能确立正确的目的和做出正确的决定,而没有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再好的决定也没有意义。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是意志坚强的体现。
(二)体育活动中意志的特征
意志是指一个人在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质,是衡量人的意志是否坚强的标准。体育活动中人们最主要的意志有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
1.独立性
独立性表现为一个人有能力自主做出决定并执行这些决定,有责任并愿意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结果负责,并深信这样的行为是切实可行的。这种品质来自人的正确观点和信仰,是衡量一个人意志水平的首要品质。首先,独立性表现在正确理解社会的要求,并能根据社会要求提出反映这种要求的目的,使个人的目的服从社会目的。其次,独立性还表现在目的确立后,个人的兴趣、动机、情绪体验都要自觉服从这个目的,能独立地调节行动,不依靠外力的督促与管理,不鲁莽,不任性蛮干,不盲目附和别人的行动。最后,独立性也表现在进行活动时头脑清醒,胜利时不自夸、不争功、谦虚谨慎;失败时不灰心、不埋怨,敢于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
与独立性品质相反的意志是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前者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毫无分析和批判的能力,行动不是从自己的认识和信念出发,而是被别人的言行所左右,没有主见,没有明确的行动方向,缺乏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后者则主要表现为置周围人的意见于不顾,拒绝他人的正确劝告,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2.果断性
果断性主要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些决定。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能够在复杂情况下明辨是非,把握机会,适时做出正确的决定,并毫不犹豫地付诸实施。果断性建立在深刻认识和明辨是非的基础上,是以意志的独立性为前提的。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还善于审时度势,对问题情境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洞察问题的是非真伪,这是他们能够迅速采取决策的根本原因。果断性在体育活动中有重要意义。
与果断性品质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冒失武断。优柔寡断的人在需要做出决策时犹豫不决,动机斗争没完没了;在执行决定时,常出现动摇、拖延时间、怀疑自己的决定等现象。冒失武断者则是缺乏思考,凭一时冲动轻率决定,草率从事,往往使行动碰壁,导致失败。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传球游戏来发展学生的果断性,让学生在接到球后迅速将球传出去,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传球的决定,并且要知道传给谁、用多大力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果断性。
3.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它表现在意志行动的全过程。在做出决定时,自制力表现在能够按照周密的思考,做出合理的决策,不被环境中各种诱因左右;在执行决定时,则表现为克服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把决定贯彻执行到底。另外,自制力还表现为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能够进行调节和控制,并在必要时能抑制激动、暴怒、愤慨、失望等情绪体验。与自制力品质相反的品质是任性和怯懦,任性的人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肆意妄为,怯懦的人在行动时畏缩不前、惊慌失措。
在体育游戏中,总有一些学生为了争取胜利而违反游戏规则,作为对手的学生则会感到非常愤怒,这时他们如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就需要用意志力抑制愤怒情绪,继续参加比赛。
4.坚韧性
坚韧性也叫顽强性。其主要表现为长时间地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有坚韧性的人,总是充满信心地为实现目的而做出不懈的努力,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把行动坚持到底。坚韧性在活动中表现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经受得起时间考验;在困难、艰苦的条件面前,不怕苦、不怕死、不动摇、不停滞,一鼓作气,坚韧不拔。
与坚韧性品质相反的品质是动摇性和顽固性。动摇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深刻,在行动开始时有热情,但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或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顽固性也就是执拗,执拗的人不了解自己的行动目的和方法,违背客观规律,不能灵活对待已经变化的情况,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往往固执己见,执迷不悟,结果在实际行动中到处碰壁。
个体意志的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有些人的某些意志发展水平高些,如自觉性、自制力等;另一些意志发展水平低些,如坚韧性、果断性等。这样就呈现出人们在意志上的种种差异。除此之外,在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意志也表现出不同的水平。
在长跑、定向越野等体育活动中,往往能考验学生的坚韧性,有些学生可能因为怕累怕苦而中途放弃。体育教师应采用鼓励和设置阶段目标的方式,通过这些项目培养学生的坚韧性。
(三)体育活动中意志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需要有良好的意志才能克服这些困难。研究表明,优秀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有30%取决于心理因素,而意志作为运动心理的一个方面,就占了15%左右。坚强的意志是体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心理品质。其作用主要有以下表现。
1.意志在体育活动中起保证作用
体育活动由于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备受人们重视,而强身健体又需要不断地克服疲劳、胆怯和其他不良情绪反应,需要学生动员自身意志去应付各种变化。例如,进行发展力量素质、增强肌肉力量的锻炼,就要进行克服人体内外阻力的负重练习;进行发展耐力素质、增强心肺功能的锻炼,就必须采用长时间持续活动,这一切都离不开克服困难的行动,都需要意志作保证。学生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很难克服以上困难。
因此,要取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就需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在进行学练活动时,将锻炼转变为他们自觉的意志行动,这样才能产生稳定的动机并不断深化意志过程,从而保证他们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刻苦、顽强地练习。
意志薄弱的学生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例如,由于高度紧张用力造成肌肉痛就中断练习;因疲劳而产生厌倦情绪,不能保证规定的练习次数和时间,从而无法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2.意志在体育活动中有制止行动的作用
意志制止行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制止错误行为,二是制止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行动。在体育活动中,一方面要制止与体育活动无关的活动,如扰乱秩序的打闹;另一方面,还要制止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行为,如学生感觉比较累,想放弃练习时,就需要意志来终止这种想放弃的行为,坚持完成体育锻炼。
有时,人认识到自己当前的行为是错误的,但由于惰性心理或已形成错误行为习惯,在改正错误行为时,就需要意志努力。意志坚强的人,能较快地认识到错误行为并给予纠正;反之,有些人在改正错误行为时则需付出较大的意志努力,作艰苦的动机斗争和行为纠偏。有时,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意志会使人放弃某些妨碍完成该任务的活动。例如,学生为了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的名次,强迫自己放弃喜爱的电视节目而参加训练等,就是意志对行动的制止作用。
3.意志能促进体育教学中的智力活动
意志与兴趣、情感一样,属于非智力因素,都能保证和促进智力的发展。这是由于意志的参与使学生的智力活动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智力活动也就更为广泛和深入。
意志对学生的认识过程有很大影响,这是因为由于意志的参与,学生的认识活动会从被动转向主动,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学生在进行认识活动时,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需要通过意志努力才能克服。所以良好的意志(如自觉、自制、顽强、果断等)也会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
注意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一样,属于智力范畴,在体育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在学练活动中克服外界的各种干扰,保证有意注意的进行。例如,听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动作方法、游戏规则,观察同伴的动作,评议同伴的练习质量,都需要学生集中注意,专心致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