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是个性在社会化过程中与他人、与群体发生关系而学习得来的。有些态度是经过教育或训练形成的,有些态度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未经过正式的教育而获得的。态度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个人对某一对象还处于无所谓的状态时,由于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的影响,而产生某种态度,这叫作态度的形成;另一种情况是当个人已具有对某种对象肯定或否定的态度,由于新的经验的影响,而使原来的态度发生变化,这叫作态度的改变。
(一)体育活动态度的形成
个人态度的形成与他人、团体、社会环境及自己内在的需要有关。
态度的形成必须具有以下四个条件:(1)需求满足的过程:即在这一过程中,由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2)接触的信息:对某对象的态度取决于接触什么信息。(3)所属团体的特点:团体内指导者和成员所持态度影响到他们更多的接受何种信息,由此又决定着态度。(4)人格特质,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态度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质。如通过体育活动,身心得到锻炼,获得愉快的满足感,或由于体育锻炼使体质得到增强、体格健美,从而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和满足参加各种活动的需要,这就有助于形成喜爱体育活动的态度。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体育信息或知识的影响,父母、同伴和各种生活环境的因素的影响(如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父母或同伴对体育的爱好等影响),也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一个班级、学校对体育活动的重视及开展程度、风气等,即团体规范及期望对个人的态度也常常会无形中造成一种压力,可能使个人对团体的认同感增强,从而表现出与某一团体更相似的态度,如先进体育学校或开展传统体育项目较好的学校,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积极的体育活动态度。
此外,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条件,如体育课的内容、教学方法、设备、师生的人际关系、指导技巧以及环境条件,个人对运动的好恶、运动经验、体力、运动技能、动机、性格等因素,对体育活动态度的形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www.xing528.com)
(二)体育活动态度的改变
态度是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并随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发展、变化。态度形成后,通常要成为人的个性的一部分,所以要改变这个稳固的统一体就比较复杂。例如,学生对体育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参加活动的自觉性不高,通过启发教育,改变了态度中的思想认识部分,但情感扭不过来。他们对体育不感兴趣,或有些兴趣但不成为爱好,只津津乐道但并不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实践;有时情感上发生变化,而思想认识跟不上;有时被迫改变了行为倾向,如有的学生因纪律约束而勉强去上体育课,活动随大流,但思想不通,情感并未转变,并没有从消极态度改变为积极态度。
要使学生消极的体育态度转变为积极的体育态度,必须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1)要加强现代体育价值观的教育。从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体育的目的任务出发,以具体生动的例子教育启发学生端正对体育的态度;(2)要坚持学校体育活动的制度,利用内外各种因素改变学生已经形成了的习惯性反应倾向;(3)要充分发挥人际关系的影响?并通过班集体的活动,提高对体育的功能作用的认识;(4)教师要更多地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与评价,创设良好的体育环境和气氛,以促进其积极的体育态度的形成和消极的体育态度的转变;(5)要通过体育活动实践,使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如运动基本需求的满足、竞争、挑战、人际关系、自主性活动、观众声援、消遣娱乐、惊险感、体育成绩和技能的进步提高具有运动乐趣和激励因素的影响,发挥情感成分对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核心作用,消除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厌烦心理。此外,对于领导者和体育教师来说,采取劝说式的教育方法对改变学生的体育态度效果更佳。一般来说,可信赖性高的领导,更容易使成员意见向其倡导的方向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