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因素及训练方法:动机概述

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因素及训练方法:动机概述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驱力和诱因对动机的作用是不分先后的。当对体育领域的需要即内驱力与诱因相适应时,二者会形成内部动力即动机,激发人们采取各种运动和锻炼行为。内驱力和诱因这两个基本条件决定了动机的特性。个体的行为反应的激活、坚持性和活动强度的大小都是动机动力性的特征。个体某一种动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引起不同的行为。

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因素及训练方法:动机概述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行为动机是生理组织和社会组织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前者是形成动机的自然基础,后者是形成动机的社会基础。

学者通常以人们参与的具体活动来命名其背后的动机,譬如学习动机运动动机,等等。在竞技场上,优秀运动员为了实现年少时的梦想,百折不挠,最终达到运动生涯的顶峰;在体育课中,学生为了学会老师传授的动作,刻苦练习,运动技术日益提高;在健身馆中,健美者为了追求完美体形,每天坚持科学膳食和锻炼,最后拥有了匀称健美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力量激发了运动员的行为,并使之朝向目标,持之以恒?”“是什么样的原因支配着体育爱好者克服重重困难,为了实现目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锻炼行为?”这些都是运动动机的问题。

(一)动机的概念

所谓运动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理想目标而启动、调整并维持运动训练、比赛及体育锻炼行为活动的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它是推动个体参与运动训练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动因。而个体在运动训练与身体锻炼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上的努力和坚持就是他们运动动机的外在表现。

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即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即诱因。当一个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他自身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体内会产生某种内部力量,推动他采取行为活动以满足需要,实现躯体的平衡。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能、寻求乐趣、获得归属感、在运动中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交往等都可能是推动人们参与运动、坚持锻炼行为的需要。诱因是指激起动机的外部因素,即各种能够满足需要的刺激物。设备齐全的锻炼场所、大量能够提供专业指导的教练员、拥有共同运动爱好的同伴等都可能是能够满足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各种需要的诱因。内驱力和诱因对动机的作用是不分先后的。任何一种动机的激发,都不能单靠其中一个因素起作用。当对体育领域的需要即内驱力与诱因相适应时,二者会形成内部动力即动机,激发人们采取各种运动和锻炼行为。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内驱力和诱因这两个基本条件决定了动机的特性。另外,动机是一种无法观察的内在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相比,它具有动力性、方向性、隐蔽性和复杂性。

(二)动机的基本特性

1.动机具有动力性

动机可以引起个体的行为反应,并使之发生改变。个体的行为反应的激活、坚持性和活动强度的大小都是动机动力性的特征。例如,坚信锻炼有益于健康的老年人在活动强度、持续时间及活动频率方面上表现得更加积极一些。反之,无锻炼动机的老年人的锻炼行为表现较少,并且无法持久。

2.动机具有方向性

方向性是指动机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例如,在运动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去田径场、网球场或高尔夫球场等活动。目标是激发行为的真正原动力,是个体需要的所在。因此,个体的需要不同,他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动机具有不同的方向,所激发的行为因此各异。

3.动机具有隐蔽性

隐蔽性是指动机是一种内部的心理过程。人们只能根据个体当时所处情境及其行为表现推断个体行为的原因。例如,一名运动员在赛季结束后不是调整休息而是更加刻苦地训练。我们可以通过他当时赛季获得的运动成绩、平时的一贯表现及训练的努力程度、坚持训练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做进一步考察,以对这名运动员的运动动机给出较准确的推理性的解释。

4.动机具有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动机产生因素的多重性及对行为调节的多样性。动机的产生受到个体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例如,一名运动员在大赛前的获胜动机受他的生理激活水平、对比赛的主观认知、个性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时,队文化、教练员和家长的期许等诸多外部因素也会影响着他的获胜动机。个体某一种动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引起不同的行为。例如,在获胜动机的驱使下,有的人在比赛中表现得过于冲动,而有的人则显得相对冷静,这表明动机不是在简单地起作用。

从动机的特性上可以看出,动机对人们行为反应和活动主要具有激发功能、指向功能及维持功能。动机的激发功能可以提高个体的唤醒水平,使其进入活动状态,并保持注意力的专注。例如,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获胜动机会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会促使他主动做出有可能赢得胜利的行为。动机的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朝向某一特定目标,使个体有选择地进行某些活动。例如,在闲暇时间,一个人是选择看电视、读书,还是选择外出运动,常常是受动机的指引。动机的维持功能可以使个体的行为不断得以调节,最终使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强化或改变行为的方向和强度。例如,为了登上奥运冠军榜,运动员不仅在思想上要抵御各种外界诱惑,还要在行动上自我约束,长年训练如一日,保证实现目标的有效练习时间和强度。

(三)动机理论

动机是人类动物行为的直接原因,但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也摸不着。在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层出不穷,形成了各种动机理论。本节重点介绍的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对人类行为做出了独特的解释。

1.强化理论

人的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行为与外部刺激之间受到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简而言之,强化促使了某种行为动机的产生。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斯金纳箱中的大白鼠,在胡乱跑跳的过程中会偶然按压箱子里的开关,得到食丸(强化物),这种情况重复几次之后,大白鼠会频繁地主动按压开关。这种强化就是正强化,即通过在行为之后呈现令人满意的刺激而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在另一种情况下,斯金纳箱的底部通了电,大白鼠一进入箱中就饱受电击之苦。当它偶然按压箱子里的开关时,电击停止了(强化物),这种情况重复几次后,大白鼠按开关的行为也会变得频繁起来。这种强化就是负强化,即通过在行为之后去除令人厌恶的刺激而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虽然早期的行为主义者顽固地反对研究动机这种难以观察和测量的内部过程,但是,不论是负强化,还是正强化,其效果都是使某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这实际上就是使得这种行为的动机增加了。

有一个概念必须与强化区分开来,那就是惩罚。惩罚是指跟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的条件。同强化一样,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指一个行为发生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例如,运动场上对恶意犯规的运动员进行逐步升级的警告,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降低犯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负惩罚是指一个行为发生之后撤销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如对使用兴奋剂获得成绩的运动员,会采用剥夺其荣誉方式进行惩戒。惩罚会削弱某种行为的动机,强化会增强某种行为的动机,这是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强化和惩罚的例子非常多。当我们想要塑造某种良好行为时,就要用到强化。而当我们需要消除某种不良行为时,就必然要用到惩罚。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家认为,在对待儿童时,惩罚的效果是有限的。

不同的强化程序能够产生不同的动机强度。行为之后给予的强化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歇的。连续强化是对有机体的每个反应都予以强化,如大白鼠每次按压开关都能得到食丸。间歇强化是间隔一段时间,只对部分行为给予强化。在这种强化程序下,大白鼠并不是每次按压开关都能得到食丸。那么在间歇强化程序下,大白鼠按压开关的热情会降低吗?恰恰相反,与连续强化程序相比,在间歇强化程序中大白鼠按压开关的反应与连续强化程度中的反应一样多,而且,间歇强化程序中大白鼠的行为更难消退,这就是说,间歇强化程序能产生更加持久的行为动机。

总的来说,强化理论强调外部奖励对动机产生和动机维持的效用。如果想要让人产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就应该在他完成一定程度的锻炼后给予奖励。同样的,如果想让运动员能有动力维持日常较为辛苦、枯燥的训练,就应该让他们在取得良好成绩之后,获得与之相配的奖赏。但是也有人认为,外部奖励有时候会削弱动机。比如孩子们喜欢踢足球,即使他们并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物质上的奖赏。这时如果有意识地对其自发活动进行外部奖励,那么效果可能并不是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踢足球,而是使得其原本具有较高水平的内部动机下降。也就是说,他们不再是为兴趣、爱好而从事踢足球,而是为了所谓的奖励。这进一步可能产生的问题是,当不再给予奖励的时候,踢足球可能会逐步消退掉。又比如家长如果向孩子许诺,参加运动锻炼就能获得10元钱作为奖励,可能就会使孩子为了得到外部奖励而运动。当他们感到运动锻炼的原因是为了物质或金钱时,就会变得给钱就愿意锻炼,不给钱就偷懒。(www.xing528.com)

人类毕竟不是大白鼠,其大部分动机具有自发性和主动性,并不都是由环境中的强化条件塑造而成的。因此,在运动与锻炼领域,若要使个体的运动动机在较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要慎用表扬、奖励等外部强化手段,应该注意引导其内部动机发挥作用,并注重树立合适的榜样,帮助其建立合理的内部标准,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自我强化。

2.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一些特有的人的属性,如人的需要、人的潜能、人的价值等。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基本需要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缺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缺乏性需要可以用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导致紧张这种理论来解释,是对个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这几种,它们会因缺乏而引起紧张感,因得到满足而削弱紧张感。而成长性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满足不是为了缓解紧张,而是为了不断获得新的满足,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下面来看看这五种基本需要的内涵。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繁衍有关的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需要,如对食物、水、氧气、性、排泄和睡眠的需要等。这些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的、最强烈的、优先于任何其他的需要。如果一个人的生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如常年的饥饿、口渴或其他生理需要的匮乏,个体将会产生强烈的紧张,甚至会改变他对事物的看法,长期饥饿的人会认为最大的幸福就是有足够的食物,但一个人如果有了足够的食物保障,就会产生更高级的需求。

(2)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得到基本保障后就会出现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社会安定、生活保障等的需要。安全需要使个体寻求一个能够让生命避免受到威胁的环境,是人和动物共同的需要。只不过,当动物或儿童安全受到威胁时,会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而成人则不一定能从外表看出来。当未来不可预测t或者社会秩序处于动荡不安时,可以从人们的选择看出安全需要的作用。如中国人对房产的执着。另外,有些人会维持并不幸福的婚姻,因为害怕失去保障,这也是受安全需要的驱使。

(3)归属和爱的需要

当前两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显现。人人都渴望在家庭、组织及各种社会关系中找到归属感,能够给予爱并获得爱。比如,希望有知心的朋友、亲密的爱人和可爱的孩子。马斯洛认为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匮乏之爱,这是自私的爱,总希望占有他人5另一种是存在之爱,是一种基于成长而非占有的爱,是对他人的一种深切关注的态度,包括给予和接受他人的爱。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觉得孤独寂寞和空虚无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需要与爱情并不能完全画等号,因为后者还受到强烈的性驱力的作用。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的需要和对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前者包括对实力、成就、优势、胜任、自信、独立和自由的需要,后者包括对地位、声望、荣誉、支配和赞赏的需要。一个正常的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积极评价,也需要自我感觉是有能力和有价值的。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即使衣食无忧,高朋满座,也会丧失基本的自信,感到自卑和无能。马斯洛认为,最健康稳定的自尊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气和虚伪的奉承之上。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个人特有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它是人的所有需求中的最高目标,也是完满人性的体现。在上述四种匮乏性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不再急迫时,人就会开始想要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符合的事情。运动员要挑战自己身体能力的极限、科学家要探寻这个世界的奥秘、厨师要做出味道鲜美的食物……这样他们才会感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目的不是补偿匮乏、消除紧张,而是扩展经验、充实生命。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由多种需要驱动,但是,追求自我实现最体现人的特性。竞技运动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它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突破自身潜能的领域。因此,这里是自我实现的最佳场所。实际上,马斯洛在提到自我实现者时,就包括了成功的运动员。但是,需要层次理论也强调,高层次的需要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才会出现。如果运动员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相反,如果能够与教练员和队友保持良好的关系(爱和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对自己的技术水平很有信心并得到公认(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他才会有动机去追求突破,实现更高的境界。因此,在运动员参与运动的整个过程中,他的各方面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对训练动机、参赛意愿等方面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在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团队的练习、游戏和比赛活动。这些练习、游戏和比赛活动对维持个体的锻炼动机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团队活动往往要求参与者之间相互帮助、关心、交往和支持,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个分子,在团队活动中都要承担一份责任、献出一份力量、发挥一份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满足个体的归属、爱与被爱、获得尊重等需要提供大量的机会。为什么大妈们爱跳广场舞,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这个活动中能找到归属感。有不少人正是为了寻求归属感而参与体育锻炼。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即争取成功、做事希望精益求精的动机。成就动机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个人追求进步以期达成希望目标的内在动力;二是指从事某种工作时,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三是指在不顺利的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奋力达成目标的心理倾向。成就动机高的人和成就动机低的人在行为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成就动机高的人会坚持完成更多的作业且保持高教,他们常常表现出极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永不满足,不断开拓,时刻准备迎接变化和挑战。总的来说,成就动机高的人有以下三种特点。

一是,成就动机高的人寻求那种能发挥其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工作环境。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的人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自豪感。如果掷骰子(成功的机会是1/3)和研究某个问题(成功的机会也是1/3)成功的概率相同,成就动机高的人会选择研究某个问题而不是选择掷骰子,因为掷骰子完全凭运气,没有主观努力的机会。

二是,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那种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的任务,因为这样他们就能了解自己做得究竟有多好,或者是否取得了进步。简单来说,他们喜欢当销售员,而不是当老师,因为后者的成效要等很多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三是,如果可能的话,他们喜欢难度适中的任务,太容易的任务和太困难的任务都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设定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奋斗目标。成败可能性均等才是一种能从自身的奋斗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满足的最佳机会,他们在这样的工作中表现得最为出色。他们不喜欢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的工作,因为即使取得成功,碰运气的成分也很大,跟自己的努力无关。同样,他们也不喜欢成功的可能性很高的工作,因为这种轻而易举就取得的成功对他们的自身能力不具有挑战性,因此也不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

竞技运动是一种典型的成就情境。而运动成就动机是指运动员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确定目标、奋力拼搏、力求获胜的心理过程。它是高水平运动员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也是决定运动员运动成就的主要因素,对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优异运动成绩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运动成就动机的运动员在竞争中不惧困难、不畏对手、好胜心强,在任何对手面前都全力以赴。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对运动员长期目标的实现极为重要,优秀运动员多年如一日地执着进取,不断拼搏,运动成绩显著,成就动机是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因素。年龄、身体和技术等条件相近的两个运动员,一位取得好成绩后,立即给自己定出新的目标,继续努力拼搏,力图“更上一层楼”;而另一位刚刚取得好成绩,运动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就“见好便收”,退役改行。这就是成就动机上的差异。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运动员的成就动机呢?如前所述,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性动机,可能通过在社会环境中的培养而得到改善。除了父母之外,教练员对运动员成就动机的养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评语是激发运动员成就动机的有效方法。此外,教练员是运动员团队的领导,他的成就动机水平会影响团队的气氛,对运动员的动机水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