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福建高考卷)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1)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古文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强调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第①句重点考查的关键词有“夫子”、“若”、“豫”、“然”。“夫子”是春秋战国时代对有文化、有教养、有德行的男子的尊称,即“先生”的意思。“若”,副词,是“好像、似乎”的意思。“豫”是个形声字,从“象”、“予”声,本义是大象。又假借为“娱”字,作形容词用,是“快乐”的意思。《尔雅》:“豫,乐也。”句中“不豫”是“颜色不悦”的意思。“然”,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第②句重点考查的关键词是“平治”、“其”。“平治”是个同义复词,作形容词用,即“太平安定”的意思。作动词用,是“治理”的意思。当然,视作使动用法,译为“使……太平”也是可以的。“其”字在该句中充当语气副词,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这一个语段中包含三个常见的成语“怨天尤人”、“此一时,彼一时”、“舍我其谁”,这给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我们阅读中国古代典籍,不仅可以感受其思想的渊深博大,更可以领略到汉语言的源远流长;我们在领会其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同时,也要注意积累那些精彩的语句,以丰富我们的语汇。
(2)题考查对文言文的中心意思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层级为C 级。这段文字中孟子的回答主要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一句可见出孟子对英主明君的期待,他期待圣君贤臣来治平天下。而且他乐观自信地认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就表明了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我期许。这种浩然之气,这种大我情怀,应该是当代青年学子一种精神的鞭策。
【解答要领】
(1)①(3分)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②(4分)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2)(3分)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思对即可)
(2008年福建高考卷)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有是夫!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1)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第①句注意“行”、“藏”等词的落实,第②句注意“由”、“道”等词的落实。
(2)题要注意同为儒家圣人,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将《论语》和《孟子》相结合进行观点比较,要求考生综合能力更强,体现了考题的新意,也是一种最佳的命题方式。
【解答要领】
(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
(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
(2009年福建高考卷)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试题解析】
(1)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C 项“选择与仁德为邻”与“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有误,第一处的“仁德”应为“有仁德的人”,第二处的说法不对,“焉得知”说的是“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而不是“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两处错误均考查在对选段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上,第一处考查的是“仁”的含义,第二处考查的是“知”的含义。
(2)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孔子交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作答时,要先答出选段与选句之间的关系,即要指出“择友”与“择处(选择居住的地方)”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即与“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其次要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即指出孔子为什么会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此句话从正面说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养高的人交朋友。考生若能从此处入手,答题会更符合要求。
【解答要领】
(1)C。
(2)答案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2010年福建高考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1)题,A、B、C三项在两端选文中都有依据,而D 项中“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与文本中的“舍己从之”等内容相矛盾。
(2)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等级为D 级。在答题中,既要扣紧孔子所提出的多听多看、谦虚好学,还要结合孟子所提出的闻过则喜、择善从之的内容,还要对选句进行一定的阐释,如为什么要把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为了更好地推己及人)等。解答时要理解“乐取于人以为善”的含义,即善于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我,去做善行,为社会和他人做有意义的事情。在表述时要简明扼要,文从句顺。
【解答要领】
(1)D
(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
(2011年福建高考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www.xing528.com)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三个选段可以综述为儒家对“过错”的见解:儒家并不怕做错事,做错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答第一小题时要同时兼顾三个选段,信息提取与概括要全面准确,不能挂一漏万。如果思考日和月在中国古代特定的象征含义即光明正大,并结合选段③找出它们的比喻义,第二小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解答要领】
(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2012年福建高考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如何才能成为君子? 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本题采用孔孟对比阅读的形式,着重考查儒家对“君子”的理解。选段①要明晰“文”与“质”的关系,选段②重点是强调要把君子的行为付诸实践。一道题6分些许意外,但审题后便发现,两个问显然还是概括题加分析题,2分与4分,仍可以视为两题。答题时,应用自己的话组织语言,根据具体问题一一解答,观点要完整,表达要简洁,切不要照抄原文,含糊其词。
【解答要领】
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2013年福建高考卷)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6分)
①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1)题两段话都是围绕修身自省、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来展开。从孔孟思想整体来看,这两句话体现“加强自身修养”或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都说得过去,但是要考生依据该文本直接得出这样的答案,恐怕没那么容易,这道题从文本到答案之间的逻辑,有待商榷。
(2)题其实比上一题简单,是文化经典考题的经典考法——源于文本,高于文本,即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提炼。孔子的话本身就是论述,理解并且检验翻译即可,孟子打了一个形象射箭的比方,论述其“反求诸己”的思想。
【解答要领】
(1)(2分)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意思对即可)
(2)(4分)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意思对即可)
(2013年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②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 )(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 )( )( )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的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1)题主要是对识记的考查。(2)题所反映的孔子的主要观点是对于上文前两句的理解,也就是翻译后有简要的评析。
【参考答案】
(1)(2分)颜子恶衣恶食。
(2)(3分)①处于贫穷时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傲,更要谦虚好礼。
(2012年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填空题)(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简答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
【参考答案】
(1)(2分)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3分)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第一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而唐人的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孔子教育学生爱亲人和“泛爱众”,是对“仁”的思想的理论要求,但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011年湖南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9分)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以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以从儒、墨兼同,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实际谈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