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全解读:孔子教育内容揭示德才并重

《论语》全解读:孔子教育内容揭示德才并重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孔子教育的内容是德才并重,既加强道德教育,又注重知识教育。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德先文后,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书本的知识是第二位的。这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孔子教育学生,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论语》全解读:孔子教育内容揭示德才并重

论语·述而》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见孔子教育的内容是德才并重,既加强道德教育,又注重知识教育。

1、《礼》《乐》《诗》《书》,是其教学常用文献典籍,孔子以此施教,意在陶冶完美的人格。

2、文、行、忠、信、道、德、仁、艺,是其教学的八大门类。如此分门别类、设定科目,既便于施教,又利于学习。从其教育内容看,德行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3、孔子的教育内容并不局限于典籍,他还重视生活和实践,就身边事教育学生,强调学以致用。

(一)贤贤易色

【原文】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bǔ),名商。②易:交换,改变,也有轻视、简慢的意思。③致:奉献。

【译文】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奉献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点评】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德先文后,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书本的知识是第二位的。

(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原文】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注释】①兴:开始。

【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点评】这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孔子教育学生,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三)思无邪

【原文】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注释】①《诗》三百: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②蔽:概括的意思。③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点评】《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孔子看重《诗经》的教育作用,主要看重的是它对弟子的德行有熏陶之功。

(四)乐悲有度

【原文】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注释】①《关雎》:《诗经·周南》的第一篇,描写男子追求女子时忧愁及想象的结婚的喜悦。淫:过度,过分。②哀而不伤:忧愁而不悲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欢乐而不淫邪,哀婉而不忧伤。”

【点评】本章谈快乐和悲伤的度。儒家是入世哲学,讲究快乐。但有一点需注意,快乐不能过度,“乐而不淫”,是说快乐而不能过度,不能放荡。“而不”是一个很有趣的句式,他是孔子中庸思想表述的语言形式之一,“而不”强调的内容即适度、适宜、恰当,如“威而不猛”“哀而不伤”。与孔子回答林放“礼之本”的意思一样,“丧,与其易也,宁戚”,丧事与其大事铺排,周详完备,还不如悲伤,但悲伤也不能过分。

(五)《周南》《召南》之德

【原文】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

【注释】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②《周南》《召南》:《诗经·国风》第一、二两部分篇名。周南、召南都是地域名称。周南,大体是汉水流域东部。召南,大体是汉水流域西部。儒家认为,这两个地区的民歌合乎礼仪,故采集入《诗经》,名为《周南》《召南》。③正墙面:即“正墙,面墙”。正对着墙,面对着墙。

【译文】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了《周南》、《召南》没有? 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会像面正对着墙壁站着一样(无法看见,也无法行走)了!”

【点评】本章孔子强调《周南》《召南》的作用。孔子教儿子,《论语》记载有两次。《季氏篇》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本章又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周南》《召南》是《诗经·国风》开头的两篇,这段即夫子告伯鱼善处夫妇之意。《周南》十一篇,言夫妇男女者九;《召南》十五篇,言夫妇男女者十一,皆无淫荡狎亵之私,而有肃穆庄敬之德;无乖离伤义之苦,而有敦笃深挚之情,夫妇道德之盛极矣。

(六)一视同仁

【原文】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

【注释】①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②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③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上,我快步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上,我快步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点评】问一知三,陈亢问伯鱼,除了知道孔子不偏爱自己儿子这一点,还领悟到了孔子对孩子的教育主张学习诗和礼,这也是孔子日常教育弟子非常注重的方面。《诗》是文学,读诗,既能让孩子了解自然万物,也能解读社会风俗,还能让孩子的人性情感健全丰满。礼应该是处世立身的基本礼仪修养和常识,为君子的安身立命之道。由此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对孩子的人文素养和基本礼仪的培养。

(七)志于道(www.xing528.com)

【原文】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注释】①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②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点评】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注重道德和才能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八)文行忠信

【原文】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注释】①文:文献、古籍等。②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③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④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点评】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九)先德后文

【原文】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注释】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指进到父亲的住处,或说在家。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悌,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④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⑤文:古代文献。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点评】孔子平日教导子弟学习的目标就在为人处世,在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在完成与人约定之事业,在为社会做着照顾百姓的事业,在时时以仁德的胸怀关爱周遭,然后,行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古往今来人类文明中各种文化知识,从而有机会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启示学子对于内在的品性道德与外在的知识技艺都得重视、培养、训练,并且要相互配合、协调,才能向君子之路迈进。

(十一)逝者如斯

【原文】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子罕》)

【注释】①斯:这。指河水。夫:语气词。②舍:停留,居住。

【译文】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流逝啊! 昼夜不息。”

【点评】这是孔子临川而作的哲学思考,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不分白天黑夜运行不息,犹江湖河流之水,奔腾而去。后人据此以水喻时间。

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结合孔子的教育思想,说说孔子为什么要儿子学习“诗”和“礼”?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要的位置? 请结合选段,谈谈你的认识。

【解答要领】

1.(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诗》是文学,读诗,既能让孩子了解自然万物,也能解读社会风俗,还能让孩子人性情感健全丰满,受到道德感化。礼应该是处身立世的基本礼仪修养和常识,为君子的安身立命之道。由此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对孩子的人文素养和基本礼仪的培养。

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