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全解读:孔子教育目标及其社会价值

《论语》全解读:孔子教育目标及其社会价值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提出培育“君子”人格的理想目标。从教育目的来说,孔子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一致的。孔子强调学以致用,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的教育目标,然而为学三年,不为利禄而动心,这的确不易。

《论语》全解读:孔子教育目标及其社会价值

孔子政治理想是“德治”,要达到德治就要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故而培养人的德行是教育的首要目标。

孔子提出培育“君子”人格的理想目标。这种“君子”人格的主要标准,首先必须具备内心自觉自发的“仁”的道德境界,其次要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还要有基本的道德情感“忠孝”意识,具备完美的“信义智勇”的道德情操。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从理论上概括了教育目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和对社会有益的人。

注重学以致用。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知识,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一)何为好学

【原文】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注释】①就:靠近、看齐。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③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点评】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从学习的层面讲,孔子强调了求学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德行,这正是此处“好学”的内涵。

(二)君子懂礼

【原文】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注释】①约:一种解释为约束;一种解释为简要。②畔:同“叛”。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点评】从教育目的来说,孔子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三)学而优则仕

【原文】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注释】①优:有余力。

【译文】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点评】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一致的。孔子强调学以致用,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四)求学不为官

【原文】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

【注释】①不至于谷:没有做官的念头。至:达到。谷:俸禄。古代用谷米作为官吏的俸禄。

【译文】孔子说:“经过长达三年的学习,仍然没有做官的念头,这种人很难找到呀。”(www.xing528.com)

【点评】“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的教育目标,然而为学三年,不为利禄而动心,这的确不易。禄既然是为学之目的,却又不为目的而动,正如“为善而心不着于善”一样,为禄而心不着于禄,进入一种空灵虚静的境界,一种静定状态。“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心”“视”“听”“味”全不为外物所动,不为谷禄所动,不染尘俗,一派虚空宁静。此之谓“不易得也”。

(五)君子后进礼乐

【原文】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

【注释】①进:指学习、掌握礼乐。②野人:指没有官位爵禄的平民。③君子:指享有世袭特权的卿、大夫及其子弟。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没有做过官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我要选用人才,那么我会选择先学习礼乐的人。”

【点评】这是关于“学而优则仕”还是“仕而优则学”的问题。孔子认为,那些先当官,即原来就有爵禄的人,在为官以前,没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还不知道怎样为官,便当上了官。这样的人是不可选用的。而那些本来没有爵禄的平民,他们在当官以前已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然后就知道怎样为官,怎样当一个好官。

(六)使于四方

【原文】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注释】①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②专对:独立对答。

【译文】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点评】《诗》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是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政治活动之中。儒家不主张死记硬背,当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将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针对君子,孔子提出怎样的教育目的? 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解答要领】

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2.孔子主张“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他认为,应该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活学活用,知识才有用。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有指导意义。学习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又能检验知识,发挥知识的价值。读书不是死背知识,而是要能活学活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