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论语》解读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论语》解读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是孔子“为政”的核心思想主张。即以德修己,正己以正天下,以周礼来矫正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因此,为政者的德行修养至关重要,要修己齐家从而治国平天下。(一)为政以德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②之。”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典型的道德政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以德行教化,用礼制约束,百姓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自己愿意走上正途。意在劝导季氏遵守礼法,为人表率。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论语》解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德政即民本思想,是孔子“仁”之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是孔子“为政”的核心思想主张。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这就是说,执政者要用恩德推行国政,就好像北极星在它的方位上,群星都环绕着它。老百姓就像“群星”,执政者就像“北辰”。如果执政者能用恩德教化民众,那么老百姓就会拥护他。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孔子所言为真理。不管哪个朝代,如果执政者能以恩德施予民,而不是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那么就能国泰民安。

在“以德治民”时,孔子认为,执政者要率先垂范。即以德修己,正己以正天下,以周礼来矫正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因此,为政者的德行修养至关重要,要修己齐家从而治国平天下。

政术的关键在于正,正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正名;第二,正身。正身以德。为政者笃信好学,不断强化德行修养,培养庄慈孝仁的优良品性,从而推己及人,百姓自然争相效仿,人心敦厚,天下实现大同。为政者应当率先示范(“先之劳之”);为政者应当明是非,奖罚分明,举忠臣(“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为政者定要尽职尽责,不越俎代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正就是要自己给老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工作;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人才;在位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我们现在讲“正”,就是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要公正,对人一视同仁;就是要一身正气,敢于坚持真理,敢于纠正错误。正名分,明等级。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角色,有君就有臣,有父就有子,人人都要尽其本分,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理想的政治。实际上就是以谨严的周礼匡正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使每个社会角色都安分守己,不违法作乱,回复敦厚温和的社会状态。

(一)为政以德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注释】①北辰:北极星。②共:同“拱”,环抱、环绕之意。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点评】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是德政,与此相反是暴政,比如说,文武之治是德政,桀纣之治是暴政。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典型的道德政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他希望当权者修养自己的德行,并对天下百姓推行德政,天下百姓因此凝聚在他的周围。

(二)道之以德

【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注释】①道:一为治理的意思;二为“导”,引导的意思,后者较为妥帖。②免:先秦古书若单用一个“免”字,一般都是“免罪”“免刑”“免祸”的意思。③格:规矩,此作动词。有规矩,懂规矩。

【译文】孔子说:“用政法来引导天下人,使用刑罚来整顿天下人,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犯罪,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使用道德来引导天下人,使用礼教来整顿天下人,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自觉地走正路。”

【点评】这段话也可看作是儒家政治思想与法家政治思想的区别:儒家政治思想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思想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孔子不太赞成外在强制的约束,而主张内在的自我约束。所谓“德”是顺应人性的善行,所谓“礼”是人际行为的规范,在古代包括君臣上下的区别、亲疏远近的等级、服饰宫室的制定、进退动作的礼仪等。以德行教化,用礼制约束,百姓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自己愿意走上正途。

(三)孝友施于政

【原文】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注释】①《书》云:以下三句是《尚书》的逸文。②施:延及,推广。③“奚其”句:奚,为什么。其,代词,指做官。为,是,算是。为政,参与政治。当时孔子没有出来做官,所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参政。

【译文】有人问孔子道:“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道:“《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点评】儒家的政治思想是“内圣外王”,即先修养自己的道德而得到“内圣”,再把这种道德推广到家国,即“外王”。具体而言,“孝”即孝顺父母,“友”即友爱兄弟姊妹,如此则家庭自然和乐。推广到整个社会,政治上也就平顺了,社会也就稳定了。政治就是治理众人之事,在家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一样可以影响政治,因为任何行为都会有推广的效果。“修身”“齐家”之后才可“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国家政治当以孝悌为本,这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仁政之方——推己及人,仁爱天下。

(四)政者,正也

【原文】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点评】季氏是鲁国的权臣,孔子对季氏一直存有异见。所以,孔子说你带头做一个正派的人,谁敢不正派? 意在劝导季氏遵守礼法,为人表率。孟子说:“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所以政治人物要特别谨慎为政,行走正道,因为他的行为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公众行为的示范。儒家的政治学强调领导人的表率作用,这与我们今天所推行的廉政建设思想是一致的。

(五)为政正身

【原文】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译文】孔子说:“统治者自己的品行端正,不用发布命令,百姓也会去照着做;统治者自己的品行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译文】孔子说:“假若端正了自己,治理国政有什么困难呢? 连本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别人呢?”

【原文】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罢? 他干了什么呢?庄严端正地坐朝廷罢了。”

【点评】古代能从政做官的是少数人,通常是具有特殊的知识和能力的人,才有机会做官。因此,做官者的人品和言行,和老百姓的作为就有直接的关系。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又如何使别人端正呢? 今天我们抓廉政建设,要求领导干部遵守勤政廉洁的标准,说起来,与孔子所反复强调的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正人先正己,表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

(六)风行草偃,君善而民善

【原文】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说道:“假若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天下,为什么要杀戮? 您想把国家搞好,百姓就会好起来。治理者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

【点评】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不怕死,你用死来威胁他们有什么用呢? 在这一点上,孔子和老子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他对季康子说,不要用杀戮来进行统治,而要用德行来引导、感化。因为领导者的德行好比是风,普通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

孔子的这种理论,就是“风行草偃”的统治术。其核心内容是主张德治,在全国上下形成一种道德风尚,移风易俗,改造思想,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正是在这一点上,见出儒家政治思想与法家政治思想的根本区别。当然,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无论是单用刑罚还是仅凭道德风尚都不能治理好一个社会,而是要德法并用,法治建设与道德文明建设共举。

(七)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原文】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译文】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道:“在位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

【原文】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

【注释】①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引导老百姓勤劳。②无倦:不厌倦,不松懈。也就是“居之无倦”之意。

【译文】子路问如何管理政事。孔子道:“自己给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工作。”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又道:“永远不要懈怠。”

【点评】“先之劳之”一语道尽做官的实质。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具体而言,就是“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居之无倦,首先就得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工作,不偷懒,不耍滑,兢兢业业地工作,尽职尽责。

行之以忠,就是要忠诚老实地履行公务,不以权谋私,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捞好处,收受贿赂。在执行政令上,忠心耿耿,不打折扣,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八)修己以安百姓

【原文】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注释】①人:这个“人”字显然是狭义的“人”,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没有把“百姓”包括在内。②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己来使老百姓安乐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完全做到哩!”

【点评】孔子认为,做人做官首先要“修己以敬”,认真谨慎地面对一切。一个人首先要对他所做的事认真谨慎,亦即敬业。做到这一步,一定要守法、重礼。

其次要“修己以安人”,范围扩大至安顿四周的人,做到这一点,要有情有义,才能走向最高境界——“修己以安百姓”,往无私的方向走,照顾到天下人。

修养自己以安天下百姓,正是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他最高的理想。

(九)上好礼,民易使

【原文】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的人若遇事依礼而行,就容易使百姓听从指挥。”

【原文】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颜渊》)

【译文】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假若您不贪求太多的财货,就是奖励偷抢,他们也不会干。”

【点评】“礼”即礼仪与规范,可以保障社会秩序,社会一旦稳定,百姓也乐于听命。社会是靠礼来维系的,以礼仪、礼节、礼貌来与人相处。所以在上位的为政者更应该言行合礼,并且倡导礼法,维护稳定。在上位者贪得无厌,一般人迫于生计或有样学样,不免沦为盗贼。反之,百姓会有廉耻之心,自重自爱,自然不会为非作歹,破坏秩序。

(十)举直错诸枉

【原文】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注释】①哀公:鲁君,姓姬,名蒋,定公之子,继定公而即位,在位27 年(公元前494—466年)。“哀”是谥号。②孔子对曰:《论语》的行文体例是,臣下对答君上的询问一定用“对曰”,这里孔子答复鲁君之问,所以用“孔子对曰”。③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放置的意思。

【译文】鲁哀公问道:“要做些什么事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若是把邪曲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

【点评】从政治国离不了选拔任用干部,干部选得好,老百姓就拥护;选得不好,老百姓就反对。好与不好,标准是是否正直。正直的人是善的表率,百姓当然服从;否则,百姓就不会服气。一个人行为有偏差,居然高居庙堂之上,自然会起到负面的作用,对天下的民风教化、秩序维护也是消极的。所以为政者更应该以身作则,谨慎选取人才,以正人心。

(十一)举善而教不能

【原文】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注释】①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时正卿,当时鲁国最有权力的人。“康”是谥号。②以:连词,与“和”同。

【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和互相勉励,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政令也会严肃认真了;你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也就会劝勉了。”

【点评】孔子主张“礼治”和“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也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所以对于季康子的问题,孔子认为重要的不是技术或手段,而是百姓与统治者的关系比较直接,统治者有什么作为,百姓很快就会感受到。我们常说“严父慈母”,在政治上也是一样,要恩威并济,善待百姓,说穿了就是正义与仁爱。

(十二)一言兴邦

【原文】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

【译文】鲁定公问:“一句话兴盛国家,有这事么?”孔子答道:“说话不可以像这样的简单机械。不过,大家都说:‘做君上很难,做臣子不容易。’假若知道做君上的艰难,(自然会谨慎认真地去干),不近于一句话便兴盛国家么?”定公又道:“一句话丧失国家,有这事么?”孔子答道:“说话不可以像这样的简单机械。不过,大家都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违抗我。’假若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么? 假若说的话不正确也没有人违抗,不近于一句话便丧失国家么?”

【点评】政治领袖总希望立刻见到政治成效。孔子认为,如果知道做君主艰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大家互相体谅,面对责任就不会互相推诿。百姓也能看到他们兢兢业业为民操劳,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国君做错事影响国家甚巨,大臣也一起来替他找借口。上位者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过错,因为任何话说出来都有人附和,最后为政者被蒙蔽,不知民生疾苦,与现实情况脱节,当然难免“丧邦”。因此,为政之道,慎言慎行。

(十三)善人为邦

【原文】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子路》)

【注释】①为邦:治理国家。②胜残去杀:克服残暴,免除刑杀。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以后,也就可以战胜残暴,免除杀戮了。’这话说得真对啊!”

【点评】在孔子看来,最高的管理境界应该是“善人为邦”、“为政以德”,收到的效果则是“胜残去杀”,即克服残暴,除去刑杀。“百年”言其施行仁政之难,行仁德教化之久,仁德昌盛,上下相亲,化民成俗,遍及众庶,确非一日之功。(www.xing528.com)

(十四)王者治国

【原文】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

【注释】①世:三十年为一世。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必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

【点评】上面孔子讲,善人施行德治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达到理想境界,在这里又说,王者治理国家也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同样,王者在实现仁政之前的三十年间,也不能排除刑罚杀戮手段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十五)制定法令过程

【原文】14.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

【注释】①命:指外交辞令。②裨谌(bìchén):郑国大夫。③世叔:名游吉,郑国大夫。子产死后,继任郑国宰相。④东里:郑国邑名。⑤子产: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后任宰相。

【译文】孔子说:“郑国制定政策法令(的过程是:)由裨谌起草,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最后由子产做文辞上的修改加工。”

【点评】这一段记载郑国起草文书的四大程序。郑国,春秋时夹在秦晋齐楚四个大国之间,不论秦晋齐楚任何两个国家之间打仗,都可能影响郑国的存亡。郑国长期生活在夹缝中,内理政务,外需周旋。对外周旋,需靠严密周详而又文采斐然的外交辞令。因此,他们在起草外交文书的时候,十分慎重,先是草稿,定其大端;再是切磋琢磨,讨论斟酌;又是修改调整,使其严谨;最后是润色添彩,使其华美,质文兼备。

(十六)圣贤治国方略

【原文】20.1尧曰:“咨! 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尧曰》)

【注释】①尧:传说中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把帝位禅(shàn)让给舜。②咨:即“啧”,感叹词,表示赞美。③天之历数:上天安排的帝王相承的次序。古人认为,能做帝王是由天命决定的。④允:公平,公允。执:坚持。中:中庸之道。⑤天禄:上天赐给的禄位。⑥予小子:上古帝王自称之辞。意思是自己是天帝的儿子。⑦履:商汤的名字。⑧玄牡:黑色的公牛。⑨皇皇:光明伟大。⑩后帝:“后”和“帝”是同义词连用,都是帝王的意思。这里指天帝。⑪赉(lài):赏赐。⑫谨权量:谨慎地检验审定度量衡。权,权衡,即量轻重的标准秤。量,量容器的标准斗斛。(“谨权量”以后是孔子说的)⑬ 法度:指分、寸、尺、丈等长度单位。⑭说:同“悦”。

【译文】尧(让位给舜时)说:“啧! 啧! 你这舜呀! 按照天命对帝王之位安排的次序,帝位已经落在你身上了。你要真诚地奉行中和之道啊。如果天下的人都陷入贫困境地,那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永远完结了。”

舜(让位给禹的时候)也这样告诫禹。

商汤说:“小子,履我冒昧地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明白地向光明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绝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的善恶,我不敢隐瞒,您的心里是明白的。我本人如果有罪,不要因此牵连万民百姓;万民百姓如果有罪,应该归我一人承担责任。”

周朝大加赏赐,分封诸侯,使为善的人都富贵了起来。(周武王说:)“即使是同姓至亲,也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如果有过错,都归在我一人身上。”

(孔子说:)谨慎地规范度量衡,恢复被废弃了的官职,政令就可以通行四方了。复兴灭亡了的国家,接续断绝了世袭地位的贵族世家,起用被废黜的、遁世的遗逸之民,天下的民众就会心悦诚服。

执政者所应重视的是:民生、粮食之事和丧葬、祭祀之礼。执政者宽厚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诚恳守信用就会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会取得成功,公平就会使百姓心悦诚服。

【点评】这一大段文字,记述了从尧帝以来历代先圣先王的遗训,中间或许有脱落之处,衔接不起来。后面的话,是孔子对三代以来的美德善政做的高度概括,可以说是对《论语》全书中有关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思想总结,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段文字谈治理国家必须赏罚分明,奖善惩恶。“尧曰”和“舜命”均从正反两面讲,既讲奖善,也谈惩恶,中心论点是“德义决定论”。之后从反面讲,惩恶,“黎民”、“帝臣”、“朕躬”三者有罪一视同仁,“朕躬”罪重。“周有大赉”,分封天下既奖善又惩恶。然后指出行政归心,民食丧祭皆是奖善惩恶之具体标准和措施。最后一节与前面内容环环相扣,强调为政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养和道德修养。

以善服人

【原文】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单凭善就想让别人归服,是不能够使人归服的;教育人使人变善,才能让天下的人归服。天下的人心不归服而想让天下归服,这是没有过的事。”

【点评】孟子更强调用“善”教育感化的功能,他认为,单凭“善”是不能够使人心服的,还要用“善”来教育感化人,才能使天下人心服。

以德行仁

【原文】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有大国为基础;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有大国做基础——商汤凭七十里创王业,文王凭百里见方称王。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反抗);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而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二弟子敬佩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点评】孟子提倡尚德,要以德服人,反对以武力压人。以暴力压服人者,服者只是实力不足,隐忍不发而已。以仁德服人者,人们也会心悦诚服,天下才能长治久安。孟子在这里举例说明了以德服人的重要性。

行仁政而富

【原文】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孟子·离娄上》)

【注释】①求也为季氏宰:求,冉求,孔子弟子。季氏,指季康子,鲁国卿。

【译文】孟子说:“冉求当了季氏的家臣,不能改变季氏的德行,征收田赋反而比过去增加一倍。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你们可以擂起鼓来声讨他!’由此看来,君主不施行仁政,反而去帮他聚敛财富的人,都是孔子所鄙弃的,更何况为他卖命打仗的人呢? 为争夺一块地方打仗而杀人遍野,为争夺一座城池打仗而杀人满城,这就叫作领着土地来吃人肉,罪恶之大,将他处死都嫌不够的。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该受最重的刑罚,唆使诸侯拉帮结伙打仗的人,该受次一等的刑罚,强令百姓垦荒耕种的人该受再次一等的刑罚。”

【点评】孟子的“仁”就是尊重人,怜恤人,一切以人为本,他主张通过仁来使天下归心。勇猛善战的大将、连横合纵的谋士与富国强兵的政客等等,都应该对时代的动乱与百姓的灾难负责。知识与才能应该用在仁义王道上,才有它正面的意义;如果用在功利霸道上,那将起到负面的作用。

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分析上面的选段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

(2)孔子还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请结合上面的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1)结合上面的选段,说说孔子在下面这段话里表达了什么观点?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2)结合以上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并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

在选段中孔子对鲁定公的询问持何种态度? 孔子是如何回答分析的?

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1)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结合以上选段,谈谈这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做了不同的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解。

【解答要领】

1.(1)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2)孔子在这里把执政者的道德品质比作风,百姓的道德品质比作草,强风吹来,草就会随风倒下。这说明执政者的道德力量能感化、征服百姓,这样百姓就能“有耻且格”。这就是孔子对“道之以德”的形象说明。

2.(1)突出说明了执政者道德品质对百姓的影响的重要性。当政者庄重、孝慈、举荐善人,百姓就会敬服,尽忠而努力。

(2)首先,孔子认为执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先要正己再去正人。执政者自身端正了,发布命令,老百姓就会去做。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其次,为政者要勤勉于事,持之以恒。

3.对于鲁定公的提问,孔子实际上做了肯定性的回答。作为在上位的统治者,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亡国丧天下的结局。所以,他劝告定公,为政要慎言慎行,应当行仁政以礼治天下,不应以国君所说的话无人敢于违抗而感到高兴。

4.(1)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取信于民、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的条件:粮食、军备、取信于民。而这三者当中,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而要取信于民,实现天下安定,要求为政者修身以德,讲求礼节,感化百姓。如此天下臣民都效仿领袖,守礼合德,自然万世太平。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