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研究,“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其中表示“有才德之人”的“君子”共106次,指“在高位”的“君子”只有1次;“小人”一词在《论语》中出现24次,其中表示“无德之人”的“小人”共20次,意指“老百姓”的“小人”共4次。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那么君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君子”这一概念最初产生时,在意义上是与“小人”相对的;君子表示对有身份地位的人的统称,而小人就指那些无权力无财富被人统治管理的劳动者。而孔子则提出了“君子—小人”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据研究,“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其中表示“有才德之人”的“君子”共106次,指“在高位”的“君子”只有1次;“小人”一词在《论语》中出现24次,其中表示“无德之人”的“小人”共20次,意指“老百姓”的“小人”共4次。所以,在《论语》中,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平凡有境界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以孝悌为本,主忠信,善交友,好学深思,知识广博,虚心自责,勇于改过,具有仁、礼、智、勇、义、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立、达、不忧、不惧等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

(1)孔子认为,君子最重要的家庭道德是孝顺父母,孝为第一道德。他的学生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2)“仁”所代表的良知、良心与良能是孔子倡导的君子品质中最核心的内容,仁又与智、德结合在一起。“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亲近。

(3)君子注重自我修养,在学习与修身养性方面,自觉、自知、自强、自重。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君子要内外兼修、文质彬彬,即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相统一,能力素质和知识学问相结合,内在道德和外在礼貌相结合。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4)“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5)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要认真做事做人,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6)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7)作为君子,在生活中应该追求清淡、知足、求美、改过等品质。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8.孔子也强调君子的人格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君子也要注意修道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以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孔子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信矣。”(《泰伯》)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

(一)君子的原则

【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注释】①重:庄重、自持。②威:威严、威仪。③固:坚实。④友:动词,结交朋友。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也就轻浮不坚实。为人行事要以忠诚信实为主,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有了过错,就要勇于改正。”

【点评】在这段话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包括庄重威严、忠诚信实、结交益友、过而能改等。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内涵厚重,则仪表威严;内无厚重,而外无威严,可知此人所学还不牢固。人之所学,当以忠信为主,忠指做事尽心竭力,信指讲话做事有诚信。人又不能独学而无友,良师益友可以帮助德业进步,学习对方的长处、优点,才能“以友辅仁”。人不可能没有过失,有了过失,应当立即改正。改正过失,道德就能得以提升。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其精髓在于“踏实厚重”,此乃修身、为学、交友的内在要求。此观点在《论语》其他篇章中也有涉及,如《子罕》篇中就有“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的论述。

(二)敏于事,慎于言

【原文】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注释】①就:靠近、接近。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③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足饱,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敏捷,说话谨慎,主动接近有道德的人来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就可称得上是好学了。”

【点评】这段话的重点是关于君子的三个道德要求。首先,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要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方面;其次,在言行方面,做事要尽量勤快,说话要尽量谨慎;再次,要善于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教,不断匡正自己。儒家的“好学”含义丰富,可以概括为做人处事的自我要求。好学不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是为了改善自己,让自己长进。关于言行关系的论述,《论语》多处涉及,《里仁》中说,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三)君子不器

【原文】2.12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注释】①器:器具。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点评】所谓“器”,就是我们使用的器具、器皿,一个器具只有一个用途,不能多用。孔子认为,君子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而是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只有这样他才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四)虽小道有可观

【原文】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注释】①小道:指某方面的技能、手艺,如古代所谓的农、卜、医、乐、百工等。②泥(nì):拘泥,不通达。

【译文】子夏说:“虽然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想靠它成就远大的事业恐怕行不通,所以君子不去从事这些小技艺。”

【点评】子夏承认小道有可取处,并对农工医卜的长处表示欣赏。但若囿于这个技术本身,恐滞碍难通,所以,君子不为。

(五)学以致道

【原文】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

【注释】①肆(sì):古代制造物品的场所,手工业作坊。陈列商品的店铺也叫肆。

【译文】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们要(整天)在作坊里工作来做成他们的器物,君子要(终生)学习来实现那个道。”

【点评】学者学习,感悟得道,就像工匠在作坊里生产产品一样。工匠在作坊里不断地生产出产品,而君子就应该在学的过程中获得那个道,阐发道理。一切技术都是“器”,而其上有道,唯君子知之,这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区别。

(六)君子之争温文尔雅

【原文】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注释】①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②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样的竞争也很有君子风范。”

【点评】“君子无所争”,因为有竞争就必然分出胜负高低,不可能不伤害彼此的感情。君子谦虚为怀,基本上不会跟人家竞争。实在要争,非争不可的时候,也是彬彬有礼的争,保持君子风度。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

(七)与义并行

【原文】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注释】①适:音dí,专主。②莫:不可。③比:靠近、依从。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一定的主张,也没有一定不肯的坚持,只是按照义去做。”

【点评】孔子主张君子不可固执己见,凡事要适宜合理。“义”即“宜”,君子的修养良好,内心大公无私,没有成见或偏见,处世严肃灵活。对于事物的判断,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全面权衡,以合理为标准,慎重地思虑和分辨,以免误判。

(八)文质彬彬

【原文】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注释】①质:朴实,自然,指内在的学问、道德。②文:文采,修饰,指外在的口才、仪态。③野:粗鄙、粗野。④史:指宗庙中的祭祀官。引申为言辞华丽、浮夸。⑤文质彬彬:文与质配合得当。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点评】孔子认为,君子必须文质兼备,即能将内在的思想质地和外在的文采表现结合起来,不能有所偏废。内外兼修,文质兼备,才是君子。

(九)君子周急不济富

【原文】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雍也》)

【注释】①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门弟子,春秋鲁国人。②使:出使。③冉子:即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孔门弟子,春秋末鲁国人。④粟(sù):谷子,小米。⑤釜(fǔ):古代量器名,合六斗四升。⑥庾(yǔ):古代量器名,合二斗四升。⑦秉:古代量器名,十六斛(hú)为一秉,十斗为一斛。⑧衣(yì):穿。动词。⑨急:急迫,穷困。继:增益。

【译文】子华出使齐国时,冉子去替他的母亲要粮米。孔子说:“给一釜吧。”冉子请求增加。孔子说:“再加一庾吧。”(结果)冉子给了五秉。孔子说:“赤这次出使齐国,乘着肥马驾着车,穿着上等皮装。我曾听说:君子应周济急需的人,而不是要使富人更富。”

【点评】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地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人道主义。

【原文】6.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雍也》)

【注释】①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也称原思。宰:大夫家的总管。②粟九百:此处无计量单位,有说是斛。③毋:不要。④邻里乡党:都是古代行政区域。古代5家为邻,25家为里,500家为党,12500家为乡。这里指邻居乡亲。

【译文】原思在孔子家中任总管时,孔子给他九百斛谷米,原思辞谢。孔子说:“不要拒绝! 如果有多余的可以分给你的邻里乡亲。”

【点评】这段话讲的是原宪“辞粟”的故事,而前一段讲的是冉子请粟,孔子不愿给。这一段谈“与之粟九百”,原思“辞”。一个主动要,孔子不愿给;一个主动辞,孔子却又劝其要,并说:“拿去给你的邻里乡亲吧!”《论语》记录者将两件事记在一起,是什么原因呢? 程树德《论语集释》“发明”章引《论语稽》说:“子华富,原思贫,论师友故旧之情,原思在所宜恤,子华无庸代谋,论受禄颁糈之经,原思为宰,宰有常禄,多寡皆本定制,九百所不必辞,子华为使,使虽不可无俸,而无定制,贫则不妨多与,富则不妨少与,冉子出而代子华谋,且以其母为请,夫子若恝然置之,不惟失禄养之义,亦殊非锡类之心,与之釜庾者,聊示养老之意而已。冉子不达,一请再请,反疑夫子之吝。而与之至五秉之多,岂知伤惠之失,亦等于伤廉哉,子故以周急不继富晓之,记者尽因与粟之事,遂记昔者原思辞禄之事,两两相形,以见冉子之失也。”由此可见,这两段谈的是“多寡贫富辞受取予”适度的问题。

(十)文质兼备

【原文】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颜渊》)

【注释】①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②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③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质朴就够了,要那些表面的文饰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点评】此段仍讲君子文质并重,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可以了,不需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以比喻手法指出,如果去掉文饰,虎豹的皮就像犬羊的皮一样了。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十一)仁者与智者

【原文】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注释】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水流动而不板滞,随岸赋形,与智者相似;山形巍然沉稳不动摇,与仁者似。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好动,有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点评】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水活泼灵动、山安稳厚重,孔子在此以山水为喻,希望人们学习智者的通达事理,仿效仁者的安于义理,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十二)仁的挑战

【原文】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

【注释】①仁:仁德之人。一说同“人”。②逝:去、到。③罔:迷惑,愚弄。

【译文】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要是别人告诉他说:‘井里掉进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救他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呢? 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能被迷惑。”

【点评】孔子一方面提倡见义勇为,认为“见义不为非君子”;一方面提倡沉稳判断,认为仁者临事要有变通的智慧。

(十三)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原文】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

【注释】①孟敬子:姓仲孙,名捷,鲁国大夫。②动容貌:容貌举止依照礼节行动。③鄙:粗野。倍:同“背”,不合理,错误。④笾(biān)豆之事:是指与祭祀礼仪相关的事务。笾,古代竹制的礼器,祭祀、宴会时用来盛果脯。豆,古代盛物的器具,木制,像高脚盘。⑤有司:管事的人。

【译文】曾子病重,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说:“鸟即将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即将死的时候,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应该重视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有三点:容貌举止依照礼节行动,就会避免别人的粗暴无礼;态度得体庄重,就可以使人相信;说话言辞恰切,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至于祭祀的礼仪自有主管人员。”

【点评】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明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君子的要务,在于修身,至于礼仪上的事,自有专职的人员去操办。

(十四)临危受命

【原文】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泰伯》)

【注释】①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②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 是君子啊!”

【点评】儒家推崇社会的责任和正义。孔子特别强调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的培养,这样的人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不动摇、不屈服,因为,他们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十五)不忧不惧

【原文】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位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作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点评】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在这里,孔子以“不忧不惧”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自我反省而问心无愧,便不忧不惧。

【原文】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点评】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中,孔子也讲到君子应具备仁、智、勇这三个方面。

(十六)四海之内皆兄弟

【原文】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注释】①亡:同“无”,没有。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听从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要认真谨慎没有过失,对别人恭敬有礼貌,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啊。君子何必担心没有兄弟呢?”

【点评】司马牛因哥哥桓魋“犯上作乱”而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针对司马牛这一情况,子夏引用“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试图劝慰司马牛,并说只要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没有兄弟。

(十七)修己安人

【原文】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注释】①人:指士大夫以上的贵族、上层人士。②病:担心,忧虑。

【译文】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担心自己难于做到哩。”

【点评】道德的起点是修养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让统治者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孔子认为,修身的目的,还在于治国平天下。

(十八)以义为质(www.xing528.com)

【原文】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做事)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点评】君子以义为原则,义即道义,是内在的正当的情感,而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不但要用合乎礼仪的方法,还要用谦逊的言辞和诚信的态度,这样做才符合对君子的要求。这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期许。

(十九)“名”的情结

【原文】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注释】①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孔子说:“君子担心死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啊。”

【点评】儒家并非不重名,而是要名实相符的好名声。而且,即使拥有了某种声名,也不能一劳永逸,还要时时刻刻反省和检讨自己,看自己还在哪些方面有差距,是否配得上已有的名声。假如有了差距就要迎头赶上,一定要使自己的言行走在名声的前头。

(二十)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

【原文】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点评】言论不能完全反映人的品性,故察人要听其言并观其行;好的言论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故一句有价值的话,哪怕是坏人说的,也有其价值。君子要善于学习、善于处世,能不惑于言论、身份地位、能力、德行,会积极主动地去全面了解一个人。这也提示今天的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既不要偏听偏信,也不要抱有成见,要全面地看一个人。

(二十一)君子谋道不谋食

【原文】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注释】①馁:音něi,饥饿。②禄:做官的俸禄。

【译文】孔子说:“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亲自去耕田种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道,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只担忧学不到正道,不担忧贫穷。”

【点评】“不谋食”并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说不贪婪,不以攫取和占有的姿态只局限于追求肉体欲望的满足。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于人生追求的理解,即不应该仅停留在对最基本的生活水平的满足上,而是应该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二十二)君子贞而不谅

【原文】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

【注释】①贞:固守正道。②谅:信,守信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点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不是在信,而是在义。与“言必信,行必果”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一样,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不是不辨是非地不知变通,而是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二十三)君子三戒

【原文】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情况要戒备,年少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到了壮年,血气旺盛,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点评】孔子根据人生各个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需要警惕的方面,对于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少年时期身体发育,但心理还不成熟,容易纵情声色,因而要时时提醒自己,避免走上邪路;壮年时期精力充沛,正是干事业的大好时机,容易逞一时之勇而闯祸;老年时若有一官半职在手,不加戒备就容易贪恋已有名位利禄,患得患失。孔子的提醒如警钟长鸣。

(二十四)君子三畏

【原文】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注释】①狎(xiá):轻慢,不尊重。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点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命,所以不敬畏天命,轻视在高位的人,轻贱圣人的话。”

【点评】君子是有所畏惧的,因为君子做事情不能没有顾忌,不能没来由地胡说八道。君子要对自己所作的事情负责任,所以君子经常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而小人则不同了,他们什么都不管不顾,所以他们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无畏的“勇敢”来,可是这种“勇敢”通常的来源只不过是无知而已,所谓“无知者无畏”。

(二十五)君子九思

【原文】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对于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对于自己的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点评】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二十六)君子三变

【原文】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译文】子夏说:“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非常庄重,接近后却感到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又觉得很严厉。”

【点评】这是说君子的形象,也是说一个人的形象,尤其是做领导人的形象问题。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往往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所谓“第一印象”异常重要。根据子夏的看法,君子的“第一印象”最好是给人以庄重的感觉。不过,“第一印象”后,当他与你深入接触时,“第二印象”应该是和蔼可亲,而不是老板着面孔。至于“第三印象”,即谈起话来,语言应该是严厉而有威信的,这样才能够使人畏服。

(二十七)君子讲大节

【原文】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注释】①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②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点评】这是关于大节和小节问题的讨论。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在不违背大的道德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放松一些对细节的苛求。

(二十八)君子知命

【原文】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无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无法立身于社会;不懂得辨别人的言论,就无法了解人。”

【点评】孔子在这里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 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假设有个人,他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必定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还有不仁的地方、无礼的地方,要不这种态度怎么会冲着我来呢? 反省后做到仁了,反省后有礼了,那人的粗暴蛮横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省:我(待他)一定还没有尽心竭力。经过反省,做到了尽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这样,君子就说:‘这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像他这样,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时的担心。至于终身忧虑的事是: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给天下的人树立了榜样,影响可以流传到后世,我却仍然不免是个平庸的人,这是值得忧虑的。忧虑了怎么办? 像舜那样去做罢了。至于说到君子(一时)所担心的,那是没有的。不仁的事不干,不合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时的担心,君子也不认为值得担心了。”

【评析】君子能保有自己固有之仁礼之心,爱人敬人,而仁礼之心亦是人人固有,自然能唤起人们回报,此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如果有人不以仁、礼爱我敬我,反而用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一般人大概都会指责那位无理的人,而孟子却主张先要反躬自省,自己是否做到合乎仁道礼法。这也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表现。

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根据上面选段的内容,简析“君子”应该具有的人格。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孔子谈到“三愆”、“三戒”和“三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

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

(2)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选段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 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的现实生活的启示。

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公》)

(1)综合上述几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

(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 为什么?

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从摘录的《论语·颜渊》内容看,君子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

6.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请从正反两面谈你对孔子所说的“君子无所争”的理解,并谈谈孔子所言对子夏的启发。

7.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孟子·离娄下》)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公西赤能否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 为什么? 请综合以上选段简析之。

【解答要领】

1.作为君子要重视仁德修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重义轻利。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能及时改正。

2.孔子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三愆”说的是,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瞒,还要察言观色,这样才能做到说话得当,不失礼节。“三戒”说的是人们普遍存在的色、斗、贪三种欲望,作为君子一定要克制欲望,修身养性。“三畏”说的是人们对天命、上位之人、圣人之言应怀有敬畏之心,这样才能加强自身修养,谨慎从事。孔子提出的“三愆”、“三戒”和“三畏”都是我们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我们人生的忠告。

3.(1)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

(2)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重义崇德。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

4.(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

(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5.君子应该是“无忧无惧”且践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因为他“内省不疚(问心无愧)”,且敬业不爽,待人谦恭有礼。

6.君子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地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能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7.(1)不能滥施恩惠(或:施予恩惠要适当。或:行事要以“义”为准则)。(2)【要点】①公西赤不该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因为对方妄施恩惠,不符合“周急不继富”的原则;②公西赤如果接受冉求妄施的恩惠,就会伤害廉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