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贵在自觉,孔子特别强调从自我做起,要求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孔子主张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督的作用。他的学生曾参从老师的教育中悟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自我克制。善于自我克制是道德修养的标志,“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就是要求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以此限制对私利的追求,达到“仁”这一最高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现实中不存在不犯错的圣人,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人之过,只要不是故意为之,有过便改,无损形象,还能得人共仰,何乐而不为呢?过而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这才是真正的过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了正确的态度,有了改过的决心,余下的事情便是如何改过了。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现,是自己的幸运。“过,则勿惮改”“见贤思齐”“就有道正焉”,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最终达到可“内省不疚”的境界。
(一)三省吾身
【原文】1.4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②省:音xǐng,检查、察看。③忠: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此处泛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心竭力。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点评】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这里讲的“三省吾身”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曾子每天拿三件事反复反省自己,这三件事是:替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 与朋友交往是否诚恳信实? 对老师传授的课业是否确实温习? 人只有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磨砺,才能使自己具有完美的理想人格。
(二)见贤思齐
【原文】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点评】孔子勉励人效仿贤者,自我反省。人除了可以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还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
【原文】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如果三个人一起走路,当中必定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学习,以他的短处作为自己改正的参照。”
【点评】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四)趋避之间
【原文】16.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①。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季氏》)
【注释】①汤:滚开的水。
【译文】孔子说:“看见善的就像追赶不及一样,看见邪恶如同把手伸进滚烫的水里一样赶快避开。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隐居以保全自己的志向,实行仁义来实现自己的主张。我听过这种话,没见过这种人。”
【点评】趋避之间,可见一个人的追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孔子主张要“见贤思齐”,主动避开不良的环境与人物。
(五)圣人的忧虑
【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注释】①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讲求精进,听到合于义的事不能去做,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点评】孔子以不能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事为忧,借此勉励世人重视道德修养。不注重道德修养,人格必然日渐卑劣;学不讲求精进,则难于融会贯通。这是勉励人们要力求加强内在学问道德的修养。而闻义不行,见义不为,有错不改,则是外在行为的不善。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称为君子。
(四)患何以立
【原文】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点评】“自己”往往是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因此战胜自己是最大的胜利。孔子勉励人们充实自己,不必忧愁无人了解自己以及谋不到职位。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教人不要一味追求名位,只想着不劳而获,而应忧虑自己是否具备立于此职位上的才能,关注自身才学的培养,加强自我能力的提升。
(五)君子病无能
【原文】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点评】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无能为耻,不苛求他人的表扬或赞美。只有时刻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关注自己的进步与提高,关心自己的发展与成长,不与他人攀比,不与他人争风吃醋,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
(六)忧己不忧人
【原文】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学而》)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而应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点评】孔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自己。不要担心别人怎样看自己,而应担心自己怎样,要乐于自律、自省与自强。君子不要急于推销自己,而要耐心磨砺自己;应该考虑自己是否掌握了很多的知识,是否拥有了足够的才能,而不是为自己较低的“知名度”发愁。
(七)知己知人
【原文】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能人也。”(《宪问》)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点评】孔子教人不应强求人知,应力求知人。道德学问在于自身的修行,只要自己的道德不断地日有所进,学问不断地日有所增,就不用担心别人的不理解甚至误解。青少年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应该认真、努力充实自己。至于别人是否了解我、肯定我,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此生活,生命便能拥有真正的喜悦和快乐。
(八)自我批评
【原文】5.27子曰:“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①者也。”(《公冶长》)
【注释】①内自讼:内心自我检讨。讼,忏悔、检讨之意。
【译文】孔子说:“算了吧! 我还没见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点评】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不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因此孔子慨叹世人有过失而不知自责。
(九)不迁怒,不贰过
【原文】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注释】①迁怒: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迁,转移。②亡:同“无”。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迁怒于别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的人了,再没有听说过有谁好学了。”
【点评】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好学,并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我们总是在这里受了气,到那里还气不过,迁怒于别人,这是一种不良心理情绪的释放,伤害了无辜也无益于自己。我们经常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多次才接受教训,甚至跌到多次还不能接受教训。因此颜回的优点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十)大德之人少,装腔作势者多
【原文】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①,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③,难乎有恒矣!”(《述而》)
【注释】①善人:心性、行为善良的人。②亡:同“无”。③约:穷困。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www.xing528.com)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见到了! 能看见君子也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不可能见到了! 能见到有恒心的人,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奢华,这样的人是很难有恒心的。”
【点评】孔子的这些话涉及人格修养的层次。从人格角度讲,儒学有圣人、贤人、君子、士、小人之分。而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十一)过则勿惮改
【原文】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①改。”(《子罕》)
【注释】①惮(dàn):害怕。
【译文】孔子说:“做人应该忠诚守信,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要勇于改正。”
【点评】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有过错就要勇于改正,这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基本态度。任何人都免不了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对待错误过失,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
(十二)有错不改,错上加错
【原文】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叫做真正的过错。”
【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关键不在于“过错”本身,而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犯错之后,如不能断然改过,由于面子问题而加以掩饰,或心存侥幸以为别人发现不了,只会欲盖弥彰,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后导致积重难返。
(十三)君子勇于改过
【原文】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一样。有了过失,人们都看得见;改正过失的时候,人们都仰望着。”
【点评】子贡赞许君子能勇于改过。一个人不怕有过失,错了就坦率承认,不故意去掩饰。能这样做,不但不会被人鄙视,相反会更加受人尊敬。就犹如日食月食只是短暂的,而日月的光辉却是永恒的,暂时的错误,无损于君子的威信。
(十四)小人文过饰非
【原文】19.8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点评】子夏指责小人有过不改,勉励人们行君子之道,认真严肃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从中学习而得到长进。
反求诸己
【原文】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仁爱是不是不够? 我管理别人,可是没管好,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是不是不够? 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恭敬是不是不够? 任何行为如果没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责,自己的确端正了,天下的人自会归向他。《诗经》说过:‘与天意相配的周朝万岁呀,幸福都得自己寻求。’”
【点评】你去爱人,却不被人接受,那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的“仁”是有是无,是真是伪,是直是曲,仁爱需要至诚之心。“治人不治,反其智”,作为管理者去管理人,别人不接受你的管理,你必须反过来检查自己的智慧,因为,管理人是需要智慧的。“礼人不答,反其敬”,你去敬人礼人,别人不接受你的礼敬,反而对你反感,那么你就应该检查自己对别人的尊敬是否出自真心,或礼敬之中含有诈伪。行为与行为的预期效果若是不相符合,或相去甚远,那么都得反过来去找自己的原因,不去找对方的原因。所谓福由自求祸由自招,亲人,敬人,礼人,真诚诈伪与否,全在于己,躬身自求,就会取得好的效果。
【原文】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实行仁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
【点评】孟子认为人需要加强自身修养,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反身而诚
【原文】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有办法得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到朋友的信任:侍奉父母,不能够使父母高兴,就不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使父母高兴: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够使父母高兴;有办法使自己真诚: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所以,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
【评析】“诚”在儒家修身哲学中非常重要,孟子指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一个人诚实不欺,是事君、敬上、治民、娱亲、交友的重要条件,是个人修身之本,立身之根,处世之基。做人,要在“诚”上下工夫。
知错必改
【原文】(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 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止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评析】君子知错必改,改了错的君子还是君子,无损于其君子形象。孟子此处所说的君子,并不仅仅是有道德的人,更多的是指掌权者。在孟子看来,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的,或者说现在的掌权者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并非闻过必改,而是文过饰非,用大错去掩盖小错,使错上加错,最终无法收拾和弥补,造成可悲的后果。
1.阅读下面的《论语》语段,回答问题。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1)对①中所讲的“自省”,你是如何理解的?
(2)②中所讲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什么道理?
2.阅读下面的《论语》语段,回答问题。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子曰:“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
3.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1)请简要概括孔子对“自省”的看法。
(2)如何理解孟子的“反求诸己”? 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3分)
【解答要领】
1.(1)儒家重视道德修养,提倡自省,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自省体现了修养的自觉性。
(2)“言”和“行”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的道理。
2.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犯错不要怕;犯了错,也不要遮掩;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而且要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3.(1)孔子认为,人能真诚反省自己的过错并自责,是很不容易达到的。他提出人应当养成反躬自省的习惯,看见贤德的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从内心自我省察,这是提高道德修养的至要渠道。
(2)孟子的“反求诸己”是反省自己做得好不好的意思。他把外界的反应,当作是自我反省的参照,认为任何行为只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反省自己的用心、行为是否有不足之处,能这样做,立身行事就会端正,天下人就乐于亲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