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唱指挥艺术:繁荣期作品与唱法

合唱指挥艺术:繁荣期作品与唱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与唱法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因此,有人提出16世纪合唱的繁荣就是宗教文化的繁荣。就宗教无伴奏合唱来说,与之相适应的演唱方法是自然直声唱法,也被称为第一种唱法。此外,这一时期合唱美学标准的确定对于合唱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即引导并维护了合唱审美定势。而要保证合唱的和谐,必须做到合唱的准确、统一与平衡。也就是说,只有在保证前三项条件的基础上,合唱才能达到和谐美的目标。

合唱指挥艺术:繁荣期作品与唱法

自15世纪开始,合唱逐渐形成了体系,并进入了合唱繁荣期。在这一时期,合唱传遍了欧洲,不仅有一批合唱作曲家出现,而且他们因作曲风格的不同而形成了多样化的作曲家群体,并产生了代表性作曲家;合唱的分支呈不断增多的趋势,但仍以宗教合唱为主,且世俗合唱即牧歌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合唱的组织形态——合唱团队(唱诗班)已确定,合唱指挥(教师)队伍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合唱作曲家在进行作曲时,最常使用的是复调作曲法;与合唱相关的音乐理论不断完善,并逐渐形成了体系;合唱艺术美学标准不断丰富和明确,并最终得以确定。以上这些阐述说明,合唱自15世纪开始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发展趋势。具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与唱法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建立了无伴奏合唱体系

欧洲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处于教会的统治之下,因此中世纪以来的欧洲社会文化也被称为“宗教文化”。而在宗教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合唱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教会的扶持与培育下得以普及与发展。因此,有人提出16世纪合唱的繁荣就是宗教文化的繁荣。这是因为,宗教在扶持与培育合唱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无伴奏合唱体系,即以复调为音乐形态,以无伴奏为演唱形式,以四声部为构成基础,建立起合唱的美学标准以及形成演唱风格。从家教角度看,无伴奏合唱是人与神的对话,展现了人性中最纯真、圣洁的情感,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因此,在对宗教无伴奏合唱作品进行理解、演唱与分析时,必须要把握其文化精神,更具体来说就是宗教精神。

无伴奏合唱又被称为“第一种合唱类型”,其从建立开始就受到了很多音乐家的认可,并在几代音乐家的努力下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无伴奏合唱理论,推动无伴奏合唱最终走向了繁荣。接下来,将详细分析一下对无伴奏合唱的成熟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几代音乐家。14世纪时,玛修(G.Machaut)作为无伴奏合唱的标志性作曲家,通过创作四声部、六乐章的《弥撒曲》,为无伴奏合唱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进入15世纪后,无伴奏合唱的作曲家进一步增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杜飞(G.Dufay)。到了16世纪上半叶时,无伴奏合唱发展到辉煌时期,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作品有帕莱斯特里那(G.P.Palestrina)的《弥撒曲·圣歌》,以及拉索(O.Lassus)的《弥撒曲·圣歌》。但是,在进入16世纪下半叶后,随着蒙特威尔第(C.Monteverdi)创作的有伴奏歌剧的出现,无伴奏合唱逐渐走向了衰落。

在无伴奏合唱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圣歌,世俗无伴奏合唱即牧歌也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依据相关资料的记载,早在14世纪时,意大利便产生了牧歌。但是,一直到16世纪前,牧歌的发展始终十分缓慢。进入16世纪后,牧歌才重新焕发出生机,一个典型的表现便是欧洲各个国家都重视牧歌的创作,并产生了不少牧歌作品。不过,这一时期各个国家对牧歌的称谓是有所不同的,如法国将其称为“尚松”(Chanson),德国将其称为“歌谣曲”(Lied),等等。

意大利的帕莱斯特里那、尼德兰的拉索、法国的若斯堪-普雷(Josquin des Prez)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牧歌创作者。在他们创作的牧歌作品中,描写了广泛的生活内容,如爱情、自然、生命等,展现出多彩的、充满阳光和活力的生活。此外,牧歌与圣歌的基本写法是相同的,但牧歌具有更为多样化的表现手段,而且会出现更多的和声性结构,更多的半音运用和更多样的动感节奏等。

(二)形成了自然直声唱法

每一种风格的音乐的出现,必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演唱方法。就宗教无伴奏合唱来说,与之相适应的演唱方法是自然直声唱法,也被称为第一种唱法。而宗教无伴奏合唱之所以会采用自然直声唱法,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根据宗教的教规,妇女教堂中是不能说话的。这就决定了在演唱宗教无伴奏合唱作品时,只能由男童来唱高音声部。而男童的音色,最为鲜明的特点便是自然、明亮、平直。如此一来,宗教无伴奏合唱的演唱色调便基本确定了。此外,当男声声部加入合唱之中时,其音色也需要向童声靠拢。

第二,宗教教义所追求的是虔诚、真挚与和谐,这就决定了在演唱宗教无伴奏合唱作品时,音响效果应该是清澈、明亮、纯净且稳定的。

第三,教堂的建筑结构多是十分高大的,而且教堂内的空间通常十分空旷。通常情况下,这样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大共鸣、多折返、长残响等建筑音响效果。因此,当在这样的环境中演唱时,不必借助于共鸣来使音量进一步增强,只要确保发出的声音是稳定、清晰、轻柔即可。

自然直声唱法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甜美、放松、用自然嗓音唱、(气息)支持住使嗓音不抖。(www.xing528.com)

(三)确定了合唱美学标准

合唱艺术在经过了14—16世纪的实践后,走向了成熟。在这一时期,不仅建立了无伴奏合唱体系、形成了自然直声唱法,而且确定了合唱美学标准。合唱美学标准是任何合唱都必须遵守的,即无论何种演唱风格、何种演唱形式,都必须遵守合唱美学标准。此外,这一时期合唱美学标准的确定对于合唱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即引导并维护了合唱审美定势。具体来看,这一时期确定的合唱美学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

1.准确

对于合唱来说,准确是最为基础的一个条件。这是因为,音乐是由音准、节奏、速度、力度、节拍这几个最基本的元素构成的,其中最核心的是音准。只有确保音准,合唱才能真正形成。

2.统一

合唱是群体多声部的声乐,因此在演唱时必须保证声音上的统一。而要求演唱声音上的统一,必须保证音色的一致;要保证音色的一致,必须保证合唱训练方法的一致性。

3.平衡

合唱中会涉及多个声部,这些声部之间不仅具有一定的关系,而且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因此,合唱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重视对不同声部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的判断与恰当的调整,即要时刻明确不同声部之间的主次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个声部处于合理的位置、所有声部处于平衡的状态,继而使合唱获得理想的效果。

4.和谐

对于合唱艺术来说,和谐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标准。而要保证合唱的和谐,必须做到合唱的准确、统一与平衡。也就是说,只有在保证前三项条件的基础上,合唱才能达到和谐美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