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环境中的旁观者效应:定义与特点

网络环境中的旁观者效应:定义与特点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旁观者效应,由于他人在场而对他们救助他人(利他)的行为所产生的抑制作用称为“旁观者效应”。早期研究一致表明了消极的旁观者效应的存在会减少个体对犯罪情境中的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意向。同样的,个体旁观者也仅仅能感受到对受害者不实施干预的一部分责任。旁观者效应最明显的例子是没有一个人干预,因为每个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紧急事件。旁观者效应的描述还是模糊不清的,因为涉及心理进程。

网络环境中的旁观者效应:定义与特点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由于他人在场而对他们救助他人(利他)的行为所产生的抑制作用称为“旁观者效应”。

早期研究一致表明了消极的旁观者效应的存在会减少个体对犯罪情境中的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意向(Darley & Latane,1968)。为了检验这一效应,拉坦和达利(1970)提出了一个五步骤心理学进程模型,他们假设如果干涉发生,旁观者需要:①知觉这是一个犯罪场景;②分析这一情境为紧急情况;③发展个人的责任;④相信他有这个能力可以成功;⑤做一个有意识的决定来提供帮助。

拉坦和达利认为三个不同的心理学加工方式有可能会干扰这个助人行为的进程。第一个是责任分散,即主观地将个人的帮助他人的责任分散到旁观者身上。旁观者越多,个体感觉到的个人责任越少。同样的,个体旁观者也仅仅能感受到对受害者不实施干预的一部分责任。第二个是评价恐惧,即被他人评判的恐惧。个体在被观察时,会感觉犯了错误或表现得很不恰当,这会让他们更加不情愿去干预一个犯罪场景。第三个是多元化的忽略(pluralistic ignorance),这是由依靠他人的明显的反应而带来的倾向,尤其是当场景含意模糊不清时。旁观者效应最明显的例子是没有一个人干预,因为每个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紧急事件。(www.xing528.com)

旁观者效应的描述还是模糊不清的,因为涉及心理进程。拉坦和妮达区别了责任分散、社会影响和观众抑制,这些在拉坦和达利的实验中很接近,但是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这些含义的模糊不清可能就是在旁观者实验中进程模糊不清的原因。最终,对旁观者效应还有进化心理学或者博弈理论的解释,如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Trivers,1971;Axelrod & Hamilton,1981)、竞争利他(competitive altruism)(Hardy & Van Vugt,2006)、内含适应性(inclusive fitness)(Hamilton,1964a,1964b)和两难困境(the volunteer's dilemma)(Krueger & Massey,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