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的生命思想资源
西方的生命思想源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就开始关注人的生命,把对人的生活、生命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理念。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时期最早明确主张重视人的生命,关切人的生命,倡导“生命和谐”的哲学家。这种“关切生命”的思想在古希腊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外部的物质世界只是人的生命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和最高价值却在于人自己的心灵,在于人的灵魂的丰富和安宁。苏格拉底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在于道德上的“善”,并且强调反思人生。“未经过思考过的生活不值得活”,他的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命不断地进行反思,以寻求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西方的生命思想发展于文艺复兴。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使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尊重。笛卡尔、帕斯卡尔从人们心中最深处的困惑和不安出发,开始从根本上去思考人的生命本质问题。“人的尊严就是思想”“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要求人要活得清楚、活得明白,“活着却不知人是什么,这真是糊涂得不可思议。”继帕斯卡尔之后,法国的伟大思想家卢梭从自然主义思想出发,强调要对人的生命进行自然的对待。卢梭强调要把人的天性归还给人,要尽力把使人真正成为人的可能性发掘出来,展示在世人面前。卢梭认为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引导和促进儿童自身已有的善良天性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教育他们从自身的要求出发去生活,按照自己的能力掌握他们所碰到的一切,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完善自己的生命。
西方的生命思想繁荣于近代,近代各派学说林立,对人的生命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存在主义生命观的代表人物维克多弗朗克、罗洛梅等认为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本真生命的关注和呵护,在于摆脱理性加于人身上的束缚,在于使自己过一种真诚的生活;主张非理性主义生命观的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生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强大的、不可遏止的生存冲动,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力,它既存在于盲目的自然力之中,也表现在人的自觉的行为之中,意志就是最大限度地延续生命的愿望。非理性主义的生命观的另一代表人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则把整个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进化都归结为“生命冲动”和“生命意识”。柏格森靠“直觉”以及直觉和“知性”的互补而达到对生命的“生成”“创造”的深刻把握;人本主义生命观的代表人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倡导符合人的生命本性的生活,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强调人生命的自由精神,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只有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的生命才能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人本主义更加关注生命存在、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
(二)中国的传统生命思想
在我国,生命教育植根深厚,从中华民族珍爱生命的道德文化传统可以看出,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
儒家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儒家文化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儒学即人学。儒家强调人在宇宙间的崇高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天地之心。孔子在《孝经·圣治章》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生命是宝贵的,必须给予重视。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杀身成仁”的思想,在《孟子·告子上》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命是人所珍贵的,但不该用卑鄙的手段去苟且偷生;死是人所厌恶的,但为了正义也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去躲避。以仁为贵的思想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社会意义,人的自然生命只有在其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才有意义。儒家的思想把效忠国家的死亡看成是人的生命及人格的升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维护民族与国家利益的高尚行为,儒家虽然强调人生命的社会价值,但并没有忽略对人性的考察。《三字经》中讲到“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这些是人所固有的,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荀子则强调“性恶论”,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认为教育是对人加以改变的过程,儒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及孟子的“内发式”教育方式其实质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的思想。孔子的“德才兼备的君子”,荀子的“贤能之士”皆体现了儒家思想提倡人生命的社会价值的特点。道家高扬个体生命价值,认为在世界万物中,个体生命是一种最高贵的存在。其生命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为贵己重生、轻物重生。道教认为,无论是天的至灵人类,还是遍布山川空间的禽兽鱼虫,它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都是大道至德的显现。道教要求人爱及昆虫草木鸟兽,爱及山川河流,爱及日月天地,不要无辜伤害任何生命。道教使人们对生命满怀敬畏,充满神圣,从而懂得应该珍惜生命,重视生命的存在价值。老子认为“无为”“无欲”“无私”“无争”名利得失等等都是外在的,无足轻重,唯有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最值得珍视的。庄子继承了老子尊重生命的原则,崇尚“全生”“保身”“逍遥”,认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名声、利禄、珠宝,乃至天下。
(三)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思想(www.xing528.com)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们生命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哲学依据。
1.人的生命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既然人的生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那么,人的生命价值也就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互为前提的: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必须是一个自爱自尊自强的人。同时,自我价值又必须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个体只有投身于社会当中,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获得成就感,才能实现自我价值。马克思主义强调生命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但并不因此而否认人的自我价值。因为人只有经常不断地加强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因此,说一个人实现了他的社会价值,实际上是说他为社会做贡献的潜能得到了发挥,满足了他人或社会的需要,实现了他人或社会的利益。那种只从自我出发,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割裂开来的理念和行为是不足取的,也是行不通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简单地说,离开社会集体的个人不但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恰恰相反,他将失去自我。
2.获得自由,实现全面发展是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境界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生存、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可以被分为三个紧密结合的阶段:“对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对物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人的自由个性阶段。其中,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和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续与发展。在社会范围内普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现了马克思对人本身、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注、探索和解答。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们生命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思想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