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灌水既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最后环节,又是引水、输水和配水的基础,改进田间灌水技术是农业节水的重点。
2.3.1 改进地面灌水技术。推广小畦灌溉、细流沟灌、波涌灌溉;合理确定沟畦规格和地面自然坡降,缩小地块;推广高精度平整土地技术,鼓励使用激光平整土地;科学控制入畦(沟)流量、水头、灌水定额、改水成数等灌水要素。淘汰无畦漫灌。
2.3.2 大力推广以稻田干湿交替灌溉技术为主的水管理技术。提倡水稻灌区格田化和采用水稻浅湿控制灌溉技术;推广水稻泡田与耕作结合技术:发展水稻“三旱”耕作与旱育稀植抛秧技术;淘汰水稻长期淹灌技术;杜绝稻田串灌串排技术;积极研究稻田适宜水层标准、土壤水分控制指标、晒田技术及相应的灌溉制度。
2.3.3 因地制宜发展和应用喷灌技术。积极鼓励在经济作物种植区、城郊农业区、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地区应用喷灌技术;优先推广轻小型成套喷灌技术与设备;在山丘区或有自压条件的地区,鼓励发展自压喷灌技术;积极研究和开发低成本、低能耗、使用方便的喷灌设备。
2.3.4 鼓励发展微灌技术。在果树种植、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创汇农业中大力推广微喷灌与滴灌技术;提倡微灌技术与地膜覆盖、水肥同步供给等农艺技术有机结合:鼓励在山丘区利用地面自然坡降发展自压微喷灌、滴灌、小管出流等微灌技术;鼓励结合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发展和应用低水头重力式微灌技术;积极研究和开发低成本、低能耗、多用途的微灌设备。(www.xing528.com)
2.3.5 在春旱严重、后期天然降水基本可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地区,大力推广坐水种技术。鼓励研究和开发造价低、性能好、效率高的复式联合补水种植机具。
2.3.6 鼓励应用精准控制灌溉技术。提倡适时适量灌溉;加强农作物水分生理特性和需水规律研究;积极研究作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空气湿度、大气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2.3.7 缺水地区大力发展各种非充分灌溉技术。提倡在作物需水临界期及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灌“关键水”技术;鼓励试验研究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研究作物的经济灌溉定额和最优灌溉制度;加强非充分灌溉和调亏灌溉节水增产机理研究;研究和运用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