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节水成果,建设节水型社会!

农业节水成果,建设节水型社会!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资源短缺地区要限制和压缩高用水、低产出作物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培育和推广耐旱的优质高效作物品种,发展雨热同期作物。华北牧区重点进行现有工程节水改造,适当建设一些小型水利工程。积极推行村镇集中供水和农村生活节水。*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进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重点开展水资源短缺地区的灌区改造。

农业节水成果,建设节水型社会!

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为核心,结合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快建设高效输配水工程等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对现有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广和普及节水技术,优先在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地区以及生态脆弱地区发展节水灌溉和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试点。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生态建设相协调,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结构和发展灌溉规模,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水资源短缺地区要限制和压缩高用水、低产出作物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培育和推广耐旱的优质高效作物品种,发展雨热同期作物。

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推进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逐步开展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重点解决骨干工程老化失修、渠系不配套、渗漏损失严重等问题。开展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十一五”期间,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重点是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区。

推进小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我国小型灌区数量多、分布广,灌溉面积为2.3亿亩,占全国灌溉面积的27%,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小型灌区普遍存在灌溉规模小、设施老化、配套不全、用水效率偏低等问题,应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进行节水改造,重点解决水源脆弱、输水漏损严重和田间用水效率低的问题。

我国井灌面积约2.1亿亩,占全国灌溉面积的23%。要积极进行节水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井渠结合灌溉技术,提高井灌区灌溉水的利用率。

加大田间节水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田间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因地制宜发展喷、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推广膜下滴灌和膜上灌等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水稻区全面推广浅湿灌等灌溉方式,提高田间用水效率。改革传统耕作方式,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各种生物、农艺节水技术和保墒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耐旱、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推广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因地制宜发展牧区节水灌溉。发展人工改良草场灌溉,推广草场节水灌溉和耕作技术,建设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基地。东北牧区因地制宜新发展部分饲草料节水灌溉工程。华北牧区重点进行现有工程节水改造,适当建设一些小型水利工程。西南牧区重点发展饲草灌溉;西北牧区重点进行现有工程改造,新疆北部牧区重点建设饲草料灌溉工程,青藏高原牧区重点加强三江源区、环青海湖草原区退耕还草和节水改造,部分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在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因地制宜建设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型集雨工程,开展覆盖集雨、雨水集蓄补灌、保墒固土、生物节水、保护性耕作等措施。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措施,积极推广深松蓄水保墒等旱作节水技术。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努力缓解旱作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发展林果和养殖业节水。以经济林果节水、防沙治沙林节水和城市绿化林节水为重点,开发推广林业耐旱节水品种。发展养殖业节水技术,推广集约化节水型养殖技术和家畜集中供水与综合利用。推广环保畜禽舍、稻田养殖、节水型降温技术和集约化循环水等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养殖业用水效率。

积极推行村镇集中供水和农村生活节水。针对村镇居民用水分散、农产品加工工艺简单、村镇供水设施简陋、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低、用水效率低等特点,积极推行村镇集中供水,保障饮水安全,推广家用水表和节水器具。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

专栏1 农业节水重点任务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

全面开展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重点抓好粮食主产省区和北方水资源紧缺地区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逐步开展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重点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www.xing528.com)

*小型灌区节水改造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进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重点开展水资源短缺地区的灌区改造。

*井灌区节水改造

进行井灌区配套改造,重点抓好冀鲁豫地区的井灌区改造。

*牧区节水改造

在主要牧区发展一批灌溉饲草料地。

对现有灌溉饲草料地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旱作节水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华北半干旱山丘区、东北地区、西南山丘区等地区,开展集雨补灌、坡耕地整治、保墒固土等,发展旱作补水节灌。

*农村生活节水

推进乡镇集中供水,加强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

在已实行自来水供水的农村地区,做到水表到户,计量收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