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忠湿地芦苇建植实践 解析退化原因

吴忠湿地芦苇建植实践 解析退化原因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芦苇作为造纸纤维,整片刈割后出售,是目前银川平原及周边地区最主要的芦苇利用方式。

吴忠湿地芦苇建植实践 解析退化原因

2.1.1 生境变化是湿地芦苇群落退化的直接原因

尽管芦苇属于抗逆性、适生性都非常强的密丛型根茎草本植物,具有特殊的无性繁殖能力和很强的分蘖能力,因而增殖能力和可塑性都很强,保障了其在水分和热量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维持生存的可能性。研究表明,银川平原湿地芦苇群落的水分适宜幅度可达-0.6~1.5 m(何彤慧等,2017),这是一般植物难以企及的。但尽管如此,芦苇随生境变化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生态学特征上的变异,突出表现在芦苇生活力、繁殖力下降,多度、密度、高度、株径、叶面积、叶间与展叶数等生态、生物学特征都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等方面。

自然条件下的环境变化导致的湿地芦苇群落生境变化幅度是比较有限的,例如2013年清明节后的几次霜冻,使银川平原的芦苇出现一定程度的萌发芦芽死亡情形,疑与此有关,但很快有更多的芦芽萌发,5~6月,芦苇的替代生长已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气候异常带来的影响。但是人为活动对湿地芦苇群落产生的影响周期长、强度大,物种往往只能靠自身的变异性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2.1.2 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变化是湿地芦苇群落退化的根本原因

近年,城镇快速扩张、农村土地整治及各级各类生态建设工程对水土环境造成极大的扰动,湿地芦苇生长发育所需的相对稳定的环境被严重破坏。如在湿地周边的房地产开发需要进行基坑降水,湖中的湿生芦苇因水供给基本保障,尚未有很大的变化,但岸坡上的湿生芦苇群落则严重退化,因供水不足,春夏季节出现芦芽和幼苗风干现象。建设活动还导致芦苇群落生境片断化、破碎化,即使水位、水质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在这种情况下芦苇群落往往出现明显的退化,疑与生境中物质能量交流途径变化有关。尽管研究显示芦苇秋冬季收割对芦苇生长繁殖是有利的,但春夏季节一些养殖户收割芦苇幼茎,导致芦苇生理和群落生态特性发生一些变化,即原来茎秆高大笔直的“铁杆芦苇”群落几年后变成“毛苇”状群落,旺盛生长期收割可能是直接原因。

渔业生产和旅游活动对湿地芦苇群落的扰动也不可小觑。宁夏大学绿洲湿地实验室2011年初在银川市域8 个湖沼湿地共计布设了16 个固定监测样地,当年即因为开发活动毁掉了3 个,2012年还有11 个,到2013年只剩下9 个,当年年底只剩下7 个。16 个固定样地中,有5 个毁于开挖鱼塘和休闲渔业,其余毁于人工绿化建植或开发活动等造成的水环境变化。实际上,银川平原的鱼塘多为原有湖沼湿地开挖后地下水渗出和沟渠引水形成,渔业生产与湿地保护如何平衡关系的问题非常突出。休闲渔业近年来已经成为银川平原地区最重要的休闲生活模式,消费人群已达到500 万~600 万人次(邓鑫等,2013),但在开放水域垂钓,也对芦苇群落造成一定破坏,如踏实地面、压倒芦苇整修钓台、采摘嫩叶、乱扔垃圾造成生境污染等。

2.1.3 管护和利用方式不合理造成芦苇群落越保护越退化的恶性循环

芦苇群落是典型水生植被中的挺水植物群落,在陆生植被构成中则比较复杂,有湿生芦苇、旱苇、沙苇之分。其分布的水域是沼泽,标志着湖泊水域变浅(一般水位在2 m 以内),正在往陆地演变,一直到地下水位较浅的陆地湿生环境(地下水埋深一般在1 m 以内),均有湿地芦苇群落分布。(www.xing528.com)

银川平原的湖沼湿地多为渠道渗水、滩地与丘间地积水、沟渠尾闾退水形成,多为浅水草型湖泊,非常适宜芦苇生长发育,但随着芦苇残体和泥沙的积累,湖底抬升,即使没有人为的疏干排水,芦苇湖也必然走向消亡。基于对这一点的共识和近年来湿地恢复工程中追求大湖面、大水面的倾向,宁夏湿地恢复和建设中挖湖现象盛行。有的湿地整治属于浅掏清淤;有的恢复工程则将湖底掏深数米至生土层,相当于开挖新湖;还有的湖泊整修时铺上防渗层,基本隔绝了层下芦苇繁殖体萌发的可能性。上述湿地恢复和建设方式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程度不同的危害,不可避免地出现湿地芦苇群落越整治越退化的局面。

虽然在湿地整治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芦苇湿地保护行动,如保留芦苇生境岛、保留根茎和根系层、人工引进和栽培芦苇等,但是整修过程中疏干排水等人工措施打破了芦苇的正常生理,使群落沦入退化阶段,尽管后期恢复了较好的生境,但芦苇群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重新焕发生机。而人工引栽的芦苇在新的生境中定居下来以后,需要随着水土环境逐渐变化,通过遗传变异逐渐适应,达到一种系统平衡状态,短期内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恢复。阅海湿地芦苇退化即是如此。

2.1.4 管理与经营方式的人为性也是湿地芦苇群落退化的重要原因

湿地芦苇群落在传统意义上的利用方式是牧草场和纤维资源,人们对其的管理和经营方式过于粗放,要么置之不管,要么放火烧荒,而且随时随地随需求地使用。随着湿地保护工作的推进,目前宁夏芦苇湿地基本都有了一定的管护单位,资源利用也提上议事日程。

芦苇作为造纸纤维,整片刈割后出售,是目前银川平原及周边地区最主要的芦苇利用方式。尽管近年芦苇价格低迷而人工和机械费用又大大提升,芦苇采收效益不显著,但多数管护单位从防火角度考虑,依旧例行收割。春季过火烧荒的芦苇管理方式近年来大大减少,只有个别农户在自家鱼湖过火,有的城市小公园职工为减少工作量也私自过火。放鱼控草、春季湖沼补水等是近年来兴起的湖沼经济管理措施,当地农村对此多有好评,但也不乏诟病。

芦苇留茬实验表明(赵永全,2014),无论是水生芦苇还是陆生湿生芦苇,机械刈割高度对其生长都没有显著影响。以陆生湿地芦苇为例进行的土壤温湿监测显示,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与芦苇群落的发芽率没有显著关系。春季过火可以显著提高表层土温,有利于打破休眠促进萌发,灌水则降低土温抑制萌发。但是过火过早会提高新芽冻害致死率,过火过晚则使新芽烤干枯死,何时过火和过火量大小等还需要开展科学的分区实验才能确定。可以肯定的是,春季补水和加放草鱼控草的措施给水生芦苇带来更大风险。芦苇群落浅表根系和底泥中的横走根茎之间有个厚薄不一的草炭层,在野外采样中发现,在沙湖、鹤泉湖、清水湖等长年未整修的河湖中厚达80~100 cm,水浅时草炭层相对致密,较大的鱼群不易进入,反而是鱼苗的乐园;水深时草炭层浮起,成鱼易于游入并大量啃食幼嫩根茎,致使芦苇萌发受有一定影响,芦苇群落还会因丧失固着而漂浮冲走,并因生境变异而退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