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忠湿地芦苇建植实践中的水位控制效果分析

吴忠湿地芦苇建植实践中的水位控制效果分析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水位控制下芦苇的样地株高、展叶数和节间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D1、D2、D3 株高在4~7月处于增长状态并达到峰值,展叶数和节间数在4~8月处于增长状态并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水位的上升而下降,而处于50~70 cm 水深的D4 芦苇高度、节间数、展叶数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D1、D2、D3 和D4 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下降是由水位升高、气温下降,叶尖、茎尖枯萎脱落造成的,这与杨晓杰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吴忠湿地芦苇建植实践中的水位控制效果分析

株高、株茎、节间数、展叶数等作为芦苇的基本形态指标,对芦苇个体生长状况具有良好的指向性,这与赵永全等(2015)的研究一致。而成活株数和盖度则更好地反映了芦苇种群的生长状况。水位状况与除盖度之外的其他生长指标均存在相关性,与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株高、株茎、节间数、展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这说明引种的白洋淀芦苇,移栽环境水深越大,植物的高度越大,但单位面积的个体数量减少。

芦苇作为典型的植物,因生境条件的差异性,其在生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生态可塑性(崔宝山等,2006)。在本研究中,不同水深梯度下的芦苇种群密度在时间序列上为单峰形曲线,随着年平均水深的增加,芦苇多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在6月达到峰值,随后受黄河汛期的影响。样地7月水位达到峰值,此时受到水淹的影响,样地内芦苇密度骤减,原因是芦苇为沼生植物,生长期内随着水分的补充而快速增长,但水位过高也会限制芦苇生长,这与前人的研究规律一致。玉带湖本身是鱼湖,主要养殖草鱼和鲤鱼,因一些特殊原因,湖中的鱼均为2年以上的成鱼并处于野生状态,水位上升以后,鱼群进入并啃食苇根可能也是造成芦苇株数下降的重要原因。从芦苇的生长指标在年内的动态变化可以看出,不同水深梯度下芦苇的样地株高、展叶数和节间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4~7月处于增长状态,8~9月处于稳定状态。不同水深梯度下的芦苇种群生长指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呈单峰形曲线,与前人有关芦苇生长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一致(冯艳琼,2020),其原因与芦苇的生长周期和水位有关系。4~7月是芦苇的营养生长期,整个营养生长期内样地内水位呈现增加的趋势,为芦苇的生长补充了水分,8月初开始芦苇逐渐成熟,底部叶片出现脱落,生长期过后芦苇趋于稳定状态(李东,2013)。而芦苇的株茎在整个生长季却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不同水深梯度下芦苇器官构件变化的不同步性和差异性,在本质上也体现出芦苇种群对水深环境的生态适应(王海洋等,1999),生长后期为了应对水深胁迫,芦苇主要是横向生长。

从不同水位控制来看,在6月样地内水位达到0 cm 饱水层位置,单位样方内D1~D4 芦苇平均株数为97 株、94 株、47 株、67 株,随着水位的增高,单位样方内芦苇下降趋势各不相同,4 个样地分别为36 株、31 株、18 株和2株,在0~30 cm 的水深范围内芦苇株数减少比较缓慢,而在40~70 cm 的水深处芦苇株数出现大幅降低,D1、D2、D3 和D4 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王雪宏等,2008)。不同水位控制下芦苇的样地株高、展叶数和节间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D1、D2、D3 株高在4~7月处于增长状态并达到峰值,展叶数和节间数在4~8月处于增长状态并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水位的上升而下降,而处于50~70 cm 水深的D4 芦苇高度、节间数、展叶数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D1、D2、D3 和D4 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下降是由水位升高、气温下降,叶尖、茎尖枯萎脱落造成的,这与杨晓杰等(2012)的研究结果一致。D4 的株高在其他样地7月达到峰值后继续增长,原因是D4 的水位过高,芦苇作为大型挺水植物,高度的增加有利于挺出水面获取更多的CO2和光照,这可能是芦苇种群为了应对水分胁迫而进行的个体补偿(段晓楠等,2004)。D1、D2、D3、D4 的株茎变化趋势接近,全年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最终表现为D3>D2>D1>D4,在6月样地内水位达到0cm饱水层位置,随后D1 的水位一直低于20 cm,D4 的水位50~70 cm,D2 和D3 的水位20~40 cm,这说明适度的水深有利于芦苇个体的生长。(www.xing528.com)

常年积水的深度不同,芦苇的多度、盖度、个体高度、节间数、节间长度、单株叶数、生物量均有显著变化。不同积水条件下芦苇的多度和盖度的差异表现为D1>D2>D3>D4。地上茎形态变化明显,4 个样地类型平均高度排序为D4>D3>D2>D1,这说明水位深度越低,越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植株个体生长状况越差,植株个体越矮(刘玉等,2008),但单位面积内植株数量多、密度大。实验表明,积水深,芦苇地上茎的节间长度最长,节数最多,但茎秆较细;积水浅,芦苇的节间长度最短,节数最少。积水浅的样地芦苇生物量要大于积水深的样地,其茎秆占总生物量的比重也较大,说明芦苇面对水环境的变化可以很好地调节自身营养分配,从而稳定高效生长,这与李冬林等(2009)的研究结果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