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辽宁盘锦、东港,湖北鄱阳湖,河北白洋淀、黄河三角洲等地,是我国芦苇植被建植的重点区域。芦苇在20世纪中叶是鄱阳湖区分布最广的水生植被,总面积在50 万亩以上,几乎可谓满湖皆是。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只残余芦苇优势植被1 万余亩,芦苇与杂草混生植被2~3 万亩。
芦苇建植在我国和一些温带区域国家,因其为速生高大密丛禾草,抗寒耐碱,不仅能为人造丝和造纸工业等提供大量原料,而且有畜牧养殖、防洪护岸、造景增绿等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人们在难以利用的滨河盐碱滩地、内陆河湖滩地及堤岸等未利用土地上建植芦苇的热情非常高涨。辽宁盘锦、东港,湖北鄱阳湖,河北白洋淀、黄河三角洲等地,是我国芦苇植被建植的重点区域。
芦苇在20世纪中叶是鄱阳湖区分布最广的水生植被,总面积在50 万亩以上,几乎可谓满湖皆是。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只残余芦苇优势植被1 万余亩,芦苇与杂草混生植被2~3 万亩。鄱阳湖芦苇植被退化的原因被总结为以下方面:一是大量芦洲滩地被围垦;二是洪水水位提高,造成芦苇腐烂死亡;三是湖区人口大量增加,需要利用湖滩草洲解决“三料“(饲料、肥料、燃料)问题,芦苇尚未成熟就被割掉,有的1年被收割数次;四是随意放牧使芦苇的生存条件受到严重破坏。从1974年开始,鄱阳湖区域从发展造纸产业基地的需求出发,进行人工植苇,10年间,共种植芦苇8 万亩,但存活面积不足3 万亩,干芦苇最大总产量近4 000 t(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领导小组办公室,1987)。(www.xing528.com)
越来越多的研究总结出芦苇更多的功能效益,包括抵御一枝黄花、空心莲子草、大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的功能(吴俊,2014;姚冀越等,2014),吸污纳污净化污水的功能,用作生物培养基进行菇类栽培的用途等。另一方面,种种原因导致的乡土芦苇植被退化问题也普遍存在(白洋淀,1987;张玉峰,2012)。因此,进行芦苇建植和植被复壮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