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属多年生根茎型高大草本植物,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在形态上高度分化,是湿地植物群落的主要建群种。芦苇天然种群主要依靠营养繁殖补充更新,喜生沼泽地、河漫滩和浅水湖边,有旺盛的营养繁殖能力,经常形成单优种群落。芦苇也能生长在无积水的旱地生境,不论是在排水良好的草甸草原,还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草甸等旱地均有分布,但其多生于低湿地或浅水中。芦苇具有横走的根状茎,在自然生境中,以根状茎繁殖为主。另外芦苇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物量高,但因生境条件的差异,其生长和生产常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张剑,2005),这种可塑性蕴涵着重要的生长与物质分配策略。
芦苇为喜水植物,需水性很强,诸多研究都表明芦苇的各生态特征与水深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水深越深,芦苇的密度越小;芦苇的株高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高(王丹,2010)。但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芦苇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盖度在水深0.3 m 时,出现明显的峰值,随着水深的变化,平均密度和盖度向峰两边递减(崔保山等,2006)。也有研究显示,芦苇的生物量和株高在水深20~40 cm 时达到最大值,芦苇的密度与水深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即随着水深的增加,密度可能增加也可能降低(杨晓杰,2012)。何彤慧等(2017)在银川平原开展的芦苇栽培试验发现,芦苇在持续淹水生境下的长势,比在饱和含水和干湿交替生境下的长势好。这进一步表明芦苇适合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生长,而且水深对芦苇有显著影响。但是由于芦苇地下根茎对地下水也有很强的吸收性,加之物种本身的可塑性,芦苇也能生长在陆地乃至荒漠地带有较好地下水埋藏的地带,因此芦苇总体上也是半水生、半陆生的过渡型植物,可以划分出水生、陆地湿生、陆地中生乃至陆地旱生等几个不同的水分生态型。例如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极端干旱区生长的芦苇成为当地的建群植物,已是典型的旱生和盐生植物(贡璐等,2014)。芦苇湿地也常常被认为是介于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类型,其生态条件变化幅度较大,边缘效应显著,能够为大量的生物提供多样化的生存环境。(www.xing528.com)
土壤盐度、酸碱度、有机质等对芦苇的影响也很大。土壤盐度主要影响了芦苇的分布和生长状况,由于人工驯化或生境适应性的不同,不同生态型的芦苇对盐度的耐受性明显不同,范围一般在5‰~25‰,有的甚至高达40‰以上(Hellings&Gallagher,1992)。虽然芦苇对盐度的耐受性较强,但大量研究表明,盐度对芦苇的影响是负面的(庄瑶,2011)。王铁良等(2008)认为盐胁迫能引起活性氧积累,活性氧对生物膜、蛋白质和核酸都具有危害作用。有研究表明,随着碱溶液浓度的升高,分株高度、茎、叶、叶鞘生物量和分株生物量都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各数量性状和生物量分配数值中,茎生物量分配和叶生物量分配在盐分浓度间差异显著(邱天等,2013)。土壤有机质是植被生长必不可少的,有机质中含有大量的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各元素的比例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只有当各元素比例合适时,芦苇的生物量才能达到最大,生殖才能达到最佳状态。王国生等(1989)通过野外试验和栽培试验,得出了适应芦苇生长的元素的最佳比例。段晓男(2004)的研究表明,芦苇的生物量会随着土壤中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刘月杰(2004)的研究表明,缺磷时芦苇的生长是最差的。因此,土壤有机质也是芦苇生长十分重要的条件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