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目中,猴子的手脚和其他哺乳纲动物不同,能够握住物体。这是在树上生活所必备的能力。猴子并不是有四条腿的动物,而是有着四只手的动物。猴子手脚上的拇指,和其他四根指头的方向是相对的,虽然不及人类的双手灵巧,但也很适于握住物体。大脑发达也是灵长目动物的一大特征。
拥有这些特征的灵长目动物,究竟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灵长目动物的祖先,可以上溯到白垩纪末期出现的原始食虫类动物。它们长得可能和现存的树鼩很相似。
树鼩栖息在东南亚的森林里,和松鼠差不多大。因为长相和老鼠相似,而得名“树鼩”,以昆虫和树木果实为食。它们牙齿小而多,没有啮齿目动物特有的门牙,因此过去被分类为食虫类动物,被看作是鼹鼠的近亲。
树鼩和灵长目动物不同,指头上有着弯曲的爪。也正因为如此,关于是否要将树鼩划分为灵长目,引发了很大的讨论。
而树鼩的拇趾和另外四根指头相对而生,这正是灵长目的一大重要特征。
它们的头骨也和灵长目很相似,有学者也因此将其分类为灵长目,看作是猴子的近亲。
◆树鼩
同时被看作食虫类动物和灵长目动物的树鼩,如今已经被单独分类为树鼩目动物。树鼩有着许多哺乳纲动物的特征。
人们认为它们保留了哺乳纲真兽亚纲动物最为原始的样貌。在当初恐龙昂首阔步的年代,和树鼩一样的哺乳纲动物想来是从恐龙眼皮子底下逃走才能生存下来吧。
与树鼩相似的原始食虫类动物在攀缘树木、栖息于树上的过程中开始进化,最终进化出了灵长目动物。
中生代白垩纪之后的新生代从6500万年前开始,一直持续至今。按照由古至今的顺序可以分为古近纪、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在这一时期,哺乳纲动物和鸟纲动物发展得尤其繁荣。
灵长目动物出现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之后,在新生代诞生了大猩猩、猩猩、黑猩猩等大型类人猿(灵长目中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与人类相近,体形庞大,没有尾巴,可以通过下肢直立行走)和人类。(www.xing528.com)
新生代还是属于被子植物的时代。被子植物的森林和中生代的裸子植物森林不同,能够开花结果,新的昆虫纲也迎来了繁荣。
原始的灵长目动物,就像这样栖息在森林里的树上,靠食用果实以及昆虫等小动物为生。它们的主食是果实和昆虫,就需要拥有比栖息在草原的植食性哺乳纲动物用于咀嚼的臼齿更加强大的消化器官。同样地,也就不需要食肉动物的犬齿、利爪等武器,或是强壮的身体了。
在森林中的树木上,不会有猛兽出现,也不需要用于逃跑的四肢。这样一来,原始的灵长目动物保持着和祖先食虫类动物差别不大的原始的身材,一直生活下去。
树上的生活,使得灵长目动物攀缘枝干、在树枝间跳跃的能力得到发展。与马、狗等四足动物相比,灵长目的四肢变得十分自由、灵活,能够掌握住物体。它们前肢的拇指变短,其余手指能够向掌心大幅度弯曲。
而在树枝间穿越的树上生活,使得感觉器官中的眼睛变得尤为重要。想要用手牢牢抓住树枝和物体,需要眼睛具备立体视觉,通过左右两只眼睛观察同一个物体。为此,灵长目动物的眼睛进化到头部前方,双眼视野产生重合,能够清晰观察物体,准确判断距离。
◆视野的变化
类人猿经常食用被子植物的果实和叶子。果实在未成熟时呈现出青色,而成熟后则会变为红色。树叶在刚刚发芽时呈嫩绿色,到了夏天则变为深绿,会随着季节变换而产生微妙的颜色变化。分辨物体的色彩,对于森林生活是尤为重要的。
脊椎动物很早就进化出了能够识别蓝、紫、红、绿四种颜色以及感受明暗的共计五种视色素。夜行性的哺乳纲动物后来失去了识别紫色和绿色的视色素,只能识别两种颜色。但类人猿却从感红色素中进化出了感绿色素,视色素变为了三种。通过能够识别三原色的视色素组合,类人猿便能够识别出各种各样的颜色。
像这样,灵长目的感官越来越发达,为了能够准确判断、敏捷行动,它们的大脑也发达起来。700万至600万年前,黑猩猩与人类产生分歧前的共同祖先的脑容量,和如今黑猩猩的脑容量大小相当。虽然只有现代人类的三分之一大,但相对于其他动物的大脑与体重比来说,依旧是很大的。
从灵长目动物的进化史能够发现人体的许多特征都是自猿猴时代保留下来的。
如今,类人猿可以大体分为简鼻亚目[6](狭鼻下目和眼镜猴等)和原猴亚目(狐猴和懒猴等)两类。类人猿的祖先是狭鼻下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