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5万至1.2万多年前居住在日本的人类会在陶器表面留下绳纹式花纹,因而得名绳纹人。他们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
在大约2300年前,出现了与绳纹人有着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类,被称作“弥生人”。弥生人一名来源于他们留下的陶器被发掘出的地名(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他们有着水田耕作文化并能够使用金属工具,以农耕为生。
现如今,日本人在评价一个人的容貌时,经常用到绳纹脸和弥生脸这两种说法。
绳纹脸一般脸形方正,眉毛、胡须浓密,双眼皮,眼睛大,鼻子大,嘴唇丰厚,多见于印度人和菲律宾人。
弥生脸则是脸形瘦长,眼睛小,单眼皮,鼻子和耳朵都很小,薄唇,面部比较平,是蒙古人的典型长相,属于亚洲北部的常见长相。
绳纹脸和弥生脸与日本人祖先的来历有关。
日本人的祖先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距今约3万年前,从亚洲大陆或东南亚移居来的绳纹人;另一类是在绳纹人之后大约2300年前通过朝鲜半岛从九州北部附近来到日本列岛的弥生人。绳纹人和弥生人原本都是从非洲来到亚洲的智人的后代。
最初来到日本列岛定居的是早期的原始蒙古人种,也就是长着绳纹脸的绳纹人。在2000多年前,出现了有着与绳纹文化不同、被后世称作弥生文化的弥生人。在这里我们把生活在弥生时代的弥生人称作舶来弥生人,原本生活在日本的绳纹人的后代称作既有弥生人。舶来弥生人的长相是现代日本人中常见的长相,也就是所谓的“弥生脸”。
舶来弥生人的祖先和绳纹人的祖先一样,是4万年前从非洲来到亚洲的智人。他们的长相本来也应该是绳纹脸的,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4万年前从东北亚来到西伯利亚的智人为了能够在天寒地冻的土地上生存下去,进化为能够防止发散体温的躯干长、双腿短的身材,面部为了减少突出也进化得扁平。他们的皮下脂肪变厚,眼皮只有一层,在寒冷的地方眉毛和胡须容易结冰,因此他们的眉毛和胡子也变得稀疏。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适应了极度严寒的气候。
但这些人在6000年前陆续开始南下。南下的原因目前还不明了,但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和乱捕乱猎导致驯鹿等猎物减少了。一种很有力的观点认为,他们经过中国和朝鲜半岛来到了日本,成了所谓的舶来弥生人。(www.xing528.com)
从九州北部登陆的这些弥生人在日本本土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原本居住在日本的绳纹系人类可能被驱逐到了北至东北、北海道,南至九州南部、冲绳等地。弥生人的影响力难以触及北海道,而琉球群岛受到弥生人影响很晚。近年的DNA分析结果显示,生活在北海道的阿伊努并不仅仅是绳纹人的后代,也受到了鄂霍次克人的影响。
在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弥生人开始逐渐和绳纹人的后代融合。在对如今的本土日本人(除冲绳人和阿伊努人以外的日本人)、舶来弥生人、关东绳纹人的DNA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本土日本人最常见的祖先,同时也是弥生人最常见的祖先。
日本民族最开始起源于绳纹人,但又根据受到舶来弥生人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受到舶来弥生人深刻影响的本土日本人、受到绳纹人深刻影响的阿伊努人、受绳纹人和弥生人影响程度相当的琉球人三类。
过去我们提到日本最古老的人类,那便是1931年在兵库县明石市西八木海岸一处因海浪汹涌而崩塌的悬崖下发现的人类左髋骨。发现者是一名普通的日本人直良信夫。
他请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的专家对化石进行鉴定,专家在制作石膏模型开展研究准备工作后,却以不明详情为由返还了化石。直良认为化石属于旧人,但并没有获得认可。也有人认为化石并非来自发现地悬崖的更新世地层里,而是从塌陷的墓地里掉落的,但这一点也没能得到证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原化石于1945年5月25日在东京大轰炸中被损毁。
到了1947年,东京大学的长谷部言人看到留在人类学教室的石膏模型,认为它属于原人,并将其命名为“Niponanthropus akashiensis”,或称明石原人。这一发现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人们。
然而,到了1982年,东京大学的远藤万里和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马场悠男证明,这个化石并非原人或旧人,而是新人的骨骼。同为直良在栃木县葛生发现的被称为葛生原人的10件骨骼,其中一半是动物化石,人骨也很新。
马场悠男对此做出了如下评价:
“我们把前辈们过去发现的几乎所有被看作是原人、旧人或是旧石器时代新人的‘化石人骨’都在学术上加以埋葬。这些化石曾经是许多地区、乡镇振兴经济的宝贵资源,我们也因此多少遭到了怨恨,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至少,我们身为后辈,将前辈们并非捏造而是判断错误的结论加以修正,发挥自净作用,那么从学术伦理的角度来看还是健康的。我们如今的判断,也许有一天也会在学术上被否定。”
如今,日本发现的人骨中,直接开展年代测定后确定的最为古老的化石,是2008年在冲绳县石垣岛山洞里发现的。专家推测大约2万年前有人在此生活过。在这处化石被发现之前,最早的化石是静冈县浜松市浜北遗迹的浜北人,大约生活在1.8万至1.4万年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