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于果蔬中的番茄红素作为天然成分,含量毕竟有限,国内外研究人员利用生物及化学方法来合成这种功能性成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番茄红素的化学合成
罗氏公司以三苯基(3,7,11-三甲基-2,4,6,10-十二碳四烯基)-氯化磷和2,7-二甲基-2,4,6-辛三烯二醛为原料,加入甲醇钠-甲醇,在2-丙醇中发生Wittig 烯化反应制备番茄红素。此外,Wegner 等研究出由三苯基-甲磺化磷与2,7-二甲基-2,4,6-辛三烯二醛经Wittig 烯化反应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并在欧洲提出专利申请,于1999年10月获批准。
2.番茄红素的生物合成(www.xing528.com)
从品质和生产成本来看,利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番茄红素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含番茄红素较高的有红色细菌,但还未能工业化生产。利用丝状三孢布拉霉生物合成番茄红素需避免环化反应,加入杂环氮化物,如咪啶、咪唑或烟碱,通过pH 控制可抑制番茄红素的环化。Gavrilov A.S.等人添加1%烟幕废弃物到霉菌发酵液中,发酵110 h 后得到番茄红素为60~80 mg/100 mL。Obata 等通过对蜂房芽孢杆菌DC-1 在6~7 klx(光强度单位)光照下培养生产番茄红素。Matsmural等开发了能积聚番茄红素螺旋藻的生产方法,通过发酵并在培养基中加入尼古丁200~500 mmol/L 生产番茄红素。
代谢工程技术,即通过DNA 重组技术改变细胞代谢系统而生产番茄红素。Kajiwara 等将编码异戊烯焦磷酸酯(IPP)异构酶的cDNA 转入大肠杆菌中,再通过生物合成,能使番茄红素的产量增加3.6~4.5 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这些技术会更加完善和成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番茄红素的稳定性不太好,在光、热和氧的作用下很容易氧化降解。为了提高番茄红素的有效价值,不得不考虑用某种方式将其完好地保护起来。与此同时,环糊精微胶囊技术脱颖而出,两者一拍即合。首先制备番茄红素晶体,可将番茄红素溶于丙酮中,真空蒸发掉部分溶剂,常温放置6 h即可见晶体析出,得到的晶体用正己烷重结晶一次,并于充氮、避光、-16 ℃的条件下保存待用。再将β-环糊精溶于50 ℃水中,搅拌,制成β-环糊精饱和溶液。取番茄红素结晶溶于50 ℃丙酮中,在保持搅拌的情况下,缓慢滴加到β-环糊精饱和溶液中。温度不变,密封搅拌1 h,而后,打开容器挥发丙酮,再继续搅拌2 h。然后冷藏24 h,过滤,并先后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醚快速洗涤。最后,在低温下真空干燥24 h,研碎,得到番茄红素-β-环糊精微胶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