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接
食醋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酸味调味剂,在我们生活的三餐中几乎都能用到。其中,食醋中总酸的含量将直接影响食醋的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固态发酵食醋、液态发酵食醋总酸含量不小于3.5 g/100 mL。因此食醋中总酸的测定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
食醋的分类:
(1)酿造醋:以粮食、糖类等为原料,发酵而成。
(2)配制醋:以酿造醋为主体,加以冰醋酸调和。
安全提示
(1)注意食醋和强碱对皮肤的腐蚀与刺激。
(2)实验室应佩戴护目镜和防护手套。
(3)如皮肤不慎被NaOH 溅到,应迅速用流动的水冲洗到创面无肥皂样滑腻感,再用5%硼酸液温敷10~20 min,然后用水冲洗。如眼睛不慎被NaOH 溅到,应立即用大量流动的水清洗,也可把面部浸入充满流动水的器皿中,转动头部,张大眼睛清洗 10~20 min,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滴入可的松液与抗生素。
一、实训目的
(1)掌握强碱滴定弱酸的反应原理及指示剂的选择。
(2)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实际运用
(3)学会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方法。
二、实训原理
食醋中含醋酸(CH3COOH)3%~5%(质量/体积),此外还有少量乳酸等有机酸弱酸。用NaOH 溶液滴定时,实际测出的是总酸量,即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它包括未离解的酸和已离解的酸,而分析结果通常用含量最多的醋酸来表示。它们与 NaOH溶液的反应为:
由于是强碱滴定弱酸,滴定的pH 突变在碱性范围内,理论上滴定终点的pH 在8.7左右。通常用酚酞作指示剂,滴至溶液呈粉红色且30 s 内不褪色,表明达到滴定终点。
三、实训用品及准备
1.实训仪器
表3-1 食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实训仪器
2.实训试剂
表3-2 食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实训试剂
四、实训内容
1.0.1 mol/L NaOH溶液的标定
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质3 份,每份0.3~0.4 g,分别放入锥形瓶中,加20 mL 蒸馏水溶解后,加入酚酞指示剂2 滴,用待标定的NaOH 滴定,至溶液由无色转变为粉红色,且30 s 不褪色为终点,记录每次消耗的NaOH 溶液的体积。平行测定3 次。
2.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用移液管准确吸取食醋稀释液 25.00 mL 于锥形瓶中,加入 2 滴酚酞指示剂,用0.1 mol/L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无色恰好变为粉红色,且30 s 不褪色为终点,记录每次消耗的NaOH 标准溶液的体积。平行测定3 次。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表3-3 NaOH 溶液的标定
表3-4 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计算公式:
式中 M(HAc)=60 g/mol。
六、注意事项
(1)配制NaOH 溶液和稀释食醋的蒸馏水在实验前应加热煮沸2~3 min,以尽可能除去溶解的CO2,并快速冷却至室温。(www.xing528.com)
(2)滴定前后碱式滴定管中不能有气泡。
(3)滴定管使用前要用待盛放的溶液润洗
(4)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七、实训评估
表3-5 食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实训评估
八、拓展练习
(1)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 )。
A.酸和碱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B.溶液呈中性
C.酸和碱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D.酸所能提供的H+与碱所能提供的OH-的物质的量相等
(2)进行中和滴定时,下列仪器事先不应用所盛溶液洗涤的是( )。
A.酸式滴定管
B.碱式滴定管
C.锥形瓶
D.移液管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定管下端带有剥离活塞的是碱式滴定管
B.滴定操作时,左手摇动锥形瓶,右手控制滴定管
C.滴定管在滴定前都要先排除尖嘴部分的空气泡
D.滴定时两眼应注视滴定管中液面的变化,以免滴定过量
(4)对于容积为25 mL 的量筒和酸式滴定管的刻度,说法正确的是( )。
A.最上方刻度都是25
B.量筒最下方刻度是0
C.酸式滴定管最下方刻度是25
D.量筒最上方刻度是25
(5)下列操作会导致待测食醋总酸量偏低的是( )。
A.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过后,未用食醋溶液润洗
B.配制碱液时,称量后固体吸湿
C.碱式滴定管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仰视
D.滴定过程中不慎将锥形瓶中的少量食醋液体摇出
E.酸式滴定管取样前有气泡,取样后气泡消失
(6)用中和滴定法测定某烧碱的纯度。
① 配制待测液:将1.7 g 含有少量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的固体烧碱样品配制成200 mL溶液,所用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滴定:盛装0.20 mol/L 盐酸标准液应该用_______式滴定管,滴定管洗涤干净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滴定时,应先向锥形瓶中加酚酞作为指示剂;滴定过程中两眼应该注视__________________,滴定终点时,锥形瓶中的溶液的颜色变化是(选序号)________。
A.由黄色变为红色 B.由黄色变为橙色
C.由浅红色变为无色 D.由无色变为红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