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与搏杀为武术的本质,其中有一些被改造使其适应于大众健身需求,而更多的传统武术招式并不适于广大人群,其中招法及训练方式难懂难学,需要真正热爱武术,且具有武术精神,不惧清贫与寂寞的人才能挑起武术传承的历史使命。曾经,原国家体委开展过一次声势浩大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然而并不能一蹴而就,做不到“毕其功于一役”,它是需要时间去反复连续推进的历史性工程。传统武术与当代竞技武术的发展联系出现断层,当年的挖掘整理所得成就配合不了竞技武术的发展,最后这一浩浩荡荡的工作中得到的成果最终不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及应用。因此,我们呼吁,传统武术发展日益凋敝的今天,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我们应该加大对它的保护力度,能留则留,应弃则弃。利用相机等现代数码科技及文字记载来保留武术文化印记。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应当妥善科学地保护下来那些记录,抢救得来的珍贵原始资料及重要文物,最好投入一定的资金及人力修建相关武术博物馆或民间资料馆,更好地收集及保存传统武术的珍贵资料及文物。另外除了保存武术资料外,还要尽可能做到资料中武术技艺得到流传推广。传统武术的传承任务需要人来完成,如果失去人这一主体便成为一纸空谈,因此我们只能寻找真正热爱武术的人群,寄希望于在这些少数人群,借他们对武术文化不可动摇的情愫,忠诚于武术的武术精神来捍卫武术文化的尊严。
从古至今,传统武术的传承一直沿袭着师徒制,它非封建糟粕,相反是一种最适宜民间文化传承的绝佳方式,它体现东方文化中鲜明的责任感强和丰富感性这一特点。师徒传承是历史上传统武术延绵不绝的主要生命形式。由师父和徒弟结合而成的传习双方,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传承载体。被界定后的师与徒,便自然而然地与儒家中师与徒的礼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此,师与徒的礼仪规范,便成了其身份地位的最佳形象代表,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无不培养着师徒之间的深厚情感,无不孕育着师父超强的责任心和徒弟发自内心的敬畏感,无不聚集着作为门派团体的无以言表的精神力量。目前,中国相声、戏曲、中医界仍然承袭与古时一样的拜师递帖意识。上海和北京等地区,一些民间的拳术个人或群体已进行了公开的拜师仪式,也吸引了一些外国人前去拜师学武,他们用此种传统方式去学习传统武术,接收中国武术文化的熏陶,承担了本门派技艺的继承与传播,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责任,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