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武术来说,其起源主要经历了萌芽与形成两个阶段。下面就这两个阶段进行论述。
(一)萌芽阶段
武术从孕育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产生与人类的劳动过程密切相关,是人类为获取生活资料而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萌芽的,即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战争对武术格斗技能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但武术产生的根源是劳动。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与野兽进行斗争,依靠群体的力量与自然界战斗。人类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与野兽搏斗时不仅靠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动作,还需要拿起石头、木棒与野兽抗争,在这些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种基于本能的、自发的、原始形态的搏斗技能是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范畴的低级技能,但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击刺技巧、攻防姿态与动作。但是,这种在人与兽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技巧与方法,不能称为武术的萌芽。因为只有人与人的搏杀格斗,才能使攻与防这一对矛盾体的技术不断演化与提高,才符合技击的逻辑本质。传统武术最初的相互搏杀技能为其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旧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等生产工具有了较大发展,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等器具也开始不断出现。到了新石器时代,由于人们的不断创新,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链,甚至铜钺、铜斧等都被人们广泛应用到生活中,在使用技术经验上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这时,武术的雏形已初步显现,主要是以创造锋利工具的能动性、使用工具方法的主动性、运用格斗技术的自觉性为标志的。
传统武术通过战争启发而真正萌芽。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开始为了自己的信仰、土地发起战争,在一些古书中都有记载,如《吕氏春秋·荡兵》记载:“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战争使得人与兽斗的工具和技能开始向人与人搏杀格斗的工具和技能转化,战争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器械的制作以及技击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如《世本》记载:“蚩尤作‘五兵’,即戈、棒、戟、酋矛、夷矛。”不断创新的兵器也带动了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正是因为斗争才促使了兵器的不断进步,兵器的使用技能逐渐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技能。
对传统武术形成的影响除器械的发展创新这一因素外,还有当时人们的一些传统观念和行为这一关键因素。如在原始社会狩猎、战争等活动之前或之后,一般要跳“武舞”。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屡次征伐也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千戚舞”,结果三苗部族被“千戚舞”雄浑的力量所慑服,立即臣服于大禹。“千戚舞”是古代武舞中的一种。武舞主要是模拟狩猎或战争场景,人们在武舞中幻想以这些击刺杀伐的动作来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战胜对手和敌人。从实际效果来看,武舞与现在的军事演习的意义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武舞融知识、技能、身体训练和习惯培养等为一体,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一定程式来演练,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表现。(www.xing528.com)
在很多原始社会的风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原始武舞的影子,如云南纳西族的祭神武舞“东巴跳”,数十上百人手持武器而狂舞。从现代出土的一些原始岩画、器具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上述这些因素对传统武术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传统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形成阶段
传统武术在原始社会的斗争中开始萌芽发展,并构成了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还没进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范畴,因而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真正的武术才开始逐渐形成。
在阶级社会连绵不断的战争、家族的私斗中,人们逐渐开始模仿、传授、习练一击、一刺、一拳、一腿。因此,战场上的搏斗经验得到不断总结,武术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兵器和武艺也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武术体系开始逐步形成。奴隶制的崩溃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在军队和教育方面对武技的垄断。“士”阶层和“游侠”的出现标志着武技开始走向民间。军事武艺逐步流入民间,武术技艺开始以个体性为基础向多样化发展。为了提高武术技能,习武者比试武艺时很讲究攻防技巧,进攻、防守、反攻、伴攻等打法也不断开始出现。此外,武术理论也随着武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开始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