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解。(15分)
“双循环”,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被纳入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可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增进人民福祉的主动选择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逐步从外向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更加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以更好满足国内消费和发展作为落脚点之一。利用国内市场优势,构建新的双循环发展格局,让发展成果更好地为全体人民所共享,真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此外,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消费升级换代向往的迫切需要。
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的应对
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国际环境、国际局势快速变化,美国决策者扬言与中国“脱钩”,并开始“去中国化”。而全球化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成本全面显化、收益下降,导致各种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等现象涌现。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则进一步加剧了各国的分歧、对立和撕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是在全球化重构的时代下我国经济战略的调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立足国内经济循环,办好自己的事情,将会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国际循环,形成双循环互动,体现了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指导原则。国内经济循环在不断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发现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在这些瓶颈问题上进行全面突破,有利于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而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国际循环,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更加依赖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从而在提高经济循环能力的同时,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编点评
法律经济部分乍一听难度不小,其实老师们在出题时是会考虑到新传考生的专业性与非法律系学子的非专业性,并在二者间做出权衡的,所以考生无需过于担心,这些题目都是有迹可循的,只要关心时事不愁没听说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考题一般来说都被认为是武汉大学独有的,但近些年,这一趋势其实也早已渗透入一些学校的命题动向当中,比如2021年清华大学的题目中就考到了“REPC”(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因此,这也为其他学校的考生提了个醒,备考期间应多关注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件。
过去中国法律中“个人隐私权”的不足和《民法典》的措施和进步。(15分)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它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在我国真正系统地确立了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并明确自然人个人信息权益,改进了过去中国法律中“个人隐私权”的不足。
一、过去中国法律中“个人隐私权”的不足
首先,隐私权作为一种民事私权,应当由基本法民法来保护。但是由于我国民事研究起步较晚,对人格权的研究较为薄弱,在我国私法领域中的成文法律中,没有一部法律有明确的隐私权保护内容。
其次,由于隐私权未形成独立人格权,公众对隐私权的内容以及是否侵犯隐私权问题产生模糊认识,隐私权被侵害在我国相当突出,不仅公民、企业存在侵害隐私权的问题,而且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存在侵害隐私权的问题。
第三,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并没有清楚界定,造成两者在实际运用中的矛盾与冲突。
二、《民法典》的措施和进步
第一,明确了自然人个人信息权益的性质,将其界定为人格权益。《民法典》在独立成编的“人格权编”中专章就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具体而又详细的规定,明确了个人信息权益属于民事权益、人格权益,并区分了隐私权与个人信息。
第二,区分私密信息与其他个人信息,明确私密信息的保护中隐私权保护规则与个人信息保护规则的适用关系。
第三,统一使用“处理”涵盖个人信息的相关行为,实现对个人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使用、提供和公开等行为的全面规范。(www.xing528.com)
第四,明确了个人信息权益的具体内容,有利于充分实现对自然人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的保护。《民法典》明确了自然人就其个人信息享有的权利:同意他人使用个人信息的权利;查阅和复制个人信息的权利;针对错误信息提出异议及要求更正等必要措施的权利;删除个人信息的权利。
第五,明确侵害个人信息的免责事由,有助于实现权益保护与自由维护的协调。
“十四五”时期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发展的重点工作有哪些?(20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建议》。该建议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目标、如何发展等重大问题,明确指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成为必然选择和关键举措。在“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同时,还要在强大国内市场基础上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二、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但离现代化国家目标仍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等。在“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体系的优化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了制度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在“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十四五”时期,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克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因素。
五、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在“十四五”时期,要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协同性,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从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同时,还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七、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十四五”时期,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要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考生点评
在法律政治经济部分,2021年出现了两道材料题。学会阅读和利用材料十分重要,类似于《民法典》和“十四五规划”,我们只是新传考生,不是法学和经济学的考生,就表示对我们的考查并不在于深度,而在于对事物的理解。一定要利用好材料,答案源自材料。同时,这两道题也再一次提醒我们一定要关注时事,多读新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