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疗应用的脑机接口将带来社会效益

医疗应用的脑机接口将带来社会效益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伦理问题,超级人类的反思脑机接口为医疗、学术等各方面都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人类突破生理局限提供了技术基础。未来脑机接口在医疗应用方面将进一步扩大,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而脑机接口作为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技术,想要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要对伦理问题进行规范,在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价值的基础上,推动人机协同发展。

医疗应用的脑机接口将带来社会效益

阐述“脑机接口”技术现状及应用趋势。(35分)

人机交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得脑机接口逐步成为现实,它是基于脑电信号实现人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通信和控制的系统。从最初的医疗应用到现在的学术研究,脑机接口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这一技术在未来也将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人机协同发展也将进一步迈向人机共生的新方向。

一、技术现状

(一)医疗应用,残疾病人的福音

脑机接口技术最初主要应用在医疗上,在神经修复、恢复训练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植入人工装置来替换掉原有功能已削弱的部分神经或感觉器官,人工耳蜗是迄今为止最成功、临床应用最普及的脑机接口。2021年4月份,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等组织启动了脑机接口联合研究项目,旨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儿童脑智发育治疗带来新的福音。

(二)学术研究,微观效果的探查

脑机接口技术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种形式。研究者可以使用非侵入式的神经成像术作为脑机之间的接口进行相关实验。目前脑电图(EEG)作为有潜力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凭借其良好的时间分辨率、易用性、便携性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得到深入研究。例如在传播学研究中,通过EGG体现用户的真实反应,可以将传播效果的探查深入到用户生理层面,为以后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伦理问题,超级人类的反思

脑机接口为医疗、学术等各方面都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人类突破生理局限提供了技术基础。囿于资金和技术等限制,脑机接口目前还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和突破性进展,但也有人提出了对于“超级人类”的伦理忧患。技术的初衷是为了提高人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人机一体的超级人类的能力也在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人的独特性和人文价值该如何坚持,超级人类是否会取代普通人类,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二、应用趋势

(一)技术完善,扩大医疗应用范围

目前脑机接口在医疗方面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应用,而随着技术的完善与发展,它将使得更多的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从2020年10月的小猪实验到2021年4月的猴子操纵游戏实验,马斯克团队在脑机接口技术一直在不断突破,他本人也称,这些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能使得残疾人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未来脑机接口在医疗应用方面将进一步扩大,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二)微观研究,优化用户参与体验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各种可穿戴设备可以加入物联网之中,使得用户反馈信息深入到生理和心理层面,这为脑机接口在微观层面探查传播效果提供了数据基础。目前的学术研究更多还是在实验室通过脑电实验进行相关的数据收集,而在技术加持之下,这种数据收集在未来也许会更加方便。通过对用户的深入探查,脑机接口技术会在优化用户参与体验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伦理规范,推动人机协同发展

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和设备在人们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延伸了人的能力,突破了人类的生理局限,也同时加重了人们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人机一体的态势。而脑机接口作为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技术,想要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要对伦理问题进行规范,在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价值的基础上,推动人机协同发展。

后人类时代下,脑机接口不仅要在技术方面进一步完善,为医疗和学术等方面提供更多可能,最重要的还是要厘清人与机器的关系,保持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但无论如何,这一情境为人类重新认识自我、定义自我,进而从去人类中心化角度批判性地反思人类文明提供了绝佳契机。对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人际关系的反思,终究是对人的本质的反思。

考生点评

脑机接口是近年来非常前沿的热点话题了,与喻国明老师研究的认知神经传播也有着紧密联系,学院多篇论文都有所涉及,体现了北师对于前沿热点的敏锐洞察。这里引用了彭兰老师《新媒体用户研究》部分内容,关于人际关系、赛博格化这本书中都有所涉及。

需要提示两点:一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不要觉得太前沿就不会考,我当时也只是扫了一眼是没有深究,导致在考场遇到时大脑一片空白,这里应该是失分最严重的地方了;二遇到不会的题目尽可能往自己会的地方靠拢,脑机接口从字面理解也能知道是人的大脑和机器相连,那势必会涉及人机关系这样的伦理问题。

当然这只是下下策,还是要提醒考生在备考中多关注前沿热点,关注老师研究方向,以备不时之需。

主编点评

考场上遇到太过于前沿,难度比较大的题目,考验的就是随机应变能力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题目都应该往新闻传播的大方向去靠拢,在答题前认真审题,想清楚思路再动笔,考生这篇答案也是非常的专业和切题,用到的案例也很新颖,值得学习和借鉴。(www.xing528.com)

谈谈你对网络社会资本的理解。(35分)

根据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是指在制度化的社会网络关系中,通过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长期投入与交换的资源集合体。在互联网语境中,链式的开放型网络社区极大扩张了用户的社交范围,作为节点的用户地位也随之提高。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整个网络社会,都因此获得了网络社会资本交换与增量的更多可能。

一、网络社会资本的正面表现

(一)个人网络扩张,超级个体出现

进入Web2.0时代后,网络中的新的社交方式、新的社交平台推动了个体社会网络的构建,使人们的关系具有更多的扩张可能,在这个基础上,人们也有了获取更多社会资本的可能。例如在知识付费平台上,用户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在开放性平台上进行分享,通过付费的方式进行这种社会资本的交换,极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而在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上,千万百万级博主也通过个人社会网络的扩张逐渐变成网络中的超级个体。

(二)互动仪式兴起,社群力量崛起

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指是成员间强调彼此关系、加强群体认同而进行的共同在场的互动。而网络社会实现了身体的虚拟在场,借助新媒体形成趣缘为主的群体聚集,为社群力量的崛起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2019年饭圈女孩和帝吧联合出征行动,在利用这种互动仪式构筑集体记忆的同时,也是在利用社群力量进行社会资本交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节点网络社会,新型经济繁荣

互联网这一高维媒介赋予了每一个用户更大的生产与传播的权利,作为节点的用户地位不断上升,催生了诸多新型经济形式。例如旨在促进多方供求交易的平台经济,一方面它可以刺激用户不断产出优质内容,使得用户可以更高效地实现自己社会资本的交换与增量;另一方面平台利用算法和协同过滤等方式实现供需信息的精确匹配,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社会资本交换的效率与规模,爱彼迎、美团等都是利用社会资本而兴起的典型案例。

二、网络社会资本的负面表现

(一)群体性孤独,人群区隔固化

丰富的连接形式为用户积累社会资本提供了更多可能,用户可以更好的控制互动的形式与程度,从短期来看能够极大提高社会资本交换和积累的效率,但从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形成稳定持久的联系,大量的线上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线下互动,从而产生雪莉·特克尔提出的“群体性孤独”症候。根据有关研究,美国70%左右的青少年有减少社交媒体使用的想法。同时过于紧密的联系又会加剧人群的区隔,使得原本流动性较强的网络社会变得固化,不利于形成健康的网络社会。

(二)群体性迷失,舆论环境恶化

互联网通过标签化等技术使得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诸如粉丝这样的特殊群体,以此为基础进行的社会资本交换则能发挥更大的力量。但这种紧密的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和外界形成了一定的区隔,产生了“信任异化”,进一步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甚至产生网络暴力的权力资本。微博中经常出现的不同粉丝群体的对骂与冲突则是典型代表,进一步恶化了网络舆论环境。

(三)工具理性驱使,隐形权力崛起

工具理性是指个人对于目标利益的追求胜过一切方式和手段。社交平台通过协同过滤、算法等方式使得供需双方得以精确匹配,极大提高了社会资本交换的效率。但这使得掌握技术的资本方拥有了更大的权力,进而挤压了相对无权者的话语空间,产生新的不平等。例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指出的,在外卖平台和用户需求的双重挤压下,外卖骑手作为相对无权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进而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网络技术为社会资本带来更多的可能,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一局面,作为节点的用户应不断提高媒介素养,抓住智能红利为个人社会资本赋能,平台和政府等主体也应洞察技术弊端,并做好网络社会的掌舵者,如此多方协作,才能不断推动网络社会良性发展。

考生点评

不同于以往对于传播效果理论的考查,北师2021年考查了社会资本在新媒体时期的嬗变,需要考生灵活应对。这里也再次提醒考生,对于经典传播学内容的学习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应对更灵活的考题。

主编点评

这道关于网络社会资本的题目,难度并不小,考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现实观察在考场上写出一篇这么优秀的答案,真的很棒!整体上来看,这份答案结构清晰、思路完整、观点精彩、案例丰富!值得学习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