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样本含量的适宜性、抽样对象的稳定性,可靠性的重要问题

样本含量的适宜性、抽样对象的稳定性,可靠性的重要问题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抽样方法的可靠性、样本含量的适宜性以及抽样对象的稳定性,是保证抽样调查方法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整体情况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样本含量的适宜性、抽样对象的稳定性,可靠性的重要问题

两段采访材料

案例一:

记者:北大辩论会要开了,遇到什么问题?

老师:有个同学生病了。

记者:是您的队伍的吗?

老师:是。

记者:叫什么?

老师:王昱。

记者:她怎么了?

老师:天气太干了,她上火了嗓子哑了。

案例二:

记者:我注意到王显身体不舒服,她是不是生病了?

老师:是的,天气太干了,她吃了辣,嗓子哑了。

记者:如果他没好,会发生什么?

老师:如果他没好,我们没有替补队员,就会出现很大问题。

请说明两个案例中相对应的提问方法、类型和特征,有什么不同的视频采访效果。(25分)

一、案例一

(一)提问方法与类型

在案例一中记者使用的采访提问方法主要为正面提问。正面提问是一种基本的新闻采访提问类型,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提问时将自己的问题不加修饰、开门见山地提出,直白不拐弯抹角。在问题类型上,多为闭合式问题,往往要求回答者有一个明确、简短的回答。

采用正面提问这一新闻提问方式,话语往往直接不委婉,开门见山,较少地使用辞藻修饰,目的性很强,信息密度高,因此常常应用于“硬新闻”、事件性新闻采访当中;但是缺乏交流感,较为生硬。

(二)视频采访效果(www.xing528.com)

在视频采访的过程中若选择正面提问+闭合式问题,对于视频观众而言,信息获取效率高,信息密度价值大,观众可以快速获取有关新闻采访对象和相关事件的有用信息。但另一方面,闭合、直接的提问意味着机械的一问一答,在高效短小的同时,缺乏采访温度,缺乏记者与被采访者间的交流感,如果观众与该事件关联不大,可能无法引起观众的阅读兴趣。另外对于被采访者而言,这种直白、直接的提问方式可能会令被采访者无法放松,紧张的情绪也可能使采访无法取得最佳效果。

二、案例二

(一)提问方法与类型

在案例二中,记者使用的采访方法为引导性提问和假设性提问。引导性提问是指记者通过对事件的叙述和范围的圈定,引导被采访者回答记者需要的有效信息,第一个问题“他是不是生病了”就是引导性提问;假设性提问是指提出假设,让被采访者想象、预测假设情境下可能发生的事件,如第二个提问“如果他没好,会发生什么”就是一种假设性提问。

(二)方法特征

在新闻采访的提问中,引导式提问于正面提问的相同点在于极强的目的性,两者都是新闻采访效率性的体现,都是为了获取事件相关的有效信息。但是区别在于,相比于正面提问,引导式提问在遣词造句上、在话术上不那么强硬,更具交流感;假设性提问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式,可以让被采访对象在一定范围内“预测”可能发生的事。

(三)视频采访效果

相比于案例一的正面提问方式,引导式提问与假设性提问最大的优势在于“软化”了新闻采访的生硬感,通过营造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平等的交流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被采访者身心放松,使得视频采访更具温度,而非机械的问答。这种采访方式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可能会让记者获得意料之外的信息增量,但是相比于正面提问,信息密度肯定是会有所降低。

主编点评

这是一道材料分析题,但要求和所学的实务知识相结合,进行合理分析。考生的答案其实分析得很到位,分别就提问方法与类型,方法特征,视频采访效果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语言运用也很专业,如果能够有个小结尾总结一下,表达一下看法就更好了!

美国大选民调结果和最终结果有较大差异,谈谈在抽样调查中,抽样过程要注意哪些问题?(25分)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调查方式,指的是从全部需要调查的对象当中,抽取其中的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通过对该部分单位调查的结果,来推断和估计全体调查对象情况的一种调查方法,即通过部分来反映整体。在2020年的美国大选中,拜登以反转的方式票数领先于特朗普从而获得大选的胜利,但是这与各大民调机构通过抽样调查预测的“拜登大比分获胜”却大相径庭,其实这已经不是美国大选民调的第一次“翻车”。抽样调查是一个需要严格遵守抽样程序,并需要对可能出现的误差加以控制的研究方法,因此在使用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抽样方法的可靠性原则

由于抽样调查这一调查方式注重通过所抽样本来分析、推断整体范围内的对象情况,调查结果需要具有可推广性、可预测性,所以抽样方法的可靠性是使用抽样调查方法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抽样方法分为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两种,对于像美国大选民调这种调查,可以让每个调查对象具有均等机会成为样本的概率抽样更为合适,因为它可以准确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也就使得所预测的整体情况的可靠性更高。因此抽样方法的可靠性原则是抽样调查的第一原则。

二、样本含量的适宜性原则

抽样调查方法发明的初衷是由于整体调查对象过于庞大,在有限的时间与资源内,很难将整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逐一调查。为节约财力、人力等资源,调查研究人员便通过抽样方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以此反映整体情况。如果抽取样本过少,便难以推断整体;样本含量过大又费时费力,所以如何抽取有限样本,以获取高性价比的代表性效果,即个体含量的适宜性是成为抽样调查法应当注意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样本含量由调查预算决定,样本含量越大,调查误差越小。

三、抽样对象的稳定性原则

若想通过当前所抽取的样本的状况反映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如在美国大选中利用选民态度预测大选结果,则需要抽样调查对象的稳定性,即调查对象在多大程度上会维持调查时的态度、行为直至大选投票。美国大选虽然投票时间只有一个月,但是算上前期竞选人的造势宣传,整个过程较为漫长,这段时间内,大众媒介的宣传、社交媒体的推送、人际传播的影响等多重中介因素不断地影响着选民。虽然选民有着自己的政治倾向,但是这些中介因素多多少少会影响最终的选举结果。

综上所述,抽样方法的可靠性、样本含量的适宜性以及抽样对象的稳定性,是保证抽样调查方法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整体情况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