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血关系及其调理-医易闲话

气血关系及其调理-医易闲话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气得依赖血之运载才能运行于全身。关于血气之间的关系,传统中医还认为“气为血之帅”。中医认为血的运行有赖于心气和肺气的推动以及肝气的疏泄调畅。因此若气充盛,则气机调畅,血液的正常运行得以保证。现代西医学中,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所以东方在古代就是在左边。

气血关系及其调理-医易闲话

在《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中, 岐伯对黄帝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若人体的血气不和,就会有病变、生病。

传统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意思是血像妈妈,能够“养”气,还能“载”气。所谓血能“养”气,是指血液的濡养能使气变得充沛旺盛。在人体的任何一个地方——五脏六腑、四肢百节、九窍等任何部位,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人体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濡养就会出现气虚、气衰、气少等气的功能丧失的病变。也正因此,血虚的人,一般都兼有气虚的表现,而“血足”的人必定“气旺”。所谓血能“载”气,则是指气存于血中,由气“载”着。因此气是因为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也就是说,气得依赖血之运载才能运行于全身。所以古人说“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

若从中医的阴阳概念来讲,血为阴,气为阳。血气之间的平衡,就是阴阳之间平衡,《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可以理解为血平气秘,血气之间的阴阳平衡了,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反之,“阴阳离绝”了,血气若是分离了,血气的阴阳平衡关系被打破了,那病人就会危险了,以致“精气乃绝”而生命终止。故“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因此,调整血气之间的关系,使其恢复协调平衡的状态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法则之一。

关于血气之间的关系,传统中医还认为“气为血之帅”。作为“儿子”的“气”可以成为“母亲”的“血”的“将帅”——“气”负责指挥、引导和统摄“血”的运行。

传统中医认为,血液的化生,是以津液、肾精和营气等精微物质作为物质基础的。这些精微物质,却又是在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之下才得以生成及转化为“血”,所以“气”可以说是“血”生成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气能生血”!有古传中医内证能力的人,可以看到体内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古人早早就知道,气充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就强,因而血液充足;气虚亏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就弱,因而易于导致血虚的病变。千百年来,中医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就是基于前人的这种体认总结出来的临床经验!此为“气为血之帅”第一层含义。

气能参与生血,还能推动“行血”。中医认为血的运行有赖于心气和肺气的推动以及肝气的疏泄调畅。总之,中医认为血因气之推动而行——气行则血行!因此若气充盛,则气机调畅,血液的正常运行得以保证。反之,气亏、气虚、气少,则乏力推动血行。气机郁滞不通,也不能推动血行,因此就容易产生血瘀的病变。此外,气的运行发生逆乱,升降出入失常,也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出现血液妄行的病变,如气逆者血随气升,气陷者血随气下等等。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血液运行失常时,常常配合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这就是气能行血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气能行血是“气为血之帅”的第二层含义。(www.xing528.com)

“气为血之帅”的第三层含义,是“气能摄血”。所谓“气能摄血”说的是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如若脾气虚弱,失去统摄,往往导致各种出血病变,临床上称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脾的这个藏象功能,西医可不是这样看的。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的功能也不一样。现代西医学中,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西医传入中国时,当时的翻译家把英文“spleen”翻译成了“脾”,于是很多人就以为西医的“spleen”等同于中医的“脾”,其实并不是一回事。掌握古传中医的内证能力的人,可以在“返观内察”(理解为一种人体内视的功夫吧)中看到,脾脏和胰腺,其色与胃一样为黄色,所以可以“证实”,中医里的“脾”包含了现代解剖学里的胰腺!在中医的诸多经典里,也有这样的描述。《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难经》《医贯》等医书中均有对脾有详细的描述,如:形如犬舌,状如鸡冠;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从解剖学描述来看,中医的脾确实包括西医的脾和胰腺。

曾经有一位学过西医后来改学中医的朋友问胡涂医,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脏器的概念太不一样。比如,中医说肝在左,而西医一解剖,发现肝明明在右边呀!因此学西医的人觉得中医不科学!很多现代学者攻击中医不科学,连最起码的解剖常识都不懂。其实不是中医不科学,而是中医看待人体的思路跟西医不一样,中医是基于取象比类,比较“形而上”。我们中国的古人对中医五脏六腑的定位,是根据其“功能”来取象。比如中医所说的“肝”,是指“肝气”而非实体的“肝脏”。肝气,在中医的藏象学说中,是主生发。而“生发”应的是“东方”之“象”。与今天的地图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正好相反,中国古代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参阅《 医易闲话—— 数的四气》)所以东方在古代就是在左边。所以中医才说肝在“左边”,而不是说实体的肝脏在左边。同理,中医说肺在“右边”,是因为肺气主肃降、沉降的,如太阳下山,在西边,西方在古代的定位系统里是在右边。肝与肺,一左一右,一升一降,负责调和全身的气机。顺便说一下,时至今日,在大乘佛教的寺庙里,一般在大雄宝殿上都会供奉三尊佛像。中间的佛像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左边一般供奉着药师佛,因为左边是东方,药师佛是东方世界的佛嘛。释迦牟尼佛的右边一般供奉着阿弥陀佛,因为右边是西方,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嘛。

所谓“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人体的疾病,说到底,都与“血气”有关!因此调和血气,调和阴阳,就是最好的养生祛病的法门!很多读者问我,有没有一个男女老少通用的除百病的大处方?若是草药处方,绝对没有!因为凡所有病,用中草药治病都必须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风、寒、暑、湿、燥、热、邪七字辨病,五脏应季主治。虽然象数的数字配方,也一样要经过辨证论治,但是因为数字没有草药的“毒性”,至少毒不死人,数字治病的最大优点是节能环保没有毒副作用,最坏的结果顶多是无效。所以肯定有一组数字配方适合男女老少的!

根据医道的道理和《易经》的道理来说,宇宙万物都是大道所化生。好比众多树枝和树叶,其根源都在最初的一颗树的种子。种子好比大道无极,树根好比太极。树干树枝好比两仪、四相,树叶好比八卦乃至万象。现代医学的病名,就如同不断增长的树叶,每增加一个新的病名就如同增加一片新的树叶,没完没了的新病,就如树没完没了的长叶子,数都数不过来。现代医学无法知道病因就只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的医院,简直一家比一家大,各个科室越分越细。现代医学有研发不完的药物,更有治不完的各种疾病。而中医治病,虽然也要经过严格的辨证论治,但是究其根本,无外“阴阳”两个字!阴阳,即血气!血浊气虚,几乎是现代人的通病!什么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血浊气虚引起!(参阅《医易闲话—— 闲话“三高”症》)

血浊气虚怎么办?清血补气呗!古传中医的有一组秘传象字配方,专门清血补气。有缘的读者,可以见面时问胡涂医要这组数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