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易闲话:探讨三高症

医易闲话:探讨三高症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高症是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三种现代社会的富贵病。三高症可以单独存在,也可能相互关联,特别困扰现代人。因为目前西医专家只懂提供药物给患者长期服用“控制”,而无法“治愈”。三高问题,说到底还是“液不足”——“正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通,仅此而已。——此处“过用”二字便是对各种疾病特别是三高症的最好解释了。这种拥堵人体血管的痰湿,多发生在“痰湿体质”的人身上。

医易闲话:探讨三高症

三高症是指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三种现代社会富贵病。三高症可以单独存在,也可能相互关联,特别困扰现代人。因为目前西医专家只懂提供药物给患者长期服用“控制”,而无法“治愈”。胡涂医常跟西医的专家朋友们开玩笑说你们那是“专加”——在西医的治疗下,往往血糖从两个加号变成三个加号,一路治疗一路加号在增加。现代医学治高血压也是越治越高,一旦停药就会不可控制。不客气地说,西医对于三高症除了要患者长期服药“控制”——且别说是否真的控制得住、控制得不再增“加”,除了通过“吃药”来控制“指标”这一招,几乎束手无策。

血压也好,血糖也好,血脂也罢,相关的指标出了问题,一定有一个背后的成因——那一定是一部分身体机能衰退造成的。可是现代医学不但不去找这个病因恢复身体机能,反而用外来的东西(化学药、工业药)来替代我们人体本身的功能。现代医学治疗的结果,是人体这部分机能在持续被替代的过程中不停衰退,直到丧失这个功能。这是非常可怕的,为什么很多病到后面会严重失控,引起全身的衰败?就是因为现代医学对于生命还不够了解,还没发展到前面说的身心灵的高度,所以才盲目去控制数字化指标。我们看那么多吃补品、保健品的人,从真正中医的角度来看,他们实际上就是放弃了让自己身体生产、制造、加工的功能,妄图通过“补”让身体变好。其实越补,身体的运化能力就越懒惰,整个身体的机能也就衰败得越快。当然,中医也不是不主张进补,只是中医进补有一个前提,就是得把五脏六腑调理得基本正常,特别是脾胃的运化功能健全,消化吸收都还好,才可以进补。否则你一大堆补药下肚子,本来就虚弱的脾胃无法消化掉那些大补的滋黏性补品,久而久之反而把经络给堵塞得更厉害,偷鸡不成蚀把米!特别是大手术过后,千万不可以进补,很多人不懂行,手术过后各种补品拼命进补,这是完全错误的,身体虚弱的时候,脾胃运化能力变差,此时虚不受补,岂能瞎补!

那些常年吃降血糖、降血脂、降尿酸保健品、化学药品的人,实际上就是在某种意义上放弃了他们自身的代谢能力。到后面就会严重丧失代谢功能和自愈能力!吃保健品到底是在养生还是在养死,真不好说!真正的养生治病,一定是以恢复人体本身的各项功能为目的,凡是替代性的手段,最后换来的一定是各项功能的全面衰退,因此最终一定是毁灭性的结果。

三高问题,说到底还是“液不足”——“正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通,仅此而已。若要往深里分析,三高症的主因是虚火旺,虚火旺了,脏腑里的液就收不住,脏腑的液都往外排,就容易导致血糖、血脂、血压“三高”。《黄帝内经》没有专一章论述现代人的三高。但是整部内经几乎在在处处都在指出各种疾病的原因。就“三高”来说,主要这三篇:《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天论》。 特别是第一篇《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讲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此处“过用”二字便是对各种疾病特别是三高症的最好解释了。举凡饮食、精神、劳逸等等各种“过用”都是疾病的根源。中医的经典,用现代的话总结来说,比如高血压,在中医看来压根儿就不是病!高血压是人体的一个自我保护机制,是因为你“过用”、透支了生命,身体不得不通过加压的形式来加速已经被损耗而不足的气血津液的形成,以满足生命活动的全部需要。所以,真正的中医都主张高血压绝对不能用吃西医大规模生产出来的降压药的方式来治疗。

“过用”必然引起“不足”!具体来讲是五脏六腑中哪些地方不足呢?在中医看来,主要就是肝肾不足,中医术语叫作“肝肾阴虚”。阴虚,阴就不能制阳,此时虚阳就会上冲,冲到头脑就会晕,因此也容易感觉到下盘不稳。所以高血压的人常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严重的时候甚至走路都感觉飘飘然,头晕乎乎的。

那么肝肾不足又是啥原因引起的呢?还是因为“过用”——耗得太多!比如熬夜、长期伏案工作少运动、KTV玩太多、纵欲、工作太紧张太拼命,银行业里的交易员很多高血压就是这样引起的。这些“过用”都耗肝肾真气、津液、元能等。

肝肾被耗得多,显然就“不足”,但身体又需要,怎么办?人体很聪明,它会自保自救——通过加压的方式把气血供应到身体各个部位,尤其是大脑需要很多气血的滋养。所以高血压其实也并没有现代医学说的那么可怕。它其实是身体的自我保护!高血压可能是身体在提醒您说:“喂,主人!你过用了我,导致方方面面都不足了!你不要再消耗我了好吗?拜托你歇歇吧!”在古传中医看来,不通过补五脏来治疗虚症的一切手段,都是无用功!凡是试着通过化学药物来代替人体的功能,而不是修复五脏六腑平衡的一切手段,都像花心男人的话一样不可信!

上面说的导致高血压的原因是身体被耗得太多而“不足”引起高血压,其实身体被瞎补太多而“有余”也会引起高血压。咱们中国人新年总爱祝福人家“年年有余”,人体要是“有余”了可就坏了!

所谓“有余”,就是身体拥有超过机体“运营”所需的东西!好比屋子里杂物太多、垃圾太多了,没有及时清理打扫,屋里都给堵住了。人体内的“垃圾”若是没有及时排出去,垃圾“有余”了就会把身体给堵住了。好比中国的各大城市都堵车,原因是当年的城市规划里没有考虑到今天会有这么多的人买得起汽车。过去二三十年,每一年都有海量的新车上路,路就那么宽,车越来越“有余”,加上新司机也多,各种不文明驾驶之下,怎么能不堵车呢! 同样的道理,日子好过了,各种养尊处优。每天吃的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又没有足够的运动去排泄,血管也会因为摄入的营养“有余”而被痰湿拥堵!(www.xing528.com)

这种拥堵人体血管的痰湿,多发生在“痰湿体质”的人身上。痰湿体质的人士去医院验血,有时候血液不容易抽出来,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护士们得敲打敲打血管才能把血抽出来,而且抽出来的血油腻腻的,很多脂肪,这就叫“高血脂”。在中医看来,痰湿是一种“多余”的东西,这东西慢慢渗透到了血管。痰湿是一种阴邪的阻碍力量,这股力量会让血管里的血流动变慢、不顺畅。血液流动变慢、不顺畅,可是我们身体各个地方都需要气血滋养,怎么办?人体很聪明,它会指挥心脏加速跳跃,努力泵血液上去,这样血液就会升上面部、头部,于是又形成了所谓的“高血压”!

在中国农村生活过的人可能都记得,小时候村子里的河流都是干干净净的,几十年过去,河水不再清澈。就是因为工业社会各种废物淤泥往河流里排放导致河水浑浊不堪。乡村管理者缺乏环保意识,不好好清理,就会导致今天的河流浑浊脏臭。同样的道理,如果血管被“有余”的痰湿废物堵住,就会使血液变“脏”、血脂变高。人体很聪明,哪里有堵,它就会调动气血去攻破这个淤堵,且不说是否攻得破淤堵,这个调动气血进攻淤堵的过程,也会形成所谓的“高血压”。

因此,不管是“不足”还是“有余”所引起的高血压,都是人体的自保、自救!不必惊慌!

当然,不必惊慌并不等于就可以置之不理,从古传中医看来,应该回到中医的五脏主治!除此,别无圣法!

以上说的,主要是高血压和高血脂,三高的另外一高是高血糖,让西医几乎束手无策的糖尿病。 我这里说的“束手无策”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办法,而是极言他们无法根治。高血糖呢,传统中医本来也没有这个病名。于是有些中医的同仁就根据西医的糖尿病定义下的有些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口渴、爱喝水、尿多、吃得多等特征把中医所说的“消渴症”与西医所说的“糖尿病”等同起来。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说,“肥则令人内热,甘则令人中满,故气上溢,转为消渴”,意思是说,经常喜欢吃肥甘厚腻的人,容易生内热;喜欢吃滋腻类食物,如:蜂蜜巧克力等,过度滋腻脾胃就把脾胃困住了,运化功能就会失职。脾气不能升清,就会上溢,转为消渴。哈哈,这是中医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消渴”!但《黄帝内经》并没有进一步告诉我们“消渴”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明朝大医张景岳先生把“消渴”分成了上消、中消和下消,还告诉我们症状和治疗方法。比如口渴、爱喝水,血糖值非常正常,是中医里面的上消。吃得多,屙得快,身体消瘦,属于中医里面的中消病。喝得多、尿多,属于中医里面的下消病。上中下三消的治法还是得回到五脏主治,而不能用化学药物来代替人体的自愈功能!

可见中医所说的“消渴症”与西医所说的糖尿病不能等同起来。 好比胃痛、反酸,这都是症状,在中医里面是分开单个的疾病,但在西医统称为胃炎(慢性胃炎、急性胃炎,胃溃疡,糜烂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中、西医的病名确立不同,所以中、西医不应该混为一谈。胡涂医一直主张,学中医就应该把中医搞得清清楚楚,学西医就要尽量把西医弄得明明白白。“中西医结合”听起来很美妙,但是恐怕“人鬼情未了”—— 两者的思维方式、治疗方式差别太大了。就像三高症这种西医束手无策、无法根治的疾病,在中医看来,三高症压根儿就不是病,而是五脏六腑出了问题人体为了自保自救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只需要回到五脏六腑主治,使人体恢复自愈能力,修复人体的气血阴阳,才是治疗三高症的正途!

那么,中医有没有什么老小咸宜的办法预防三高症呢?当然是有的!简单来说,还是《黄帝内经》开篇的话:“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参阅《问道中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简单来说,饮食有节制,不要胡吃海塞,多做运动,生活有规律,保持阴阳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