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易闲话:中医整体观及其重要指导意义

医易闲话:中医整体观及其重要指导意义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医学认为人的皮肤之内是一个整体。中医的整体观,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于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整体观念与生理: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精气神学说则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传统中医主张自然整体生成,五脏六腑是生命的核心

医易闲话:中医整体观及其重要指导意义

在“古传中医传承群”里, 我们陆陆续续讲了不少中医药的知识。感谢义工们的整理,有一些不属于秘传的内容,将陆续在这里公开。

中医的整体观来源久远,女娲补天的传说、伏羲八卦、气一元论阴阳五行,都包涵着整体观的思想。

中医的整体观,首先是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其次人的精神与形体是一个整体,然后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人生存的所有环境,都与人体有关系!诊治疾病的时候,都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不能不管不顾。

西方医学认为人的皮肤之内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万物有没有关系?需要研究,发现了有关就承认,发现不了就不承认。但是,世界上可被发现和认识的明物质,只占百分之六左右,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发现不了的“暗物质”。

中医研究“有无相生”,极为重视环境,看不到的也承认它存在,就叫“小而无内,大而无外”,气充满了整个宇宙。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气交之中”。元气,由混沌状态生成天地,生成万物,但是,气没有消失,聚而成形,散则无踪。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生成的条件,有自身的规律。这就是“道法自然”,中医的整体观是天道的体现,既与哲学有关,也与哲学无关。

所以风水对人体有影响,人体对风水也有影响。这其实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好人所在,必是好风水。

其实中医所讲的五气六淫等对人体影响十分深刻。这也是“整体”的、非个别的。简单扫盲:

中医把人体的结构与天地时空万物联系在一起,让人生病的因素就是邪气、淫邪。比如,风火湿燥寒。这些是自然界的气候“五气”,也是古人概括一年之中春夏气候变化的规律。它们太过而引起人体疾病的时候,就被称为环境(外境)致病因素的“六淫(加上暑气、暑邪)”。

邪气可以从外部环境而来,也可以从体内逐渐产生。风火湿燥寒,无论是外来,还是内生,都有相似的表现。外来邪气伤人的时候,正气虽然有所损伤,但是与内伤产生的病证相比较,损伤的程度不一样。内生的五气(邪气),都有相应的脏腑功能不正常;当然,内在脏腑功能不正常,也容易招引外邪。这正如张仲景所说“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由此可见,风火湿燥寒由外入内伤身体,或者由内而生,都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系。而脏腑为何会失调?正气不足!

五气辨证论治,与脏腑辨证,密不可分。治疗的时候,既要考虑“五气”的特点,更不能忘记了脏腑功能的恢复才是根本。大家要把这个“观点”变着法子记好领悟好。

中医的整体观,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的整体观。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对人体产生影响,而人体对外界自然环境也必然会作出“适应性”反应,这就构成了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性、整体性、不可分解性。

黄帝内经》对生命的起源、人类生存的条件,生命运动与自然界运动相参相应关系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论述。《黄帝内经》把生命看做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从而把人与自然联系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而导出“天人相应”的观念。

《黄帝内经》认为天地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即是禀受天地之气而化生的。《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黄帝内经》认为,生命的产生,是“气”这一“物质”运动变化的结果。《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在《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大科学家霍金说生命不需要“上帝”他老人家,可中国的老祖宗两千多年前就十分“科学”地说了呀!

“气”既然化生、合生了人,人体健康与否,背后的主宰,岂不就是“正气”足不足嘛!大家好好参一参上面这番话,看看是否有一悟吧!

中医的整体观,还表现在人与自然“一起”变化。

《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明确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体很聪明,会对天地万物变化作出类似应激性反应、适应性反应,从而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坏就坏在现代人由于不良的作息,使人体固有的、应有的生理节律被人为地破坏与干扰,适应能力与抗病能力因此远不如古人,就像一般情况下城里人不如农村人“抗细菌”般。如果破坏了五脏六腑适应四时阴阳递交的正常变化,就会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从而发生病变。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

懂得医家内证的,会发现人体五脏与天地、四时一直都在交换着信息和能量。五脏六腑与天地,其实也是一个整体!没有内证功夫者,不可能真明白《黄帝内经·灵枢·本脏》所说的这句话:“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连四时,化五节者也。”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于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整体观念与生理: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每个脏腑各自协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经络系统则起着联系作用,它把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精气神学说则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中医学还通过“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五行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则揭示了脏腑之间的相辅相成、制约互用的整体关系。这种动态平衡观、恒动观、制约观,与现代系统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发展生理学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理论认为: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不可分。

传统中医主张自然整体生成,五脏六腑是生命的核心。通过经络气血,把“五体”(脉、皮、筋、肉、骨)与脏腑之间联系起来,互相影响,互相为用,密不可分。

(2)整体观念与病理: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更强调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有关系,并根据生克制化理论来揭示脏腑间的疾病传变规律。用阴阳学说来综合分析和概括整体机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反应。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失调是中医学对病理的高度概括。

在病因学和发病学上,中医学十分强调机体正气对于疾病发生与否的决定作用。“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柩·百病始生》)。这种病因学、发病学的整体观,对医疗实践有重要的意义。(www.xing528.com)

(3)整体观念与诊断:在诊断学上,中医学强调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全面考察。对任何疾病所产生的症状,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等,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了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把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反应状态概括起来,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素问·疏五过论》)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的统一,人体的任一相对独立部分,都寓藏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所以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蕴涵着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整体信息。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与五脏相通。故曰:“查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伤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其舌。”(《临证验舌法》)可见舌就相当于内脏的缩影。

中医的“整体观”几乎无处不在。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是中医有别于西医的一个伟大特点。所以中医不会像西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整体”考虑。人体各部位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人体各部分总是互相影响,任何一个部位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部位的变化(甚至引起整个身体的变化)。

先说人体组织的内在联系。

中医的整体观认为,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精密无比的联系。脏与腑,总是有经脉相互络属,气血相互贯注,并通过气路——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所有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的“互联网”Wi-Fi实现24小时无死角的全覆盖。

其覆盖的“路由器”是精、气、神、血、津、液来作为“媒介”进行协调运作。而这精气神血液津又是以五脏六腑的协作为基础。比如,心主血脉,肺主气,而气血的生化运行,需要心肺的共同作用,此外还要依靠脾的运化、统摄,肝的疏泄、储藏,肾的温养,然后才能运行全身。

人体组织器官的整体观还表现在各个单独的脏器与其相应的主属也是一个小整体。比如,肾藏精,精能化髓养骨,上荣于发。所以肾与骨(包括牙齿)与头发是个“整体”。

再说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

人体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就是阴阳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阴阳双方的互根互用,是生命活动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中医把阴阳平衡作为养生康复的最基本切入点。“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尽管疾病的表现千差万别,但是究其本质,都是阴阳失调。而阴阳失调的表现,就是偏胜与偏衰。而阴阳偏胜与偏衰,还是由于整体上的正气不足。

顺便说一下,中医所说的阴虚通常泛指体内某种物质(比如正气)的缺损,阳虚主要指人体机能和代谢活动的衰退。阴盛是指外来寒邪侵犯,或内在机能的衰退。阳盛是指外来热邪的侵犯,或内在功能的亢奋。“阴阳盛衰”是人体疾病的一个“整体”概括。

中医的整体观,几乎贯穿整个中医诊治的方方面面。比如肝病高明的中医往往不立即治肝,而是护脾胃。补肾养心。为啥呢?肝属木,木克土(脾胃),(肾)水生木,肝木生(心)火。——这个“整体”的角度就是五行学说。生克关系清清楚楚,才可以治未病,从而治已病。《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脾脏属中央土,旺于四季。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主肝、心、肺、肾。脾脏属土,旺于每季后十八天,不独主四时之一。因此可以说四季属时,也可以说脾不主时。

中医的整体观,说到底都是讲天地人三者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而人身本身也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的大千世界叫大宇宙,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有着密切的联系。整体观,要求学习古传中医的人不可以太“精明”,不可以死脑筋往一点一滴的“知识点”里钻。古传中医的学法要“文科生”一点儿才行,糊糊涂涂,有个“整体”了解就好。否则知识学到啥时候才能学得完?现在的人难以成为大医,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我们的学习方法被学校训练得很“科学”,很爱“逻辑”。——科学思维教育我们学习任何知识和科技要先学会问个为什么,而古传中医也提倡大疑大悟——也要追问个所以然,但那是“以后”功夫成就了之后的事。

西医的思维方法就是科学思维导出的方法。西医把机体分解成各个部分进行研究,中医强调的是人体的“整体”平衡——包括人体自身内部的平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平衡等等。所以西医治疗结石,开刀取出来,完美!结石没了!可是过段时间又长结石了,怎么办?再切!这就是西医,它治的其实是“症状”(结石已形成),它从结石这个“个体”入手,切了长长了切。而中医呢,则从“整体”来把握,要了解患者的体质、情绪、习惯乃至相关脏腑的寒热、虚实、表里等等!所以若是中医治好了的结石都不容易复发!而古传中医呢,则更是大道直指!结石就是气化物,让它气化还原就好。剩下来的是教会患者去自己修炼和锻炼,从而根治疾病!

西医的发展思路中,是把人拆解成每一个局部去看待,把整体分解成局部。西医采用的就是微观分析,越来越小。先是人的整体,然后采用解剖的方法,产生一个小的器官,逐步小的组织,逐步到了细胞,最后到了分子基因水平。这个的好处就是对人体各个细小部位的分析和认识更加清楚详细,坏处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比如现在这个季节(2018年春夏之交),瑞士很多人都有鼻炎。鼻炎,在西医看来是啥问题呢?就是“局部的”鼻腔黏膜的问题——发炎了。既然是鼻腔黏膜的炎症,西医就采用一些抗生素激素的方法去治疗鼻炎。但是在实际当中效果不明显,鼻炎反复发作的程度不能得到改善。而中医看鼻炎呢,当然也是鼻子的问题,但是中医认识到人体是一个“整体”,鼻子的问题其实不是鼻子本身引起,而是肺的问题(肺开窍于鼻)。既然问题在肺,那么西医的各种治疗鼻子的抗生素激素当然无法解决问题嘛!而中医的治疗方法,一定从肺治起,所以能断根!鼻子与肺,在中医看来是一个“整体”。这正是中医最大的本质观念——“整体观”,也是中医的最大特点!

而中医的“肺”不仅仅是肺一个器官,它与脾土、肾水等是一个整体。所以不管哪个季节的鼻炎,关键要温阳健脾补肺。这样鼻炎就不用局部治疗自然而愈。

再比如,《傅青主女科·妊娠》:“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傅山此论,见解颇真。傅青主这番对脾胃先后天关系的论述就特别到位,没有废话,让人敬佩。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也就运化人体的“水湿”,但这个水湿之气的运化,需要一个能量来源——肾的温煦蒸化(俗称“肾阳”)。肾属水,属水可以理解为肾主司水液的吸收和排泄,以保证人体的水液“代谢”正常。但是肾还要仰赖脾气的制约。制约,在这里指的就是“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人体水液的新陈代谢。

传统中医所说的“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就是指由于肾的动能(理解为“肾阳”)不足以温煦脾阳而导致的。脾阳不足,则又反过来加重肾阳之不足。此两者,后天与先天,同出而异名,同谓之阳虚,名曰“脾肾阳虚”。说到底,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互为因果。这说到底还是中医的整体观。

其实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每个脏腑之间都是直接或间接息息相关的。治肾先救肺和肝,是把“直接相关方”先稳住。好比单位同事意见不合,找到他们各自的主管就好办了。

中医学认为舌、鼻、口、目、耳五官,不是独立的器官,而是通过血脉经络分别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五脏之外候,也可以称为“五阅五使”。

人是一个整体,内外有别,也内外相关。五脏气血精华,都有一定通道与头部的五官联系在一起。五官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脏腑功能的支持;五脏的异常变化,也可以在五官上有所表现。因此,中医通过望五官的色、望眼神、望舌,了解人的听力、嗅觉情况,来判断内在脏腑的功能和病变情况。李东垣说“脾胃一虚,九窍不通”,讲的是共性,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也是整体状况可以影响五官。这一点,也很重要。

好的中医应该懂得把生命的复杂性简单化,把握了“整体性”,就慢慢走入了中医的大智慧,各种复杂的病症在你眼中就会变得简单无比。

在中医看来,各种目疾,近视、远视、散光,目赤痛眦、赤翳白膜、息肉昏涩、色盲等等,都是肝的问题。或为肝受邪、肝气虚而成,或因肝血衰、肝失荣所致。一些人受惊过度或者出现精神障碍,反映在眼神上就是惊慌呆滞,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中医的“整体观”的深刻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