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谈到的“取象比类”,让不少习惯了现代教育的人觉得几乎无从下手。取象比类如果只是单纯的类比推演,那的确是一种“理性缺失”,问题是,取象比类更多、更重要的是其思考过程(假如有这么一个过程的话)需要有足够的“灵性”。灵性的不可把握与非理性特征,使得其看上去似乎是“生而知之”般,让受惯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训练的人觉得学不来,因为这毕竟不科学。 这篇文章就继续谈谈这个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对易经、八卦的思维方式有个更深的了解。
先引用分析心理学创始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先生(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的一段话给大家看看这位宗师级的西方人如何看待咱们中华文明的大易思维:
几年之前,当时的英国人类学协会主席问我,为什么像中国这么有智慧的民族没有科学。我的回答是,这一定是一个视觉的错觉,因为中国确实有科学,它的代表作品是《易经》。中国的科学原则和中国许多其他东西一样,与我们的概念完全不同。《易经》的科学不是建立在因果原则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我称为同步性原则基础之上。我对潜意识心理的研究使我多年以前就开始寻找另一种释义体系……我发现一些相互对应的心理现象不能够按因果关系相互连接,而是按事件的同时发生来连接,所以我称其为同步性。这就仿佛时间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可以以一种不能以因果对应原理来解释的方式同时作用于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医师与病人之间好似碰巧出现的相同的思想、象征和心理状态。 (荣格《悼念卫礼贤》)
我还记得年轻时读到这段话时的会心一笑,荣格老兄真是咱们中华文明的知音啊!荣格所说的没有“因果关系”相关联的心理状态,正是取象比类的思考过程或者说思维方式。这也正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对取象比类的一种总结。胡涂医在前面说过,大易的全部精华均来自先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本身就是一种“图象”。可以引申来说,易经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象、数、理,核心的核心,则是象——取类比象!大易的象,包含了宇宙万物的动态之象以及贯通阴阳之象。这些象的“纲领”,就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象。古人从这八个卦象,推演出错综复杂的64卦来包罗宇宙万有。老祖宗们用“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思维方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正是中华文明的一大闪光点。(www.xing528.com)
八卦思维方式,就是用“取象比类”的方式把世间万事万物归纳入八卦中。很多人对“取象比类”可能还理解不透。象,其实可以理解为意象、表象、相象。类,则可以理解为同类、相同、有共性的。比,就是互相类比、比较。医家会将人体的生理病理之象归类于八卦之中,以便对人体阴阳消长、盛衰变化进行诊断(包括判断、追测、预测等)和治疗。
那么这种八卦思维究竟如何用呢?具体应该取啥象比啥类呢?
回答这样的问题之前,得再重复一遍胡涂医在上一篇文章《医易闲话—— 取象比类》里说的话:“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将人体各个部位与外界万事万物看作一个整体。”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人体自然受制于万物受制于大道。所以《阴符经》曰:“万物,人之盗。”天人合一中医本质属性意味着,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大道范围内,都在八卦场的变化中,都在自然规律的制约中。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万事万物,每一时刻都在相互消长、相互为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阴阳、五行运化之中。说得再明白一点,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空点,都对应着人体的阴阳消长与盛衰之象。换句话说,这一特定时空点,任何一种动态任何一种象,均可反映人体阴消长与阳盛衰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