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实体性的教育价值论是论证教育为什么能够存在的本体论。该理论认为,教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既能满足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价值需要,也能够满足个人生存、享受和发展的价值需要。所以,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这正如同杜威的论证,“教育即生活的必需”,“教育即社会的功能”,作为人类的自我更新方式,教育就是生长,亦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基于此,社会、个人之所以选择或者重视教育就是因为教育具有这样的价值功能。之所以把这样的论证称之为实体性的,是因为教育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东西就是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实体,也可以叫做价值客体。这样的实体价值论构成教育能够存在和必须存在的本体论根据,也是人们选择和重视教育的基本理由。
然而,在教育存在论看来,实体性教育价值论固然可以说明人们为什么需要教育,教育有哪些功能和价值;同时也可以说明现实的教育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必要性和理由,但是,这样的价值需要是否是具有教育性的需要?或者这样的教育存在是否已经遮蔽了教育本身而成为一种被人们的非教育性需要而摆置的非教育性存在呢?从逻辑上看,实体性教育价值论显然是缺乏一种教育性的形而上学前提的澄清和追问的,因而也就很难保证所做的和所追求的是否就是教育性的存在。结果完全有可能人们只追求直接的政治的价值、经济的价值、文化的价值、科技的价值等诸如此类的非教育性价值,惟独教育本身价值处于晦蔽当中。从而出现教育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偏差,缺失教育性的存在意义,至少是忽视教育的特殊性的价值偏差。既然如此,在教育性存在这一前提未曾明了的情境下,实体性教育价值论之作为教育本体论的合法性也就令人生疑了。(www.xing528.com)
正因为现实中的教育实践受到效用价值论的主导,那么在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的要素选择上就不是按照人本身自由、充分的发展需要来配置资源,而是根据某种效用价值的需要配置资源:当政治效用价值占主导地位时,教育资源就会配置政治教条式的;当经济效用价值占主导地位时,教育资源就会配置对经济增长有利的资源;当应试效用价值占主导地位时,教育资源就会被配置为对考试有用的,无论在内容还是方式方法上,都是以占主导的效用价值为转移,从而遮蔽那些对人的自由充分发展有利但是不符合主导地位的效用价值需求的教育资源,这就必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有人在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的演变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教育目的 “并不是 ‘为了教育’的目的,更不是 ‘教育本身的目的’,而是国家政府或政党通过教育实现的教育之外的目的。因此,在这里面,包含的是发展经济或维护政治的理性,而非教育的理性的,它只需要教育的 ‘服从’,去为完成政治的任务或者经济的任务服务,这被认为是其存在的首要的理由”[3]。而教育目的是由教育价值观决定的,教育价值观来自于对教育存在的认识。效用价值观就是把教育作为一种可以实现某种价值目标的实体工具而让其存在,如此的价值观必然产生非教育本身的教育目的,只是一种与教育本身相关的目的。当教育以这种相关目的为转移时,教育本身自然退隐,受到各种制约而不能完善自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