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存在论:耽误教育认识论的建构

教育存在论:耽误教育认识论的建构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教育形而上学耽误了教育存在的追问,同时也就耽误了教育认识论的建构。石中英先生则继续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教育学研究,发现自杀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人生意义的匮乏”。如此说来,教育认识论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论,既不能走经验描述路线,也不能走思辨路线,而经验和思辨简单的中和也是不行的。如果教育形而上学归于正途,对于教育存在的特殊性做出揭示,那么适合于教育存在的认识论方法和知识论建构就会应运而生。

教育存在论:耽误教育认识论的建构

由于教育形而上学耽误了教育存在的追问,同时也就耽误了教育认识论的建构。既然教育哲学迷失于机械唯物论所看到的教育存在都是现成化的实体性存在,因此,对待这些实体性存在的研究方法就无需另外设立,而是直接应用自然科学基于感官的观察、实验、假设、归纳、演绎等方法。经过这些方法,作为客观存在的教育实体就会直观地进入人的认识形成教育知识。所以我们所得到的教育知识就有三个来源:心理学教育学得到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社会学化教育学得到的教育社会学知识,哲学化教育学得到的流派教育哲学知识。实际上,这些知识都是教育相关知识还不是教育本身知识。有了这些知识不一定产生必然的教育效果。

譬如,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能够揭示有关家长行为与孩子认知能力发展和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家长的更多支持与孩子更高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②家长的高压政策与孩子较低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③家长的更多支持与孩子更高的社会竞争力有关;④家长的高压政策与孩子较低的社会竞争力有关;⑤对于女孩来说,家长的高度支持和经常的控制企图与学生较低的学习成绩有关;⑥对于男孩来说,当父母的支持和控制都很强时,他们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当父母的控制很强但支持减少时,他们的成绩往往偏低。[1]如果没有教育本身知识的话,很容易认为学生成绩是由家长的行为决定的。如果我们有教育本身的知识就会追问:到底家长的行为支持和高压强度要保持何种平衡状态才是最合适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受到父母行为的影响?有没有无论父母行为怎样孩子成绩都会保持良好或者偏低?那么那些不受父母影响的孩子的学习是怎样获得的?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那些不受影响的品质?如果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知识,我们就会根据这样的知识去调整父母行为、孩子行为,以使孩子生成那些能够时刻独立、不受或者少受环境影响的品质而保持良好学习状态和成绩的品质,这样教育知识的可靠性就会大大增加,我们对于教育行为所产生的教育效果预测就会更加有效,就会比较好地调整教育行动而不盲目,最终接近教育真理。

所以,不管是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知识,对于教育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是教育本身。这个通过石中英先生对自杀问题的研究可以体现出来。石中英先生在2008年发表 《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一文专门对自杀问题进行教育学分析,不仅揭示了自杀产生和消除自杀的教育性原因,以区别于社会学和心理学对自杀问题的原因解释,并且有效地应用此原理使人放弃自杀念头,转而追求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和教育学方法的差异,从而指出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他说,迪尔凯姆对自杀的社会学研究 “单纯描述自杀率的社会变化尽管可以扩展读者对于自杀问题的认识,使得读者不再仅仅把自杀看成是一种孤立的个人行为,但实际上却没有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自杀的原因。要想深刻地理解自杀的原因,就必须在迪尔凯姆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追问:离婚、失业、疾病等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能够导致自杀可能性的上升,如何会使一个人毅然决然地放弃生命”?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领域精神分析学派 “不仅力图对自杀的原因进行解释,而且还力图根据自己的解释发展出一套实用的干预、救治和人格重建的技术。这一点要比社会学家来得积极。在迪尔凯姆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学家的著作中,我们似乎看不到这种积极的应对自杀问题的意见或建议。也许他们作为个人对于自杀者还是充满同情的,但是他们作为社会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自杀者却是冷漠的,一个人自杀的社会学意义不过是又提供了一组可以加以记录、整理、分析的数据信息,如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状况、婚姻状况,等等。然而,精神分析学说对于自杀问题的解释尽管在逻辑上有其合理性,但是在经验层面上却很难得到证实”。这就是说,无论是社会学方法还是心理学方法在对自杀问题进行解释时都是从自杀产生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入手,但是对于产生自杀和放弃自杀的根本原因却无能为力。石中英先生则继续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教育学研究,发现自杀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人生意义的匮乏”。而要使人免于人生意义的匮乏,教育大有可为。教育要 “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断获得或重建价值的合理性,获得或重新体验到生活的意义,获得或重新寻回生活下去的理由与根据。鉴于人生意义的内在性和生成性,教育不能直接给予人们以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必须独自去发现,但是教育确实而且应该帮助人们去发现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意义”[2]。尽管在这里石中英先生的教育概念还是限于实体性的社会活动,但是他无意中已经区别的教育现象和心理现象、社会现象的不同就在于:教育是关乎意义的存在,因此对意义的生成和丧失都会有巨大的责任。但是,研究教育存在可以从心理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那里得到启示,但绝不能照搬,否则就是丧失教育存在的独立性。(www.xing528.com)

如此说来,教育认识论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论,既不能走经验描述路线,也不能走思辨路线,而经验和思辨简单的中和也是不行的。如果教育形而上学归于正途,对于教育存在的特殊性做出揭示,那么适合于教育存在的认识论方法和知识论建构就会应运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