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启心锁: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开启心锁: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器官缺陷学生的心理健康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应该及早地给以心理卫生的支持和帮助,使其尽可能少地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并且尽可能多地积累处理心理压力及矛盾的经验和知识。孤独感不仅是器官缺陷学生的一种体验,也是其社会状态的一种真实反映。器官缺陷学生采取的反应方式也因年龄而不同。另一方面,器官缺陷学生在心灵的发展上比正常学生要蒙受更多的阻碍,他们需要花费较多的心力,才能获得相同的目标。

开启心锁: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器官缺陷学生的心理健康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应该及早地给以心理卫生的支持和帮助,使其尽可能少地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并且尽可能多地积累处理心理压力及矛盾的经验和知识。

一、器官缺陷学生的涵义及心理特点

1.器官缺陷学生的涵义

器官缺陷学生是指身体器官遭受损伤而使听力视力、言语表达能力运动能力或思维能力等出现障碍的学生。根据伤残部位的不同,器官缺陷学生又可以划分为六类:

(1)感官残疾学生。主要指听力、视力丧失或严重不足的青少年儿童,包括盲童、弱视儿童、聋童、重听儿童与盲—聋双残儿童。

(2)智力残疾学生。主要指在普通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落后于同龄人的弱智或智力不足的青少年儿童。

(3)病弱与多种残疾学生。病弱学生指慢性病缠身或身体极为虚弱的青少年儿童,多种残疾学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残疾集于一身的青少年儿童。

(4)肢体残疾学生。指那些因四肢、躯体残缺、肌肉萎缩、神经麻痹症等原因所造成的有明显肢体运动障碍的青少年儿童。

(5)五官残疾学生。指五官部分残缺或畸形的青少年儿童,如独眼、嘴部严重歪斜、面部扭曲等。

(6)语言残疾学生。指由于语言器官的损伤而形成语言障碍的青少年儿童,如中枢性失语症、腭裂、声门障碍等。但是,因性格孤僻、语言环境不利等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障碍如口吃则不属于语言残疾,因为这种语言障碍不是由语言器官的残疾而引起的。我们在第八章中已对口吃及其矫正进行了讨论。

在以上六种类型中,前三类是特殊教育的主要对象,本节主要讨论在普通中小学中较为常见的肢体残疾学生、五官残疾学生和语言残疾学生。

2.器官缺陷学生的心理特点

器官缺陷学生因为各自的教育、人际关系、家庭经历不同,因而可能出现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

器官缺陷学生由于自身某些生理上的缺陷以及这些缺陷在个人生活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因此自卑感油然而生。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处处觉得低人一等,感到自己无所作为,对前途和事业悲观失望,处世消极,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2)多疑

器官缺陷学生大多敏感多疑。由于自身有缺陷,他们高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总是用一种戒备的心理去分析、推理和判断周围人的一言一行,对别人的议论、态度,常常与自己的残疾相联系;看到其他同学背着自己讲话,就疑心人家在说自己的坏话,在欺骗、利用自己;看到老师对自己态度冷淡一点,就会怀疑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

(3)自我中心

器官缺陷学生容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形成一种自我中心的个性。他们很少关心别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同学关系疏远,相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固执己见,即使别人的观点被实践所证实,也因过分自尊而不愿改变自己的看法,常寻找理由为自己辩解,甚至对意见不合者吹胡子瞪眼,大发脾气。

(4)孤僻

器官缺陷学生会因生理缺陷而很少有机会与正常学生一起运动,在人际关系中常常产生自己被忽视、被遗忘、被他人认为是无足轻重的感觉。他们因自惭形秽而不愿多与人交往,不愿接触社会,喜欢独来独往。尽管有的器官缺陷学生知道孤独是难以忍受的,也试图改变自己,但是这种努力因他人的排斥和歧视而受挫,只好又回到孤独状态。研究表明,器官缺陷学生仅同一两个同学保持友好关系,他们很少被选为班干部。孤独感不仅是器官缺陷学生的一种体验,也是其社会状态的一种真实反映。

(5)自制力

自制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品质。器官缺陷学生对周围环境探索和控制的尝试常常因自身的缺陷而失败,这使其更容易产生“无奈感”,无奈感又造成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处在危险和紧张状态中,容易意气用事,不冷静,处理问题冲动冒失,不顾后果,易受干扰,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欲望。

二、影响器官缺陷学生心理适应的因素

1.自身因素

器官缺陷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如年龄、生理缺陷等,影响到他们对自身状态及环境反馈的反应。

(1)年龄因素

首先,年龄与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缺陷学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器官缺陷带来的烦恼。8~10岁的男孩和青春期的女孩最容易为自身器官缺陷而产生沮丧情绪。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男孩已开始重视自己体能的表现,希望能在竞争游戏中获胜;青春期的女孩则情窦初开,开始注意自己外表的吸引力,也特别在意自己的缺陷。

其次,年龄与反应方式。器官缺陷学生采取的反应方式也因年龄而不同。年幼儿童多感到无助,试图通过对长辈的依赖来解决问题;年龄稍长,则会自发形成残疾人群体,以求从中得到认可和安慰;到了青春期,则重新认识自身价值和主流社会价值,努力奋斗以争取主流社会的认可。

(2)缺陷因素

首先,缺陷事实本身。一方面,器官缺陷学生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常常无法充分自由地进行运动、操作物体以及与人交流,他们往往受到家长的严密保护,而且,正常学生也不自觉地远离有缺陷的学生,这使得器官缺陷学生无法从人际交往中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无法遭遇到与自我中心观念相冲突的观点,无法学习从人际冲突中解决自我与他人的矛盾。这就形成其今后忽视他人,难以摆脱“我向思维”的基础。另一方面,器官缺陷学生在心灵的发展上比正常学生要蒙受更多的阻碍,他们需要花费较多的心力,才能获得相同的目标。因此,器官缺陷学生心灵负荷较重,经受挫折较多,这也是其以自我为中心、孤僻、自卑的一个原因。再一方面,器官缺陷学生因不能参加一些活动如体育课、劳动、表演等而内心失衡,于是在与他人比较时,多习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结果,越比越泄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还有,器官缺陷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产生“我有缺陷因此我难以应付”的消极自我暗示,这种暗示会抑制自信心,增加心理紧张,束缚他们的手脚,使能力不能正常发挥而导致失败。这种不良结果又证实了他们的想法,结果又进一步造成不断的失败。这种恶性循环使其蒙上了自卑的阴影。

其次,缺陷的性质。缺陷的性质是指学生的缺陷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获得的,是发展性的还是终止性的。后天获得性缺陷如火灾地震、车祸或自杀未遂等引起的缺陷,可能比先天性缺陷对学生的打击更大。具有后天获得性缺陷的学生会更真实地体验到丧失感,更容易适应不良,更容易产生焦虑、失望、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他们可能对缺陷好转或治愈抱有更大的幻想,一旦希望未能实现,他们更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同样,具有发展性缺陷的学生受到的心理压力比具有终止性缺陷的学生更大,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第三,缺陷的程度。轻度缺陷的学生所受到的精神压力较之严重缺陷的学生更大,原因在于:一方面,家长往往因缺陷程度而对孩子进行相应的管理,提出适当的要求。因此,对严重缺陷的学生在行为、成就期望上要求较低,而对轻度缺陷的学生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严重缺陷的学生因根本不能参加活动而不需要痛苦地面对活动中的竞争,而轻度缺陷的学生虽然可以参加某些活动,但是却无法彻底、尽兴地投入其中,无法表现得和正常孩子一样好,面对竞争,不仅是面临着对自己与别人差别的痛苦认识,因此,他们往往心理压力更大,更加焦虑,更加虚弱,更易精神崩溃

2.家庭因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兄弟姐妹是孩子最亲密的友伴,器官缺陷学生接受最多、受影响最深的组织就是家庭。因此,家长的心理调适水平、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直接影响着器官缺陷学生的心理健康。

(1)家长的心理调适水平

如果家庭中有一位器官缺陷学生,无论其缺陷是什么性质的,都会给家长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多器官缺陷学生的家长对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残疾儿童这一不幸事实,大都经历了下面五个不同时期:①震惊期。当家长第一次得知孩子是残疾儿童时,由于缺乏思想准备而十分震惊,他们害怕接受这一客观事实。②拒绝期。经过短暂的震惊期后,大多家长顽固地拒绝接受这一客观事实,他们不相信医生的鉴定,到处寻医,希望能有新的诊断来推翻原有的诊断。③绝望期。当多方求医仍无法否认这一残酷事实时,他们已感到身心疲惫,联想到今后孩子所遇到的挫折、家庭的困难,他们很可能陷入绝望之中。④内疚期。度过绝望期之后,大多家长陷入某种自责、内疚的痛苦之中,尤其是那些由于照看不周、误用药物使孩子后天致残的家长更感内疚。甚至有时还伴有一种羞耻感,即把孩子的残疾作为一种耻辱,深藏于屋内,不让其外出见人。⑤接受期。家长已能接受孩子是残疾儿童这一事实,他们的心理已较平静,开始认真地考虑和妥善地安排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能否理性地接纳孩子的缺陷,能否较快把心态调整到最佳适应状态,这对器官缺陷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当重要。如果家长一味恼怒、沮丧和绝望,则有可能对孩子吹毛求疵,严加管教以致儿童产生自卑情结或富于攻击性,甚至可能产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或折磨、虐待孩子的情况。如果家长沉溺于内疚不能自拔,也许会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以致儿童养成自我中心的个性,有碍于器官缺陷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2)家长的素质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理想中的榜样。家长的素质对任何孩子都重要,但是对器官缺陷学生更为重要。因为他们交往范围窄,交往能力差,更容易受父母的影响。若父母素质不高、言语不雅、抽烟酗酒、损公肥私、贪污受贿、低级趣味、虐待老人、对孩子崇尚“棍棒教育”或姑息养奸、娇惯纵容等,受害的不仅仅是个人,还会给器官缺陷学生造成“心理危机”。在这类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缺陷儿童,必然是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狂妄任性、孤僻自卑。因此父母必须注重自己的形象,注重提高个人素质,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缺陷孩子的健康心理形成。

(3)家庭的内部关系(www.xing528.com)

器官缺陷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现,会导致两种情况的产生:一种是家庭内部关系恶化。照顾器官缺陷儿童比照顾正常儿童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家长将因此难以享受正常的个人生活,长期的心理压力会使父母之间出现矛盾,相互埋怨,争吵不休。兄弟姐妹也可能会因为要照顾器官缺陷孩子而使学习、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因器官缺陷儿童受到额外照顾而耿耿于怀,愤愤不平。长此以往,家庭壁垒岌岌可危。有关调查表明,有器官缺陷儿童的家庭夫妻离婚率比正常家庭夫妻离婚率高3倍。离婚后,器官缺陷儿童多判给母亲抚养,这种单亲家庭生活更为困难,教育条件更不理想。家庭内部关系的恶化会严重影响器官缺陷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一种是家庭内部关系优化。由器官缺陷儿童带来的逆境有时会增加家庭的凝聚力,使家庭成员关系更加密切,态度更加一致,更加团结协作,共同承担起抚养和教育器官缺陷儿童的重任。家庭内部关系的优化对器官缺陷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4)家庭经济状况

器官缺陷儿童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同时还会因照顾他们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影响家庭成员对职业的选择,这又进一步影响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单亲家庭在这方面的困难尤甚。如果家庭无法很好地解决经济问题,一则无法照顾好器官缺陷儿童,二则还会使家庭成员怨恨器官缺陷儿童,这显然会对他们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3.社会因素

除了自身因素和家庭因素外,社会因素也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影响器官缺陷儿童的心理调适,其中最主要的有同龄人团体、学校教育形式和社会公众反应等几个方面。

(1)同龄人团体

器官缺陷儿童往往通过伙伴获得自我形象反馈来进行自我评价。然而,正常儿童往往排斥器官缺陷儿童参加同龄人团体的活动,因此器官缺陷儿童无奈之下倾向于和具有相似特征的儿童交往,形成小的群体。小群体的存在一方面使得他们相互取得慰藉,另一方面也隔绝了他们与主流社会的交往,更重要的是小群体有可能形成一些反社会规范,导致器官缺陷儿童行为和心理上的偏差。

(2)学校教育形式

器官缺陷儿童具有与正常人不同的特长,如感知敏锐、细腻、某一方面的生理机能发育很强等。而我们的学校教育计划不太合理,进行共同要求的多,考虑区别对待的少,这样既不能适应器官缺陷儿童的不足,难以对他们有所照顾,又不能使器官缺陷儿童的特长得到发挥,难以鼓励其进步,培养和增强自豪感与自信心。

(3)社会公众反应

社会对器官缺陷儿童所持的态度和认识,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调适。如果社会公众的反应是怜悯和失望,那么器官缺陷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便会带上极大的依赖性。如果社会公众的反应是拒绝和歧视,器官缺陷儿童可能会自暴自弃或富于攻击性。如果社会尊重和关心他们,认为他们是身体有些局限的正常人,他们就会受到鼓舞,树立顽强拼搏的自信心,努力学习以求使自己成为独立的、有益的社会公民。

三、器官缺陷学生的心理保健

器官缺陷学生并没有特殊的心理问题,但是他们处在易于导致心理问题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一方面由器官缺陷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发,另一方面由家庭和社会导致。因此,对器官缺陷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辅导,教师一方面应从儿童本人入手,另一方面也应争取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形成合力

1.从学生自身角度

(1)善于自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否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和长处,客观地评价他人,直接关系到个人能否形成积极的自我信念。教师要引导器官缺陷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了解自身缺陷的性质、成因及后果,消除学生对缺陷的恐惧和耻辱,进而正确地接纳自己的缺陷。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纵向比较中看到进步,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并对其成绩进行适时、适度的肯定,充分发挥其潜力和特质,作出正确的奋斗方向,避免自我认识的错位,树立器官缺陷学生的自信心。

(2)学会自制

器官缺陷学生比普通学生更容易面临复杂的心理情境,因此,培养器官缺陷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就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让其通过在成功中表现自己来确立自信心,形成有能力自我控制的基本感觉。其次,教师要教学生用积极的思想、语言不断提示自己,自我安慰,自我鼓励,克服悲伤、沮丧和恐惧心情,使心理状态得到自我调整、自我平衡。

(3)加强交往

器官缺陷学生经常处于父母的适度保护和隔离环境下,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却又怕遭到拒绝,受到伤害,因此总是局限于小圈子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越发孤僻、自卑。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器官缺陷学生多多参加各种文娱、体育、社交活动,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使其在活动中变得活跃和愉快;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器官缺陷学生选择几个益友深交下去,用深厚友谊的暖流去打开闭锁的心灵,去融化冷漠和孤僻;再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器官缺陷学生正确对待别人,提高他们的交往技巧。

2.从家庭角度

(1)帮助家长渡过心理上的危机时期

器官缺陷学生的家长都十分担心自己子女的教育、就业和生活问题,大多数家长都可能经历一些心理危机。家长的心理危机会影响到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和教养方式,进而影响到器官缺陷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适时地给器官缺陷儿童的家长一定的帮助,使其克服困难,渡过危机,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对器官缺陷学生的前途充满信心并给予支持。

家长的心理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孩子是器官缺陷儿童时,他们感到惊恐,极力想回避和拒绝这不幸的事实,然后便感到内疚和绝望。这时,教师应尽量给家长大量的劝解和安慰,消除其恐惧感、自卑感、内疚感和绝望感,用大量的事实使家长懂得绝大多数器官缺陷儿童通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同样可以成为有用之才。二是担心孩子毕业面临着失业,担心孩子在家长离世之后无人照料,孩子的生活问题难以解决。此时,教师应帮助家长训练自己的孩子,决不溺爱和娇惯他们,从小培养其坚强的意志、独立的生活能力和自食其力的劳动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家长的忧虑和担心。

(2)帮助家长了解国家保障器官缺陷儿童受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文件

教师应带领器官缺陷儿童的家长学习和讨论我国有关器官缺陷人生活、教育、就业问题的有关文件,使他们懂得使器官缺陷儿童受教育是国家、社会和家长的共同责任,是提高器官缺陷儿童的素质与生命质量的根本途径;使家长认识到,只有教育和训练才能促进器官缺陷儿童自强自立,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加者;提高家长的政策水平,使其更加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更好地配合学校与社会对孩子进行教育。

(3)帮助家长掌握护理、教育器官缺陷儿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帮助家长掌握护理、教育器官缺陷儿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教师应教给家长一些针对器官缺陷儿童身体状况的科学护理知识,这可以防止儿童残疾程度的加深,也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还可以避免器官缺陷儿童可能发生的一些意外事故;其次,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教育知识,使其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比如对孩子进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与劳动就业有关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及不断鼓励、督促孩子努力学习,自强自立,克服畏难情绪和焦虑感等。

(4)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对器官缺陷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因此,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在器官缺陷儿童的教育上,父母要采取民主方式,保护缺陷儿童脆弱、敏感的心灵,坚决摒弃“棍棒教育”和“心理虐待”,不要用“没出息”、“白养活你了”等话语来讽刺和挖苦孩子,还要防止对器官缺陷儿童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置若罔闻的不良态度。教师要使家长深信,即使孩子有缺陷,但仍是正常孩子,对他们应和教育健康孩子一样,诚恳地表示支持,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但也不能因其有缺陷就过分顺从和保护他们,而要鼓励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多参与家庭中的劳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征求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心中的苦衷,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不歧视、打击器官缺陷儿童,多给鼓励,培养自信、自强的人生观,帮助器官缺陷儿童卸掉身上沉重的包袱,更好地生活。

(5)帮助家长组织和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发挥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友好、和睦的家庭关系非常有利于器官缺陷儿童的成才。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感情对立,动辄争吵不休,就会使器官缺陷儿童的发展雪上加霜。教师应帮助家长组织和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发动家庭成员都来关心、爱护器官缺陷儿童的成长,不歧视、冷淡和虐待器官缺陷儿童,家庭成员要保持性情温柔、感情融洽、和睦相处的氛围,遇事开诚布公,避免相互指责,给器官缺陷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创造宽松的发展条件。

3.从社会角度

(1)促进公众接纳

通过公益活动、大众传媒,宣传鼓励人们了解器官缺陷儿童,减少公众对器官缺陷儿童的歧视,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摒弃评头论足、冷嘲热讽的不良态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爱护、关心、帮助器官缺陷儿童的良好风气。

(2)争取社会支持

教师要呼吁社会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使器官缺陷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充分享受正常儿童能享受的一切,体验平等与参与,为其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条件。

(3)提倡教育改革

一方面,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呼吁制订合理的学校工作计划,使学校工作既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又考虑到器官缺陷儿童的特殊情况,使其和正常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想;另一方面,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一些职业技术教育,使器官缺陷儿童能有一技之长,成为能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再一方面,要考虑适当地利用广播、电视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对毕业后的器官缺陷儿童、青少年进行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