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小学生的一般心理障碍在前几章里已经分别做过较为详细的讨论,这里仅对中小学生的严重心理障碍和心身障碍加以说明。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心身障碍
1.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综合症,是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儿童,具有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行动冲动和活动过度的特点,因而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一般男生发病率高于女生,其比例为4∶1至9∶1。
多动症的表现为儿童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在某一特定事情上,易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活动过度,且是杂乱的,缺乏目的性和组织性;冲动性明显,自制力差,不经考虑就行动,行为先于思维;学习困难,违反课堂纪律;打架、运动不协调等。
2.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是在青少年儿童中常见的一种言语障碍,即说话能力的缺陷,表现为说话迟缓、吃力;声音、音节或单词重复、延长或停顿,不自觉地阻断或语塞,间歇性地重复一个字或一个词,失去正常的说话节律,呈现出特殊的断续性;常常伴有跺脚、摇头、拍腿、上身摇或嘴唇颤动等动作。口吃的儿童常为此而感到恐惧、自卑,易形成一些不良情绪和不良的性格特征。
3.遗尿症
遗尿症是指儿童5岁后夜间(有时也发生在白天)不由自主地排尿,常发生在夜间相对固定的时间,上半夜较多,有时一夜数次,甚至午睡也尿床,可持续数年。多数在性成熟后自然消失。
患有遗尿症的学生往往会产生羞愧、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若家长不当责罚,更易挫伤其自尊心,使其忧郁、孤僻、内向,逃避社交,给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4.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饮食障碍,主要表现为长期对食物不感兴趣,缺乏食欲,进食极少,经常回避或拒绝进食,强迫进食则会引起呕吐,逐渐消瘦,严重者还会出现脱发现象,时间过长会造成代谢功能紊乱和相应的心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神经性厌食症与青少年生理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女学生从初中开始起皮下脂肪急剧增加,身体呈现丰满的女性美,于是有些女学生开始担心自己是否太胖了,为追求苗条,她们长期拒食,逐渐失去对食物的兴趣,导致神经性厌食症。有些女学生已经瘦得可怜,但是她仍要继续瘦下去,同时对“性感体征”如乳房、腰围等非常敏感,且往往表现出活动的亢进,明明是弱不禁风,却要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样子,只要能动就没完没了地活动下去。
5.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的心脑血管性头痛,主要表现为一侧跳动性、复发性头痛,阵痛部位多见于半侧前额、一侧太阳穴或眼眶周围。发作前或发作期间多伴有恶心、视力下降、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
6.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习惯性痉挛,是指某些肌肉群不自然地刻板运动。这种抽动没有一定的目的,只是一种神经症的习惯。一般多见于眼部、面部与颈部,主要表现为过度眨眼、挤眉、皱额、吸鼻、咂嘴、伸脖、耸肩、肢体抽动和模仿怪相等。
7.经前期紧张综合症
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是进入青春期的女生常见的一种心身障碍,症状一般在月经来潮前一周或三至五天出现,经前症状逐渐加重,行经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消极情绪如恐慌、焦虑、烦躁、易怒、自卑等,而且伴有头痛、失眠、思想不易集中、乳房和腹部有胀痛感、身体浮肿等症状。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严重心理障碍
1.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
这类心理障碍包括行为偏离、人格障碍、性行为变态,以及在应激状态下的不良适应性反应。这类异常心理有的是固定的、持续的,有的则是一时的、短暂的。这类心理障碍与神经症和精神病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这类心理障碍是行为性的或外表性的;二是这类心理障碍患者既无神经症患者那种极强烈的焦虑情绪,也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丧失与现实世界的接触。因此,这类心理障碍被认为不如神经症和精神病严重。
一般来说,有这类障碍的学生没有精神失常症状,不是精神病,其智力正常,意识清醒,认识能力也保持完整,一般能正常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责任能力,并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能负法律责任。由于这类障碍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因此其矫治比较困难,必须应用心理与行为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才可能有一定效果。
(1)行为偏离
行为偏离是指个体在没有智力迟滞和精神失常症状的情况下,行为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评价相违背,显著的异于常态,妨碍个体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这类心理障碍在中小学生中常见的有饮食方面的怪癖行为、吸毒行为、药物依赖行为以及某些过失行为如敌视权威行为、暴力行为等。
(2)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这种障碍是指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障碍一般起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持续到成年或终生。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不良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遭受到环境的有害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中小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及其特征如下:
①偏执型人格障碍。也称妄想型人格障碍,多见于男性。患病学生表现为:一是过分猜疑。极度地敏感多疑,总是过高地要求他人,但是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意愿,认为别人存心不良,坚持毫无根据的怀疑。二是过分关心自己。自我评价过高,思想和行动固执刻板,骄傲自大,爱空想,把自己的错误或不慎产生的后果归咎于他人或客观环境,不停地责备和加罪于人,自己却强词夺理不认输,心胸狭隘,嫉妒心强。在家不能与家人和睦相处,在外不能与同学、朋友共事,易与他人发生摩擦,别人对他只好敬而远之。
②分裂型人格障碍。患病学生表现为:一是情感冷淡。行为怪僻、胆怯、孤僻、沉默、退缩;对人对事缺乏起码的温和与耐心,沉默寡言,不爱社交,缺乏进取心,有明显的社会化障碍,几乎没有朋友,对于老师、家长的批评或鼓励毫无感觉,青春期对异性毫无兴趣;在表达攻击和仇恨上显得无力,在面对紧张和灾难时,又是超然的、满不在乎的,对于竞争性处境采取回避、漠不关心的态度。二是乖戾古怪,自我中心。对现实的认识能力虽未丧失,但爱做白日梦,常常沉溺于幻想之中,热衷于所谓的心灵感应和第六感觉之类的事;思维欠逻辑性,与人交谈时常常离题,意思表达含糊不清,繁简失当。这类人格障碍一般从童年早期开始,很难适应需要交际的环境,进一步发展可成为精神分裂症。
③癔病型人格障碍。也叫歇斯底里人格障碍,患病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想引人注意。言语、表情和动作上常常过分夸张,好似演戏一般,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不惜损害自身如自伤、损害物品、玩弄自杀把戏,而不顾及个人的尊严;追求强烈的体验,在无现实刺激时,就借助想像来激发体验;人格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往往给人一种肤浅、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印象;对人感情肤浅,内心真情少;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大,常需要同学的保证和支持,有时也善于玩弄或威胁他人;易受暗示,幻想性强。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以女性为多,在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各种暗示的作用下,可导致癔病的发生。
④强迫型人格障碍。患有这种人格障碍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我束缚、自我控制行为;常有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事事追求完美精确;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恰当,因而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过多的清规戒律,极度地墨守成规,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做事过分认真,循规蹈矩,小心谨慎,顾虑多端,怕犯错误,但是常因只顾虑小事而忽略大事;还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方式和习惯办事,以致妨碍他人的自由,遇事优柔寡断,难下决心。具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儿童若是遭受强烈的精神创伤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则可能导致强迫症。
⑤躁狂型人格障碍。患病学生表现为情绪过分高涨亢奋,好交往,不知疲倦;欣喜若狂时,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只是三分钟热度,有头无尾;常做出大量的计划和设想,但从未经过深思熟虑;缺乏自制力,情绪极不稳定,即使细微小事也会使其勃然大怒,甚至产生强烈的报复行为。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学生常常会在狂躁冲动之时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也易形成躁狂症。
⑥抑郁型人格障碍。这与前者刚好相反,患病学生表现为情绪过分低沉、抑郁,终日忧愁烦闷、悲观伤感;自感精力不足,精神萎靡,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难过,少与人交往;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遇事感到困难重重,无能为力,凡事缺乏信心,有自寻短见或患抑郁性精神病的可能。躁狂型人格障碍与抑郁型人格障碍的共同之处是,其情绪的变化均与外界因素没有关系,而是由于患病学生内心世界失调导致的。这两种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
⑦躲避型人格障碍。患病学生表现为心理自卑、行为退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不能应付;渴望与人交往,却又过分担心受到同学的拒绝和孤立,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亲近,因而尽量避免与他们建立起密切的关系;缺少朋友,对同学存在戒备心理,活动能力低,常有被遗弃的感觉,在社会交往中是神经质的、笨拙的。与分裂型人格障碍不同,他们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自愿,他们被迫应用众多的防御机制。
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患病学生的基本表现是既无道德感、责任心,又无良心可言,其行为目的就是要使他人受苦难过。其思想信念和行为常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常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妨碍公众,不负责任;对人冷酷无情,尖酸刻薄,自私自利,伤害他人习以为常,脾气极坏,在家里稍不高兴就大吵大闹,张口骂人,摔打物品,使家人胆战心惊,痛苦不堪,在学校动不动顶撞老师,打人骂人,使同学畏惧;常发生叛逆和违法行为,但对此缺乏内疚、罪恶和羞耻之心;智力一般正常或较高,不少人表现得友好、有见识、有礼貌,但是这种人危害极大。
除了上述几种类型之外,中小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还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等类型。
(3)性行为变态
性行为变态是指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或满足性欲的方式上与常人不同,并违反当时社会习俗的行为。性行为变态者对于正常的性生活通常没有要求甚至心怀恐惧,其行为常常带有强迫性、反复性,当其遭到一定的惩罚时也会感到悔恨,但往往因为难以自控而重犯。性行为变态最常见的有同性恋、异装癖、露阴癖、窥阴癖、易性癖等。
(4)不良适应性反应
所谓不良适应性反应指的是当个体在遭遇环境变迁或意外生活事件时,常常做出有别于常态的急性应激反应。这类问题在中小学生,特别是在心理素质不好和人格发育缺陷的中小学生中较多见。例如一个突然遭遇亲人亡故的学生不是伤心痛苦,而是仰天大笑,这就是一种不良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时间因人而宜,并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2.神经症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这是一种中小学生患病率较高的心理障碍,主要是指由于各种精神因素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致使大脑机能活动暂时失调而造成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患病学生主要表现为精神疲乏、注意力降低、工作学习不能持久、情绪失调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
神经症既有精神症状,又有躯体症状,主要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癔病、疑病症等。它们都具有共同特征:它们的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的表现,甚至表现得可能非常严重,不过患病学生对自己的病变有充分的自知力并能够主动求医,而且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基本无缺损,能够完成一定的工作、学习任务,其防治以心理治疗为主。
(1)神经衰弱(www.xing528.com)
神经衰弱多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内心冲突如学习、工作负担过重,专业思想不稳定,或对一些社会问题、人生问题考虑过多而引起大脑机能活动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神经活动功能减弱所造成的。一般发生于初中、高中阶段,青春期发病率最高。神经衰弱的主要表现为:
一是容易兴奋和激惹。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性格变得易激动、易怒,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常因一些细微的小事如身体稍有不适就暴躁发怒或伤心落泪,自己明知不对却无法克服;怕光、怕声音。二是容易疲劳和衰竭。处于经常性的精神疲乏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用脑时间稍长就头昏脑胀,视觉模糊;记忆力明显下降,常常看书看了半天,却什么也没有记住,记数字和姓名尤为困难,学习效率明显降低;体力不支,稍一劳动,就感到腰酸背痛。三是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患此病较久的学生,会出现心慌、心悸、多汗、食欲不振或厌食、血压偏高或偏低、手脚发凉、胸闷、腹胀、腹泻、便秘、尿频、月经不调、遗精等症状。四是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易惊醒或早醒,睡醒后仍然感到困倦,常觉终日疲惫不堪。
(2)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在没有不良刺激因素或是在一些微不足道之小事的情况中,由精神因素所引起的以焦虑情绪、烦躁不安为主要特征的,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种常见疾病。焦虑症通常可以分为急性焦虑症和慢性焦虑症。主要表现为:一是躯体症状。急性焦虑症患者多在精神创伤后发作,常突然感到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与恐惧,觉得大祸临头或死亡来临,于是就会尖叫、到处躲藏、出汗、脸色苍白、震颤、呼吸加紧加快,但是说不出究竟怕什么,一般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持续一小时左右或长短不等;慢性焦虑症则会出现运动性不安如震颤、局部不适感如胸部紧压感、咽喉堵塞感。二是心理特征。焦虑症患者常感内心紧张、烦闷、坐卧不宁,预感到某种不幸,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下降,担心自己会生病,对躯体的细微不适都过分敏感,为此而忧心忡忡。
(3)强迫症
强迫症是指主要以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这种心理障碍多见于青少年,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差别不是太明显。患强迫症的学生明知这些强迫症状不合理,想要控制却又无能为力,并常为无法摆脱这些强迫症状而焦虑不安。主要表现为:
①强迫观念。包括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和强迫性对立思想。
强迫回忆是指患病学生对自己做过的事或无关紧要的事进行反复地回忆,虽明知无任何实际意义,但是却又不能控制,非回忆不可。
强迫疑虑是指患病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如出门后常怀疑门是否锁好、信寄出后怀疑是否写错地址或没贴邮票等,并驱使他们不断地反复检查;再如夏天衬衫放在西裤内,皮带系紧了,感觉影响了自己的呼吸,系松了又认为有碍个人形象,于是不断将皮带交替扣在不同的孔内。
强迫性穷思竭虑是指患病学生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无效的反复思考。例如反复思考“人为什么长两条腿?”、“一个月为什么是三十天?”,自己也知道这种思考毫无意义,甚至感到荒谬,但无法控制。
强迫性对立思想是指患病学生摆脱不了与自己的认识相对立的思想的纠缠,感到苦恼。例如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光明”、“美好”,患者脑子里立即出现“黑暗”、“丑恶”等相反的概念。
②强迫意向。即患病学生常被一些与正常心理状态相反的欲望和意向纠缠而产生一些可能导致可怕后果的冲动,虽然不表现为行为,却使学生感到非常紧张和担心。如骑车时有向汽车撞去的念头、走路时有将钥匙扔出去的念头、站在高楼阳台上有跳下去的冲动等,因伴有焦虑、紧张,常驱使他们回避此类场合。
③强迫行为。常见的有强迫计数、强迫洗涤和强迫性仪式动作。
强迫计数是指患病学生不可控制地计数某些东西如不由自主地去数台阶、电线杆等,甚至漏掉了再从头数起,无休无止。
强迫洗涤多是由于怕脏、怕细菌,所以反复地洗手、洗衣服,尤其是当患病学生的手或衣服接触了陌生人或陌生人用过的东西时,就不能控制地去洗。
强迫性仪式动作是指患病学生重复一套刻板动作。如有的学生出门一定要左脚先跨出,或起床时按一定的次序穿衣穿鞋,否则就会感到心中不安。
(4)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对某种特定的事物、环境或人际交往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因而主动回避。这种恐惧与引起恐惧的事物或环境极不相符,让人难以理解,莫名其妙,但是患病学生却不能自控。恐怖症患者一般女生多于男生。主要表现为:
①社交恐怖。即学生怕在众人面前出现,怕在公众场合被人注意,怕脸红、出汗或行为笨拙,怕他人注视自己或自己注视他人等。如有一中学生,配近视眼镜后,迟迟不敢戴,怕人笑话。某日上课,因看不清黑板第一次戴上了眼镜,这时正好老师无意中看了他一眼,在两人目光对视的一瞬,该学生内心产生一阵莫名其妙的恐惧。从此,他再也不敢和老师对视,后来扩大到怕见同学以至所有人的目光,继而又发展到怕与影视上的人对视,最后一回想起他与别人目光对视的情景就会感到心惊肉跳。
②处境恐怖。即学生对一些特殊的处境感到孤独无援、羞辱而恐怖。如旷野恐怖即经过空旷的地方时会恐怖、高空恐怖即害怕上楼或登高、学校恐怖即进入学校校园就恐怖等。
③物体恐怖。即学生对某一物体如小动物、血、尖锐物品发生恐怖。
④颜色恐怖。即学生对某种颜色发生恐怖。如有的学生在公路上目睹了一起车祸,从此以后就开始怕见血样的色彩,一见红色就脸色苍白、呼吸急促甚至晕倒。
(5)癔病
癔病是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的急性发作的一种神经性心理障碍。多发于青少年,一般以女生为多。主要表现为:突然失明或丧失听力、肢体麻木或瘫痪、手脚痉挛、抽搐甚至昏迷、四肢僵硬、两眼翻白,但是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常伴有情绪爆发、无端哭闹、撕扯头发、捶胸、发怪声等;遗忘与心理创伤有关的内容;突然外出漫游;朦胧、昏睡;在不同时间以两种或多种身份出现,具有不同的人格和行动特点,如有时像个两三岁的小孩,突然兴高采烈,又唱又跳,做一些幼稚、做作、撒娇的动作和表情,有时又像个无赖,哭笑打滚,叫喊吵闹,伤人毁物。
(6)疑病症
患有疑病症的学生极度关心自己的健康状态,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确信自己有病,并因此而感到焦虑、恐惧,对身体任何部位轻微的变化都极为重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寻找自身的病症上,有强烈的偏执观念,明明没有病偏认为有病,或明明是轻病偏认为是重病,且不容易被说服。患病学生常四处求医,迫切要求治疗,但是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解释、保证均不能消除其认为自己有病的观念,对于医生的检查结果认为是安慰自己,偶尔被说服,但不久后又会动摇,常常因担心自己患不治之症而忧心忡忡。
(7)抑郁性神经症
抑郁性神经症也叫神经症性抑郁,是以持久性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多发于高年级学生,女生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精神不振,有睡眠障碍;对日常生活兴趣明显减退,对前途悲观失望,感到生活无意义,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自我评价降低;常感到身体不适,伴有头疼、头昏、多汗等;自己认为病情严重,要求治疗,但是不希望治好,严重时有轻生念头,但内心矛盾重重;对学习、工作丧失信心,心境恶劣。
3.精神病
精神病是指人的整个心理机能瓦解,各种心理活动的协调有严重损害,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严重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的一种严重心理障碍。精神病主要有以下异常表现:一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歪曲的,会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失常现象,因而会丧失正常的言行、理智和行为反应。二是社会功能有严重损害,不能处理人际关系,不能正常参加社会活动,甚至会给社会公众生活造成危害。三是完全丧失自知力,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不愿意求医。
近年来,精神病在青少年学生中有上升趋势,在中小学生中,主要是高年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和反应性精神病。
(1)精神分裂症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重型精神病,其发病率在精神病中居首位。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活动脱离现实,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这是由于病人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三方面障碍而产生的。精神分裂症的表现十分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症状:
一是思维障碍。常见的有妄想障碍,如妄想家人、亲戚、邻居、同学、朋友、老师甚至公安机关等都要杀害他;认为陌生人或电视、广播的内容也是在说他;认为别人在自己的饮食中投毒放药,在自己的周围设卡监视、跟踪;或认为自己之所以被迫害,一定是个非常重要的大人物,于是常以大人物自居;或妄想自己被死人所控制等。还有联想障碍,即难以形成某种逻辑联系,有时还会创新字和词,或是完全以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念,如认为黑板是黑色,象征着反动等。
二是知觉障碍。常常会出现幻听,即患者可以听到许多本来不存在的声音,且还可以与幻听对话;也有幻视,即看到一些本来没有的物体或人在眼前反复出现。
三是情感障碍。情感波动性较大,时哭时笑,但是对周围环境冷漠无反应,即使是亲人来访也会冷若冰霜;情感体验与外界刺激不协调一致或相互矛盾,例如听到高兴的事反而闷闷不乐,很生气。
四是意志障碍。意志薄弱,活动少而且被动,对学习、生活、工作都毫无兴趣,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自行其事,不修边幅,懒散成性。
五是行为动作障碍。行动怪异,有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或静卧,或呆立不动,身体可任人摆布,有时则表现出相反的行为,做怪相扮鬼脸,有时动作行为增加,不停地、无规律地、无目的地运动。
精神分裂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人们认为是“思想问题”、“性格怪僻”而不予以治疗,结果导致学生病情日益加重,直至精神完全失常。如有位女高中生,平时非常聪明娴静,后来逐渐变为喜欢打扮,讲究装饰,擦脂抹粉,看到男生就眉开眼笑,妖形怪状,甚至到了不知羞耻的地步。父母和老师却一直将这种现象视为“思想问题”、“青春期现象”,直到其发展成对镜自赏、痴笑不已才引起注意,可是已经贻误了良好的治疗时机。
(2)情感性精神病
情感性精神病,也叫躁狂抑郁症。这是一种以情感活动过分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特征的心理障碍。躁狂抑郁症的情绪变化非常剧烈,在躁狂期间以暴力性的狂乱爆发为特征,而抑郁期间则会有自杀观念和行为出现。这种精神病可以表现为两个极端的一个方面,即单向躁狂症或单向抑郁症,也可以表现两个极端的交替,即为双向发作,患者在间歇期一般是完全正常的。如某高中一女生,学习成绩尚好,性格内向,做事认真。父母均为大学毕业生,对其要求较高。该学生得病后,终日愁眉苦脸,自责学习无方。一次考试前跳河自杀,留下遗书云:世事太险恶,前途已绝望,生活太吃力,活着无意义。这就是典型的抑郁症。
(3)反应性精神病
这是一种由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所引起的精神病。它在发病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密切关系,其主要表现有:突然呆若木鸡,僵直,任何刺激都难以引起相应的反应;情感麻木,对外界刺激无情绪情感的体验,但是动作和意识正常;意识模糊,不能清晰感知周围的事物;出现无目的的动作,如无目的地向外跑等,事后不能回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