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辅导解决中小学生性心理与行为问题

心理辅导解决中小学生性心理与行为问题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主要揭示青春期学生几种常见的不良性心理及性行为和它们的矫正办法,以供教师和家长们参考。在少年期未手淫过的妇女中,患性冷淡的人占35%,在手淫过的妇女中只占15%。适度的手淫不是一种变态行为,也不会损害身心健康,不能认为手淫是一种罪恶。认为手淫是罪恶的观念既是使青少年学生感到烦恼不安的真正原因,也是使手淫变得难以节制的心理原因。

心理辅导解决中小学生性心理与行为问题

青少年在生理上的急速变化,使之具备了成人的体貌形态和生殖能力,而心理上却处在性躁动与感情饥饿、感情空白的孤独状态,他们对性充满着好奇,渴望了解与性有关的知识,性意识的朦胧使他们盲目地模仿成人,性感情的冲动有时会超越理智的控制,导致两性关系的偏离。青春期的学生充满了矛盾、困惑、迷茫、忧虑,当然也有幸福与喜悦。本节主要揭示青春期学生几种常见的不良性心理及性行为和它们的矫正办法,以供教师和家长们参考。

一、性幻想

幻想,是人类思维的一大特色,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男女,思维活跃,其幻想更是丰富多彩。随着性心理的成熟,对有关性意识方面的幻想是正常的。但沉溺于“色情”,整日“想入非非”,则会引起心理矛盾,出现病态,正常的幻想就会进入臆想,即所谓的“白日梦”。这会严重地影响生活学习

1.针对过度的性幻想,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

(1)引导处于过度性幻想的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与体育活动,培养其正当的、广泛的爱好。

(2)当出现不良幻想时,可通过阅读、音乐、交谈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3)减少一些不良的性刺激,如不看黄色书刊、影视,不听一些不健康的歌曲等。

2.正确认识性梦与性幻想的区别

性幻想是一种有意识的对性的“想入非非”,而性梦则是人正常的性行为之一,它是指人在睡眠状态下所做的一切与性有关的梦,它与人在清醒状态下的性幻想是两回事。金赛的调查报告指出,睡眠中所达到的性高潮占女性全部性生活的2%~3%,占男性全部性生活的2%~8%。据国外调查结果表明,男女45岁以前有过性梦的人分别占100%和75%,由此可见,做性梦不足为怪。

青少年特别是男青少年性梦后容易出现心理压力,其主要原因是不懂得科学性知识,对青春期肌体出现的一些生理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一个人有无性梦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出其性欲水平,因此这种认为“做性梦是道德品质不好的一种反映”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手淫

手淫问题是青春期的一个极为普遍的性行为问题。它像一个魔鬼折磨着青少年学生,因为手淫而产生的担心、困惑、害怕、痛苦等不良情绪的种类千差万别难以罗列。比如学生经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手淫能否使身体衰弱或引起早死;手淫是否会导致不能生育;手淫是否会影响婚后性生活;手淫会不会使人的记忆力下降、头痛、失眠等等。

1.手淫是否有害

对手淫的看法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手淫有害。18世纪法国学者提索就断言,手淫可以引起身体衰竭、不育、黄疸,并能使人在可怕的痛苦中死去。一直到20世纪,这种信念还被一些人接受。著名学者福尔在《性问题》这本书中指出:手淫会压抑心灵,折磨肉体,它的重复会使懊恼之情无法遏止,并且没有可以抑制这种满足的外部屏障。

也有的学者论证了手淫无害的观点,前苏联学者科列索夫对手淫无害论证的结果为:

(1)手淫不会降低性的吸引力,也不会影响以后与异性的接触。

(2)妇女手淫可以使她们在以后的婚姻中更快地做到性适应。在少年期未手淫过的妇女中,患性冷淡的人占35%,在手淫过的妇女中只占15%。在男人身上也未发现过任何危害性的后果。相反,原发性性虚弱的男性患者多数在少年期未曾手淫过。

(3)手淫本身决不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记忆、能力和学习成绩。

(4)对正常人来说,手淫总是带有适度的性质,因此不会有什么害处。

现在被公认的观点为手淫无害。正如日本学者大山博山所说:“除非是性器官异常或有特殊疾病无法引起性欲外,所有的男性青少年都会手淫。”不仅如此,手淫还是需要的,因为适度的手淫可以缓解性心理和性生理的紧张,起着对性满足不能实现的补偿作用。尤其是在婚前性行为不被道德和法律接受的文化背景下,手淫应该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性行为。

2.青春期频繁手淫的危害

说手淫本身无害,并不等于说手淫必须,更不是说手淫可以无度。手淫只是一种泄欲方式,它纯粹是生殖器官的刺激,只是个人的性行为,并不是两性间圆满的性活动。如果青少年学生养成频繁手淫的习惯,则会出现以下几种害处:

(1)引发生殖系统疾病。男性频繁手淫会诱发前列腺炎,女性容易引起阴道、尿道膀胱肾脏等炎症。一些青少年学生手淫时在尿道、阴道放置异物,不仅增加了感染机会,还可能造成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2)引起各种心理障碍。青少年学生的手淫与其说是生理现象,不如说是心理现象。手淫者恐怕有伤身体,本来就怀着恐惧,听到手淫有害的叙述便更加惊疑,或者自己暗示症状,又增添了许多烦恼。一面对自己不正当行为发生道德上的憎恶,时常感受到良心的谴责,几次立志要改,结果总是再犯,这更加重了失望自弃之感。在这种心情下,精神的健康自然大受摧残,越发不能自拔。

有频繁手淫习惯的人,一方面想自我控制,但又由于意志抑制薄弱而不能做到,从而在每次手淫前后,心理上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并伴随着高度的紧张、焦虑、忧郁、悔恨、恐惧、自责、自罪等消极情绪。据报道,有10%的女性和13%的男性手淫后有内疚的感觉,有11%的男性和25%的女性说手淫后感到情绪低落。

(3)频繁的手淫影响未来的性生活和谐。手淫是强烈地、粗暴地刺激性器官,频繁的手淫会使各种感觉功能的刺激“阈值”提高,在正常的婚后性生活时,会出现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女性则会出现性冷漠,从而酿成家庭的悲剧。

3.频繁手淫习惯的克服

手淫一旦形成习惯,就应当注意克服,一般说来,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消除错误的观念,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青春期的适度手淫通常具有调节性功能,有助于降低已经升高的性欲,因而是无害的。适度的手淫不是一种变态行为,也不会损害身心健康,不能认为手淫是一种罪恶。认为手淫是罪恶的观念既是使青少年学生感到烦恼不安的真正原因,也是使手淫变得难以节制的心理原因。一旦学生明白了手淫行为是正常的、无害的、普遍的,其心理负荷便会得到消除,手淫的欲望和行为反而减少或容易调节了。因此,帮助青少年学生消除种种冲突和压力,克服频繁手淫的习惯,确实是治本的方法。

(2)积极参加活动,做到合理宣泄

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多余的精力得到正当的宣泄,同时,在活动中获得的乐趣还可以满足一定的精神需要,这样就能逐渐冲淡手淫的动机。

(3)消除诱发因素,避免不良刺激

青少年学生的手淫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良刺激作用的结果,为此要做到远离黄色书刊和色情等影响强烈的性刺激,相互之间不要谈论不健康的内容。

(4)做好自我保健,促进身心健康

消除手淫还要注意个人的生活习惯,如不要穿过于紧小的内裤,不要盖过重的被子,睡觉不要俯卧,不要憋尿,以避免由于膀胱过分充盈而引起的性刺激,要注意生殖器卫生,以防止发生病变。

(5)循序渐进,力求根除

要有信心、决心以及恒心来戒除频繁的手淫习惯,但不要操之过急,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减少手淫次数。

最后,作为家长也应该帮助孩子克服手淫习惯。家长发现孩子手淫现象时,切忌怒斥责备,不要为此大惊小怪,正确的做法是对孩子进行耐心的说教,设法消除诱发性冲动的因素,指导孩子排除性困扰。

三、遗精恐怖与初潮焦虑

很多青少年学生对首次遗精或初潮感到十分恐慌,更有甚者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走向了绝路。他们的这种心理及行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粘糊糊的液体”突然出现缺乏了解,另外是偏听了民间流传的“一滴精,十滴血”、遗精有损健康的谬论。正常的遗精对身体健康并无不良影响。对遗精缺乏正确理解的青少年学生,因为害羞而不愿意向人请教,久而久之出现了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无力等神经衰弱症;同时社会上流传的“遗精伤元气”的观点又使少男少女们的心理压力更沉重。因此,教师及家长应该对青春期的学生及时地进行性生理知识教育,让他们知道遗精与月经的自然奥秘。

四、过早的性行为和性过错

少男少女过早的性爱,是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社区都存在的社会现实,全球每年有2000多万15~19岁未婚先孕的少女。我国浙江省某市对38名参加婚检女青年进行调查,大约5.7%的人有人工流产史,其中11.3%的人有过两次人工流产史。从中国性学会传出的信息说,江南某市的未婚人工流产率已达25%左右。1995年底至1996年初对上海市部分未婚先孕的女性调查表明,年轻人对待性关系与性行为已呈随意性的趋势。

产生过早的性行为和性过错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生理及心理发展状态适应不良所导致的后果,同时又与外界的影响密不可分。家庭方面,如溺爱、管教过松或过严、家庭成员品行不端、家庭环境恶劣;学校方面,如淫秽书刊流传、性知识教育不健全等;社会大环境方面,如外来的充满不良性刺激的思想、方式以及国家对性犯罪打击力度不够等。

防止青少年学生过早的性行为和性过错应以预防为主,性心理辅导应该帮助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学会控制自己的性本能。性是人身上最难以控制又最需要控制的一种本能活动。随着性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男女表现出一定的性冲动,这是正常的,我们既不主张压抑性本能,也不主张开放性本能,而是在认识性本能合理存在的基础上,使它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现出来。

2.与异性交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发生过早性行为与性过错的青少年学生主要是不会把握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此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要保持自尊、自重、自爱,保持头脑清醒,不要随意跨越那道防线。

3.做好适当的心理调节。如果男女双方在室内交谈时,可以利用音乐、报纸书刊等与性无关的刺激来转移性冲动。当两人在外独处时,一方产生性欲望或性冲动时,另一方应提议改变环境到人比较多的地方去,以使性欲望得到及时的转移而冲淡。

4.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青少年学生应把注意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使自己的思想与人格得到升华。

青少年学生过早的性行为与性过错多半是由于好奇,他们喜欢模仿与尝试,因此作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在子女面前表现出过分的亲热动作,尤其不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性隐私。据调查,很多发生过早性行为的学生就是模仿其父母的行为。

五、早恋

早恋是中小学生最容易闯入的误区。所谓早恋就是指学生过早地发生或发展的恋爱现象,即“不到恋爱年龄而进行的恋爱”。判断早恋通常有两个标准,一是生活的自立程度,二是与法定婚龄相差的程度。

我国有关部门在80年代中期做了一项抽样调查,我国初中学生有15%、高中学生有19%有过早恋行为。在有过早恋史的学生中,恋爱两次以上的有16.4%,在男生中有22.6%,女生中有10.6%,这说明早恋之风在我国很“猛”,更有越刮越烈的倾向。

1.早恋的特征

(1)情境性与短暂性——“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由于青春期少男少女大多处于求学期间,彼此朝夕相处,接触频繁,他们对异性特别敏感,情感强于理智,一旦喜欢便迅速进入“热恋”,但由于其感情的不稳定,他们“热”得快,“冷”得也快。随着放假、升学、调班、换座位,他们的恋情便会发生改变。

(2)感染性与效仿性——“跟着感觉走”

青少年学生喜欢群体活动,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在“恋爱”问题上也是如此。当群体中出现一对恋人的时候,其余的便会争先效仿,他们认为自己如果不谈恋爱就会低人一等。在校园里,经常会发现有的宿舍都谈了恋爱,而有的宿舍却没有一个人谈恋爱的现象。因此,这种攀比心理使他们的感情像风一样,没有结果,只有心动的感觉。(www.xing528.com)

(3)逆反性与反抗性——“我偏偏喜欢你”

青少年男女的恋爱一开始是比较朦胧、不稳定的,如果采取宽容的态度,正面地加以引导,这种朦胧的感觉会发展成为正当的友谊,但由于成人的干涉,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我偏偏要这样,我就是要喜欢他/她”,这样越堵越禁,“恋风”越刮越猛。

2.早恋的成因分析

歌德有句名言:“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青少年男女的早恋与他们的身心特点有关。

(1)早恋与青少年学生对性的好奇与探索心理有关

对性的好奇心理,使他们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探索和尝试欲望。他们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容易选择前者。特别是中学生,他们对异性特别敏感,一旦意识到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往往克制不住情感的冲动,迅速进入盲目的“热恋”之中。

(2)早恋的产生与青少年学生易受暗示心理有关

青少年学生喜欢独立但又必须依赖他人,渴望成熟但又难逃幼稚。这一充满矛盾、充满困惑的时期使他们自己也难以做出抉择。因此,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暗示,对早恋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女生,更容易受同伴的暗示。

(3)早恋与不良的社会环境有关

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与性有关的内容太泛滥,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以及大街小巷、马路公园中的男女拥抱接吻等刺激性镜头频频出现,让人防不胜防。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育还未成熟,他们不具有自我选择、自我判断的能力,因此经不起各种诱惑,故模仿性的早恋行为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4)早恋与课余生活的枯燥有关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张,而课余文化生活又匮乏,他们感到单调、枯燥、压抑、厌倦,他们渴望着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于是他们把恋爱看成为生活增添色调的手段,在学习之余,用恋爱来打发无聊的时光。

3.早恋的危害

早恋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一是早恋影响学习。青春时代正是求知识、学本领的大好时机,如果过早地坠入爱河,势必分心走神,使自己精神恍惚,学习意志松懈。二是对身心健康不利。处于恋爱中的男女容易产生冲动,从而影响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三是早恋影响道德品质的发展。早恋本身并不是品质恶劣,道德败坏,但早恋会诱发一些不良的性问题,如过早的性行为等等。总之,青少年在生理上、心理上、思想上都没有完全成熟,在经济上也不能独立,这使爱情失去了应有的牢固基础。因此,我们不提倡早恋。

4.走出早恋的误区

以上分析了早恋的成因及危害,然而我们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这是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1)积极预防——“早恋早知道”

教师及家长由于平时对学生关心不够,当发现学生因恋爱而出现严重后果,如怀孕、自杀等问题,已为时过晚。因此,对于学生的恋爱,教师及家长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下面是观察孩子是否恋爱或有恋爱倾向的几个问题,可供教师及家长参考。

●是否突然变得爱打扮?

●是否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

●是否要求父母添置新衣服?

●学习成绩是否明显下降?

●回家写作业是否心不在焉?

●活泼好动的孩子是否变得沉默起来?

●是否无缘无故与家长生疏起来?

●是否红着脸说话?

●是否回家一个人躲在房间里?

●是否偷看一些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

●是否对影视中的爱情镜头特别关注?

●是否喜欢打听男女之间的事?

●是否对异性的名字特别敏感?

●是否常有异性打来电话?

●是否买一些小礼物又不翼而飞?

●是否经常收到一些来路不明的礼物?

●是否无意间谈起公园、溜冰场等场所?

●是否情绪波动很大,有时兴奋,有时忧郁?

(2)提高认识——“有‘情’未必真豪杰”

作家庐隐说“人若无感情维系,无论海阔天空,也难以使郁结之心消释”。感情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但是不恰当的“情”却是有害的,比如过早的“恋情”。因此要让青少年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的恋爱是最美好的,什么时候的恋爱是苦涩的。

青春期异性之间的爱慕和憧憬如太阳初升前的薄雾,它是美好的,而一旦酿成云、酿成雨,甚至酿成雷电与冰雹,这对于初涉人生的少男少女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所以对于青春期异性之间的那种憧憬与朦胧,最好是保持她、呵护她,而不要走近她、揭开她,因为,“有‘情’未必真豪杰”!

(3)正面引导——“给他/她一片蓝天”

许多教师与家长一遇到学生早恋,就如临大敌、紧张万分,快刀斩乱麻是他们通常的做法。其实,青少年的早恋是正常心理活动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予以引导,早恋可以妥善地解决。早恋并不可怕,电视剧《校园先锋》和《十七岁不哭》中涉及了早恋这一问题,剧中鲜明地揭示了一个通俗的道理:不要把早恋的学生看成是坏孩子,更不能简单粗暴地歧视他们。

对青少年学生的情感问题进行正面的疏导,教师、家长的真诚和真情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大喊大叫,不能收到预期的结果,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事实证明,“围、追、堵、截”的方法难以解决问题。

教师及家长首先要理解早恋的孩子,理解他们成长中的烦恼与困惑。其次,要尊重他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和隐私,不能不问情由地一味指责,也不能动辄训斥谩骂、吓唬威胁,更不要当众点名批评。因为性心理活动是一个人心灵深处最深沉、最神秘的一角,有时瞬间的思想变化会影响终生。再次,对早恋的学生要宽容,应该认识到,少男少女正在“走路”,因而难免在人生的道路上跌交,相信他们能够走出早恋的误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早恋中解脱出来,真正地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

(4)参加活动——“替自己松绑”

青少年学生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精力充沛,生命力盎然,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因此应该注意积极地开展各种活动,创造多种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青少年学生有机会有价值地使用自己的精力,有意义地释放自己的能量。

同时,青少年学生自己也应培养广泛的兴趣,使单纯的性欲望被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代替和升华。这样,性能量就能够得以置换、转移和排遣。

六、同性恋

1.同性恋及其成因

同性恋是指对同性个体之间的亲密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变态类型。据热线电话的调查分析,青少年学生同性恋也有增多的趋势。同性恋发生的原因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同性恋患者在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中多。

(2)童年期发生的性别角色混乱。男子的女性化及女子的男性化,易导致性别角色认同混乱。

(3)教育方式不当。没有按性别实施相应的教育,这样到了青春期便会出现恶化现象,即对同性产生好感,而对异性不感兴趣甚至排斥。

同性恋是一种不正常的性心理和性行为倒错,它不仅有害于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害于身体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加强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教育,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异性交往的条件与环境,矫正他们在异性交往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观念,防患于未然。对于已产生同性恋倾向或确有同性恋行为的患者,则要及时给予治疗。

2.同性恋与同性依恋的区分

同性恋与同性依恋并不是一回事。这里通过一个事例来分析两者的区别。下面是一个名叫小雪的自述。“我跟爷爷奶奶长大,父母偶尔才看我一次,从小到大我一直是孤单的。只有同班的张影跟我很亲近,我们一起逛街、吃零食、聊天,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和她在一起我感觉比较踏实,但后来她开始疏远我了,和另一个女孩子好了,我又嫉妒又伤心,幻想她又回到我身边。为此我精神恍惚,无心学习,我是不是同性恋?……”

其实这位女生仅仅是个同性依恋者,并非同性恋。同性依恋发生在女孩子身上不足为奇,何况她又有着一个特殊的家庭生活背景。但是,同性依恋也不值得提倡,因为过于亲密的依恋使少男少女把喜怒哀乐系于一个人身上,而丧失了独立人格,患得患失更是一个沉重的心理包袱。过于单一的交往也容易局限少男少女的思维和视野,不利于个人的社会化。如果整个青春期都维持这样的交往,会影响到个体成年后对异性的接受态度与交往方式。因此,有同性依恋倾向的少男少女应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在人群的互动中获得欢乐、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