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生成果直击:开启心锁,心理辅导!

中小学生成果直击:开启心锁,心理辅导!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有学者曾对中小学生遭受心理挫折的范围进行过调查研究。社会交往方面的挫折,也是中小学生经常遇到的挫折情境。中学生在社交方面的受挫的人次则多于小学生。指导中小学生树立适合自身特点的抱负水平,是进行挫折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策略。

中小学生成果直击:开启心锁,心理辅导!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

中小学生遭受心理挫折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许多方面。我国有学者曾对中小学生遭受心理挫折的范围进行过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经常遭遇到心理挫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

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方面的挫折是他们所遭遇到的挫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比例高于其他方面。如学习成绩不理想,没能达到自己所确定的目标;没有考入理想的学校;学习负担太重,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留级;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没有显示的机会;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等。

2.兴趣和愿望方面

兴趣广泛,愿望美好是中小学生普遍的特点。当他们的兴趣或愿望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满足时,就可能产生挫折感。小学生与中学生相比,在这方面受挫的人次要多于中学生。中小学生在兴趣和愿望方面的挫折主要表现有:个人的兴趣爱好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因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3.社交方面

中小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之中,而社会化必须依靠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充分的接触和交互作用,必须以社会交往与活动为中介。社会交往方面的挫折,也是中小学生经常遇到的挫折情境。如不能受到老师的喜爱;经常遭到老师的点名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情投意合的知心朋友;父母教育方式不当;不良的亲子关系等。中学生在社交方面的受挫的人次则多于小学生。

4.自我尊重方面

中小学生在自我尊重方面的挫折主要有: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经常受到轻视和忍受委屈;自我感觉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却没能被评为“三好学生”、没能当选学生干部;体育、学习竞赛得不到好名次;因生理上的缺陷而遭到同学的挖苦与嘲笑;思考问题的速度、灵活性、学习成绩都不如其他同学;家长和老师要求太严格,没有自由等。同社交方面的情况一样,中学生在自我尊重方面的受挫人次也多于小学生。

二、中小学生挫折心理辅导

学步岂能不跌跤,人生难免有挫折。但挫折并不可怕,挫折并不意味着已经失败,正如美国心理学马斯洛所言:“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如果中小学生能正确面对挫折,承受并超越它,通过挫折磨炼自己的意志,积累人生经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那么,其人格会逐渐趋于成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而健康的心理发展时期。但如果中小学生缺乏克服挫折的信心、勇气,对挫折没有一定的承受力,长期不能有效地应对挫折环境,不能缓解由挫折而产生的负面情绪,那么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异常,或者患上身心疾病。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的挫折承受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要使中小学生正确而全面地认识挫折,形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挫折ABC理论:A指诱发性事件即挫折事件本身;B指对挫折产生的认识和信念即个体对某件事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的情景中,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的后果。他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指出,C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B。艾里斯的挫折ABC理论使我们认识到:个体对挫折产生的认识和信念,在应对挫折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正确而全面地认识挫折,是战胜挫折的先导和前提。

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教育者要使中小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挫折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理想虽然是美好的,但通往理想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理想的实现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所谓的“心想事成”、“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等等,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良好的希冀而已。同时,还要使中小学生充分认识挫折的两面性,即一方面挫折可能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痛苦,另一方面它又可能给人以教益和磨炼。生活中的挫折和磨炼,并非都是坏事,遇到挫折关键在于自己能否“吃一堑,长一智”,不能管中窥豹,只见其一斑。

教育者还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讨论会及其他课余时间的个别谈话,经常向中小学生讲述一些名人伟人的例子来说明人生的道路充满挫折,他们之所以最终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在挫折面前不放弃正确追求的目标,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摆脱消极心理阴影,走出误区,重新树立信心,以更大热情追求既定的人生目标。通过辅导,培养中小学生面对失败不屈服、面对厄运要刚毅、面对困难要勇敢的精神,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使他们在挫折中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将来需要的本领,而不被挫折所困扰,不会为挫折而痛苦,不会遇到挫折而手足无措,更不会因挫折而走极端,做好面对挫折的充分心理准备。(www.xing528.com)

2.指导中小学生树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

指导中小学生树立适合自身特点的抱负水平,是进行挫折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策略。所谓抱负水平,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将要达到何种程度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同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一样,同属于动机系统的重要部分,支配着行为朝向所要达到的目标。抱负水平的行动目标及其标准是由个体自己确定,而不是别人或集体强加的,虽然个体自定的内部标准也是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其中个人的实际能力,从心理平衡的角度来讲是最为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自我估计过高,期望水平经常超出个人的实际水平,则就会出现目空一切,自不量力,从而去追求一些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屡屡遭受挫折。当然,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因而抱负水平也极低,以致于凡事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成功,那么,尽管这个人不会有太多的挫折感,但其心理状态仍旧会因不思进取显得空虚而失去平衡。

现代中小学生朝气蓬勃,富于幻想,对将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在日常学习、工作方面往往也怀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但他们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坎坷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也缺乏全面的认识,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因此,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教育者要指导中小学生树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这种抱负水平应该是符合自己的实际能力的,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的。也就是说,抱负水平应该稍高于现实目标而接近理想目标,因为抱负水平带有些理想成分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体的现实能力,也有利于挖掘个体的潜在能力。但是,抱负水平也不要总是等同于理想目标,否则就会遭受繁多的挫折。只有让中小学生树立了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他们通过追求这种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受到失败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培养起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并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超越挫折,最终获得成功。

3.创设挫折情境,培养中小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看到,对于同一挫折情境,每个人的行为反应有着较大的差异,有的人不屈不挠、顽强进取,有的人则一蹶不振、悲观消沉。这除了取决于个人的对挫折的认知、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等因素以外,还与挫折承受力的大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所谓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受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免于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能力。一般来说,挫折承受力低的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消极悲观、颓废沮丧,甚至人格趋于分裂而形成行为失常或心理疾病。挫折承受力高的人,能承受重大的挫折,就是大难临头、几起几落,也能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保持人格的同一和心理的平衡。影响挫折承受力大小的因素很多,其中,生活经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相比之下,饱经风霜、阅历丰富,有过成败、苦乐等生活体验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比知识经验贫乏、生活处境较安逸、人生经历较顺利的人要高。心理学研究证明,适度的受挫经历,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挫折承受力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遭受挫折的经历,就不可能产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不可能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素质。中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比较优越的条件下生活,在家庭的宠爱和顺从下长大,没有经过逆境和社会生活的磨炼。以往的顺利和受宠形成他们只能成功而不能失败的单向心理定势,一旦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他们就很容易引起心理失衡,产生挫折感。

良好的教育并不在于尽力保护学生免受挫折,而是要培养他们战胜挫折的信心与勇气,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力。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育者可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适度的挫折情境,如适度的批评、增加劳累、设置困难等,把一个个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引导他们产生某种情绪体验,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受挫后应采取的积极行为的技能。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应指导中小学生在行为上采取一些合理方式,并尽可能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行为方式,让他们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不自卑,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与勇气,积极地克服内外部障碍,获得成功。通过挫折情境的创设,使中小学生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中取得经验,增强他们战胜挫折的信心与勇气,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力,这对于他们战胜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4.引导中小学生进行合理地宣泄。

宣泄是一种发泄内心苦闷,使人摆脱不良心境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给受挫者以极大的精神解脱,使其感到轻松、舒畅,还可以强化其战胜挫折的信心与勇气。在宣泄过程中,无论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如亲人亡故、升学无望,或是某种自觉难以启齿的行为,如害怕见某人、某物、生理缺陷等,都是对有碍于个人心身健康的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所以宣泄本身可强化受挫者对自身问题的认知,调整其应对策略,最终产生积极的心理平衡效能。中小学生遭遇挫折后,心理上处于焦虑、愤怒、冲动的应激情绪状态之中,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化解,中小学生还可能表现出攻击、轻生等种种消极的行为反应。这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中小学生个体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当教育者发现中小学生受挫后,不要让他们把苦闷压在心理,要引导他们进行合理地宣泄内心的苦闷,减轻因受挫而产生的紧张心理,使心理恢复平衡。

引导中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宣泄,关键是要教给他们用以宣泄的方式。用以宣泄的方式很多,其中主要有运动宣泄、自我疏导、情绪宣泄等几种。

(1)运动宣泄。中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体育运动十分喜爱。教育者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中小学生不仅可以消除因受挫而产生的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激发积极进取的态度,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体育运动是使中小学生摆脱挫折,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

(2)自我疏导。自我疏导是一种简单且十分有效的宣泄方式,它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通过以语言、文字等方式主动地对自己、他人(包括使之受挫折的对象)进行理智的倾述,从而消除紧张心理,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例如,现在的中学生往往热衷于交笔友或网友、写日记,因此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自己对自己倾述烦恼,在日记中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通过写信或上网的形式,把内心的苦闷向笔友或网友诉说,以求得他们的帮助,或者和自己的好朋友聊聊天,取得他们的支持。

(3)情绪宣泄。中小学生受挫后的情绪往往处于苦闷、悲痛之中,如果一味地压抑这种消极的情绪,等其积累到一定程度、拥有足够“能量”时,就会“自行决堤”,造成危害,这与己与人都是不利的。“堵”不如“疏”,教育者应当引导他们适当的发泄内心消极的情绪,通过情绪宣泄使内心的苦闷、悲痛畅快淋漓地发泄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因受挫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比如找个适当的地方大哭一场,大叫几声,放声歌唱等等,都是进行情绪宣泄行之有效的方法。

用以宣泄的方式有很多,以上只是较为常用的几种。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必须是非攻击性的、可控制的、合乎社会规范的,否则,不但于事不利,反而会引起更大的烦恼,这当然是不可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