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挫折
所谓挫折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通常所说的“碰钉子”,它是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者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
由心理学的研究可知,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驱使的,动机一旦产生便引导人的行为指向目标。动机在引导行为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产生不同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动机产生后会遇到下例几种结果:一是动机能轻易获得满足,无须特别的努力即可达到目标;二是动机遇到了阻碍或干扰,但经过努力和采取一定的方法后而达到目标;三是动机的结局完全受到了阻碍或干扰,目标无法达到,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因而产生沮丧、失意。其中,第三种情况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挫折。挫折的含义包含了两个方面:其一是挫折情境,指由一定的内外障碍使需要的满足处于受阻或中断的情境状态,像考试不及格、挨批评、受讽刺、比赛中得不到好名次等,都属于挫折情境;其二是挫折反应,指由一定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愤怒、焦急、不安等情绪反应。
挫折并不是凭空而生,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必须有需要、动机、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为。有挫折情境和人们对挫折的知觉与体验,才能形成人们所能感受到的现实的挫折。一般来说产生挫折的条件必须包括:
1.具有必要的需要、动机和目标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才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如果一个人没有必要的需要、动机和目标,那么,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显著的挫折感。
2.要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
只有当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受到阻碍时,才会产生真实的挫折感。否则,有再强烈的动机,目标定的再高,也只是停留在空想上,即使有挫折感也是想像中的。
3.必须要有挫折情境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阻碍。如果不能克服或超越阻碍,就构成了挫折情境;如果面对阻碍,能改变行为,绕过它而达到目标,或阻碍虽不能克服,但能改变目标和行为方向时,则不会构成挫折情境。当然,如果目标的实现毫无阻挡、一帆风顺,那也就无挫折可言。
4.挫折必须为个体所知觉
挫折认知是构成挫折的必要条件。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挫折时,必须对此有所知觉。如果客观上有阻碍存在,但主观上并无认知,就不会构成挫折情境。
5.必须有对这种认知的体验,也即产生紧张与情绪反应
一个人仅仅在主观上意识到挫折的存在,并不能因此确定他真正遭受了挫折,还要看其是否产生了对挫折认知的体验,即紧张与情绪反应。如果没有任何反应表现,那就很难确定其是否遭受挫折。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导致心理挫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本原因是目标行为不能实现,个人需求不能满足。尤其是一些正当、合理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最容易引起挫折感。就中小学生群体生活范围和内容来看,可能导致挫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环境因素,二是主观内在因素。
1.客观环境因素
构成挫折的客观环境因素是指个体自身因素以外的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及其家庭环境因素给人带来的种种限制和阻碍,致使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挫折。
(1)自然环境因素(www.xing528.com)
构成挫折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的物理的因素的限制。如生老病死、天灾地变、时空变化等。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常常使个人的动机不能满足,目标不能达到,从而构成挫折情境。如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湖北省嘉鱼县簰洲湾大堤溃决,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许多孩子在洪水中失去了亲人,心理遭受了沉重挫折。
(2)社会环境因素
造成挫折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到的人为因素的限制,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种族的、宗教的、道德的、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许多因素都与人际关系紧张有关。人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存在。作为社会成员,人无时无处不在受到社会物质条件、人际关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复杂因素的限制,使人的动机和目标的满足与实现只能局限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因而,社会环境造成挫折情境的因素远远多于自然环境因素,而且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挫折所产生的后果也比自然环境因素危害更大,影响更为深远。
(3)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不良的学校教育环境,不当的教育态度与方法,也常常会使中小学生产生心理挫折。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如学生学习竞争十分激烈,学习压力太大;许多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甚科学,有的教师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学校重视品德、智力的培养,却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训练等,使得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在这种学校环境影响下,学生过于看重分数与名次,忽视自我意志的锻炼,以致他们在走向社会以后,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到处碰壁而产生心理挫折。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种种因素,诸如家长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文化素质、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以及家庭与邻里的关系等等,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都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夫妻间的冲突、婚变、以及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等等,都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导致中小学生遭受心理上的挫折。
2.主观内在因素
构成心理挫折的主观内在因素是指由于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知识、能力等因素的阻碍和限制使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成为挫折的来源。相同的客观环境因素对于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挫折。因此,引起挫折的主观内在因素尤为重要,它是造成挫折的主要原因。主观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个体内在条件
这主要是指由个体生理、能力、知识等方面的缺陷或限制,使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不能达到而产生的心理挫折。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例如,有位学生十分喜爱体操运动,立志长大后成为像李宁一样优秀的体操运动员,但由于体操运动对人的体形、体质等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而该生在这方面的条件却不甚理想,故在报考体校时,因不合乎选材的要求而未被录取,导致其产生了挫折感。又如,某生的普通话讲得不是很好,带有浓重的乡音,被一些同学讥笑为“不懂话”,而产生挫折感。
(2)个体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是造成挫折的主观内在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常常会因一个或几个目标而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并存的动机不可能同时全部实现,而必须有所取舍,于是就会形成动机冲突的心理现象。如果这种心理矛盾持续得太强太久,就可能会引起挫折。动机冲突实质也就是需要之间的冲突。动机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但冲突的形式可因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致有四种动机冲突形式:
①双趋冲突。在两个目标都符合需要并有相同强度的动机中,个体因迫于情势、不能两者兼得,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难以取舍的冲突情境。例如,某生对学习十分感兴趣,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但其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在即将初中毕业之际,他心理十分矛盾,既希望报考普通高中,完成上大学的理想,又想报考职业高中,以提前就业,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这种“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的矛盾心态,就是典型的双趋冲突。
②双避冲突。个体同时遇到了两个具有同样威胁性的目标的困扰,产生了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形势又不能同时避开,必须两者择其一,由此产生的左右为难、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态,称为双避冲突。例如,一个在深山里迷失了方向且已多日未进食的旅行者,突然发现一大簇蘑菇,但不知道是否有毒,其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吃下,但有可能中毒;要么不吃,但又有可能饿死,此时他就陷入双避式心理冲突之中。
③趋避冲突。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对某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从而产生既喜欢又害怕的矛盾的心理状态。例如,有的学生为时下风行的蹦极运动所深深吸引,想一试身手,但又担心发生意外;有的女学生既喜欢吃零食,又害怕身体发胖等。趋避冲突在日常生活中是最为普遍的。
④双重趋避冲突。个体在活动中同时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对每一个目标又同时构成趋避冲突。例如,某高中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内心思想斗争十分激烈:选择历史专业,自己非常感兴趣,且研究能力也较强,但将来分配很难;选择计算机专业,自己并不怎么喜欢,且这方面的领悟力也不是很强,但将来分配却非常容易。
一般来说,在现实生活中,造成挫折的原因往往并不只是某一个方面,有很多是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内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